

本報駐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特約記者 陶短房 李 珍 匡 林 本報記者 向 莉
中國乳業的食品安全丑聞未能阻止越來越富裕的中國人消費更多牛奶。但消費者信心頻繁被本土品牌打擊,也給外國乳業巨頭進軍中國提供了機會。2006年以來中國城市消費者對乳制品的支出已增長40%。有機構預測2010年至2016年中國乳業市場規模將接近翻番。與此同時,中國每年約3500萬噸的牛奶產量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目前,中國城市地區的年人均乳品消費量約為23公斤,而全球人均乳品消費量約為100公斤。正是看準這一巨大潛在市場,外國乳業開始采取各種方法進軍中國。
加拿大:優秀公牛配種改良基因
據加拿大《環球郵報》近日報道,加拿大呼吁當地奶牛業者進軍潛力巨大的中國奶業市場。報道稱,2月初隨同加拿大總理哈珀訪華的一行人中,就有加拿大牲畜基因學協會會長,其目的是向中國推銷加拿大公牛精液,以改善中國奶牛的基因。
加拿大是世界著名的奶牛飼養和乳制品大國,該國目前擁有奶牛約108萬頭,其中93%為品種優良的荷斯坦奶牛,全國擁有奶牛飼養場18673個,乳制品出口到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由于乳制品有保質期問題,加上中國在“瘋牛病事件”后曾長期對加拿大乳制品實施進口限制,加拿大乳制品對華出口量微乎其微。據加拿大電視臺CTV報道,加拿大CEO協會主席、前聯邦工業部長約翰·曼利日前表示,2008年中國三鹿奶粉事件爆發后,新西蘭、荷蘭等乳業大國相繼抓住中國市場的商機,但加拿大卻錯失良機。曼利認為,之所以如此,首先因為加拿大實行嚴格的奶業配額管理制度,根據這一制度,奶農須獲得配額方能生產,生產量必須嚴格控制在配額范圍內,這可確保只有最有信譽的奶農才能獲得市場準入資格,從根本上保證了奶牛和牛奶的高品質。但這一制度最大的弊端是不利于鼓勵集約化生產,奶農擴大再生產的積極性很低(因為更大的生產規模意味著要花更多錢去買配額)。這顯然不利于擴大再生產和搶占大市場。其次,由于中加之間相距遙遠,鮮奶產品競爭力不足,而加拿大缺乏具有國際聲譽的乳制品、尤其嬰兒奶粉等中國最急需品種的知名品牌,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然而,在優化奶牛品種方面加拿大優勢明顯,且做了不錯的市場鋪墊。加拿大自1955年開始實行奶牛記錄體系,擁有號稱全球最完善的奶牛品種注冊登記、選種選配、體型外貌鑒定和公牛培育體系。加拿大每年統一對500頭青年公牛進行后裔測定和篩選,最終選出30—50頭優秀公牛配種,確保奶牛的優生優育。加拿大農業部的數據顯示,過去3年,加拿大公牛精液的出口翻了3倍多,全球市場上超過20%的公牛精液來自加拿大的獲獎公牛。加拿大—中國奶牛育種合作早在1987年便著手實施,1993—1995年加拿大向中國杭州、上海、西安3個項目點共提供210頭奶牛、1.2萬支細管凍精和400枚胚胎。截至2004年合作項目覆蓋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這些早期合作項目讓中國奶牛業界和技術人員對加拿大奶牛品種、優化技術有良好印象。
但正如《環球郵報》文章所言,“瘋牛病”事件后近10年的進口限制,使中國乳牛種群退化嚴重,基因改良困難,加拿大在這方面的優勢可謂大有用武之地。總部設在加拿大艾伯塔省的阿爾塔基因公司中國區首席執行官羅伯特·沃森說:“中國奶業發展十分迅速,但這里的基因改良工程落后。”目前只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每年向中國出口7萬至10萬頭活牛,這一數量不足以使大奶牛場擴大養殖規模,以及使中國公眾喝上高質量的牛奶。加拿大急切想進入中國的活牛市場。2010年加拿大共向中國出口價值約50萬美元的胚胎和價值約330萬美元的公牛精液,這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歐洲部分地區和日本之后的加拿大第七大出口目的地。
日本:在華建廠生產冷藏奶
日本大的乳品商都對進軍中國市場充滿興趣。雖然去年3月日本發生核泄漏問題,嚴重阻礙日本牛奶出口中國。不過,日本乳品公司進駐中國的腳步并沒有停下來。
