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磊(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黨和政府從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高度,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該戰略,有助于縮小東西部地區的差距,實現各地區的共同富裕。可是,在西部開發中,由于西部的生態環境非常特殊,所以開發活動難免會對西部地區的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在西部開發中,能否實現水資源利用的可持續,關乎著我國西部開發的最終結果是否符合預期,而西部大開發的最終成果對西部的社會主義建設以及經濟發展有著決定作用。
我國許多江河,特別是重要江河的發源地,以及許多重要湖泊都位于西部地區。因此全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生活水平和生態平衡等都受這些江河湖泊的影響與制約。與此同時,水資源在西部脆弱的生態環境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是限制西部生態環境的重要因子。
如圖1所示,在全國水資源分布圖中,可以發現,西部地區自然水資源占有量明顯不足,確切的說西部地區是一個水資源匱乏的地區。就我國的氣候特點而言,一年中雨水比較集中的時間主要是7、8月份,7、8月份的降水總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0%甚至更多。但是我國資源空間分布變現出很不平均的情況,尤其是西部地區本身,降水量更是各不相同。就西南地區的整體而言,西部每年的平均降水量在1600mm左右,但是西部地區內部,例如寧夏、甘肅等地區年降水量甚至達不到200mm。

圖1 中國水資源分布圖
1.3.1 西部地區的工業用水與農業用水發生沖突
因為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所以有80%屬于農業用水,其中西北地區甚至達到了98%。
隨著近年來的西北大開發步伐加快,工業用水中西部地區的用量也增長得很快,而污水處理等配套設施并沒有同步建設完善,導致水資源的用量壓力不斷加大,甚至造成嚴重的水質性缺水的情況。
1.3.2 上、下游之間的用水矛盾
我國的地勢是西高東低,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為了改善這一狀態,同時用水又缺乏全局觀念,于是將許多水利工程都建立在江河上游的西部地區。最后導致上游大量滯留了水資源,而中下游地區的河流污徑比則不斷加大,水資源問題日益嚴峻,對于下游的生態環境、用水安全以及社會經濟都造成了重大的影響。
1.3.3 自然生態與人類社會的用水矛盾
西部地區的人們為了滿足日常生活、生產過程對水的需求,造成生態系統中所需的水資源遭到掠奪,導致生態系統缺水現象。由于人類和自然生態不能達成一種良好的用水關系,導致了自然生態與人類社會之間嚴重的用水矛盾。
在西部大開發中對水資源的利用進行可持續性評價要從不同層次上進行。從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角度來判斷該項目或戰略是否可行,來對應不同層次的環境影響進行正確的評價。
從戰略層次進行評價也就是戰略環境評價,是在戰略層次上對環境影響評價的應用。站在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全局角度的評價,就是指對西部區域產業政策、系統開發規劃及專項規劃、城市發展系統規劃及專項規劃等的評價。執行區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現狀及影響預測評價,戰略環境評價中的水資源評價,預測范圍即戰略執行區域也包括對其下游地區的預測。
目前“綠色技術”及“綠色技術”的衍生產品認證和推廣,在環境領域給“綠色技術”和“綠色技術”的衍生產品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技術評價和生命周期評價依據。整個西部大開發戰略要求,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發過程、引進機制,都要以其對水資源的影響程度,進行可持續利用判斷,以水資源可持續性利用做為考察依據,對其在西部地區的適用性進行考察。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過程中,要制定與水資源開發利用有關的政策或制度,對一些違背政策或者制度的項目,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從環境角度進行評價過程中,主要以該項目用水是否符合當地水資源規劃、污染物排放總量、該項目工作用水循環利用率及排放去向是項目層次的水資源評價的重點;同時要充分考慮由該項目是否會引發二次或者多于二次的開發,并對二次或者多于二次開發造成水資源影響的情況進行預測,預測時還要考慮其可能會引發的水資源的其他問題進行研討,尤其是與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有關的問題要重點分析。
生態環境在人類的破壞以及其它一些自然因素的影響下,已經面臨岌岌可危的境地。為了進一步落實可持續性發展的戰略方向,保障西部的良好生態環境,必須加強對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恢復工作,以及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就是要做好對天然林等自然資源保護,做好荒漠化防治、植樹種草、草原建設、生態農業、水土保持等重要工作。在對水資源進行規劃、利用的時候要絕對確保生態環境用水的要求。
西部開發必須要發展以水資源配置為核心的生態型經濟。在西部地區農業占產業比例比較大,而導致了農業用水所占比例過高,過度開墾已引起環境災害包括如水土流失、水面和綠洲萎縮、土地沙漠化等的發生。所以在西部開發中要始終堅持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的政策,在農業生產的同時要做到對森林植被的恢復。要改變西部地區產業中糧食生產比例過高的現狀,要通過擴大經濟作物的比重,從而提高農民收入,減少對環境的過分索求。與此同時,要對工業產業結構進行有效的調整,對高新技術產業進行鼓勵和培植,從而實現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的提高。
加強綜合管理要求我們必須對西部地區的整體水資源分布情況進行全面掌握,以西部地區水資源的不同類型,采取合理有效的利用方式來實現對河流的有效利用。調整水利工程建設方向,將水利工程建設施工的重心由平原地區轉向山地,提倡建立大型山區水庫。淘汰部分平原中小型水庫,積極建設引水樞紐工程,從而降低平原水庫蒸發、滲漏現象的發生,這樣一來也可以有效降低平原區的地下水位;對徑流進行多年調節,實現向灌區平穩供水,實現可利用水量的增加;實行以水發電,以電提水,實現能源的有效轉換。對于內流河地區要堅持地表水和地下水綜合利用的原則,對山前洪積扇的地下水進行適度開發。在水資源的管理和利用中引入市場機制,適當地對水價進行提高,喚起人們的節水意識,實現節約用水。
作為世界上沙漠化嚴重的以色列,在近30年的發展改造過程中,創造令世界矚目的農業奇跡,奇跡的產生完全有賴于以色列研發出的農業灌溉技術。它是世界上最為先進的,這種先進的灌溉技術就是用高度自動化的滴灌系統,給作物適時、適量補充水分以及精確的對農作物進行施肥,這種先進的灌溉技術,將滴灌用水效率提高到95%左右。所以我們要將節水技術廣泛地應用起來,加強科學技術對農業的管理,加大科研力度的投入,對灌溉用水量進行研究并制定合理的用水量,要結合實際情況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廣使用節水技術,實現節水技術的重要作用。實行修復改造現有的溝渠等灌溉系統,對干渠實行襯底砌破,防止跑、冒、滲、漏現象的發生;為減少蒸發和滲漏,對支渠和溝渠則逐步推廣暗渠、管道和豎井輸水;在灌溉方式上,有條件的逐步推廣滴灌技術,替換傳統的漫灌為溝灌、畦灌,用地膜覆蓋減少蒸發等。
[1]周維博,李佩成.干旱半干旱地域灌區水資源綜合效益評價體系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3(3).
[2]呂惠進,劉少華.西部大開發與水資源的合理利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2(4).
[3]包存寬,陸雍森,尚金城.西部開發中水資源利用可持續性評價[J].水科學進展,2001(4).
[4]任保平.西北地區水資源利用的制度分析[J