中國奶粉發生“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國的很多父母便不再相信國產奶粉,而是興起購買外國奶粉的熱潮。這個商機也很快被日本人捕捉到,他們在日本最大的購物網站“樂天網”上開始向中國人銷售日本奶粉、乳制品等。不過這些還算是“小打小鬧”。日本最大的乳業公司明治乳業2010年開始計劃進軍中國牛奶市場。2010年12月,日本《讀賣新聞》就報道稱,明治乳業計劃在中國上海附近建廠,爭取在2013年1月開始生產和銷售冷藏奶和酸奶。這是日本乳業巨頭首次在海外生產需溫控管理的牛奶。此外,明治公司旗下一家食品公司計劃出資30億日元在蘇州成立一家負責生產業務的全資工廠,工廠占地約3.4萬平方米,在2011年已經破土動工。日本的朝日啤酒和伊藤忠商事的合資公司2008年就開始在中國生產和銷售高端冷藏奶。日本明治乳業在日本家喻戶曉,奶源來自日本北海道牧場、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普通的1000毫升裝明治純牛奶,在日本售價為1000日元(約合人民幣70多元)以內,但是因為在中國打算銷售的是高端冷藏奶,所以價格會上升很多。日本商業信息網站“Diamond”評論稱,雖然日本牛奶憑借安全、高質量可以在中國打開銷路,但是因為定價很高、基本在中國牛奶價格的2倍以上,因此很有可能“曲高和寡”。另一方面,由于日本大地震導致核泄漏,因此日本北海道等本土牧場的牛奶出口已成問題。前段時間,日本明治乳業曾發布公告稱,該公司生產的“明治STEP”奶粉檢測出微量放射性銫,公司召回約40萬罐奶粉。因此,日本乳品企業在中國出售高端冷藏奶等,必須是澳大利亞或者新西蘭的奶源,在成本上會上升很多,在中國的售價也會相應增高不少。
澳大利亞:借空運鮮奶打開市場
中國市場對優質乳制品的強大需求已經催生澳大利亞一種新的銷售方式——直接空運鮮奶到中國。據悉,澳大利亞老牌乳制品公司Warrnambool Cheese and Butter(WCB)已開始嘗試空運鮮奶到中國以測試市場反應。WCB的經銷商對記者說,在澳大利亞,原奶要經過4至5小時的卡車車程運達加工廠,包裝好的產品再經10-15小時的地面運輸運達大城市,而悉尼到上海僅9個多小時的飛行時間,出廠的奶制品運到中國可能比運到澳大利亞本土大城市更快。出口到中國的鮮奶預計將以每升5.2-7.3澳元(約合33-47元人民幣)的價格出售,經銷商稱中國的中產階級消費者很樂意為質量有保證的產品支付溢價。如果對試銷結果滿意,WCB打算每周運送3個航次到位于香港、廣州和上海的分銷中心,每個航班運送11萬升鮮奶,全年出口量將達到1500萬升。這對WCB每年10億升的總產量來講只是滄海一粟,但他們看重的是中國這個新市場。WCB的董事長說:“雖然空運鮮奶到中國很昂貴,但從長遠來講澳大利亞的奶業將獲益。澳大利亞奶牛總數已經從1200萬頭下降到900萬頭,現在是時候探索行業發展新途徑了。
澳大利亞一家保健品公司的總裁諾曼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兩年前他調研發現中國的嬰兒奶粉市場潛力巨大,就開始考察澳大利亞的奶粉廠,準備做嬰兒奶粉生意。在考察過程中他發現澳大利亞一些奶粉廠規模很小,不具備生產高品質嬰兒奶粉所需的大型設備。經過較長時間調查比較后,選定了與一家澳大利亞百年乳品大企業合作。目前他的嬰兒奶粉已經運抵中國,等候最后的檢驗報告結果,之后就上市銷售。他銷往澳門的一貨柜奶粉在兩周內告罄,正在裝運第二個貨柜。
國內乳業專家王丁棉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乳制品市場的洋品牌很少,而且業績不佳。前些年有外國品牌退出中國市場,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對中國奶源的控制,奶源供應跟不上,企業對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又吃不透,與中方合作也不順暢。王丁棉說,洋品牌進入中國乳業,對消費者來說,是提供了更多元性的選擇,但對國內奶企和國產養殖業來說則是打擊,因為競爭會更激烈,相當部分企業會倒下。當然,幸存下來的企業會加大投入,真正提高產品質量。▲
環球時報201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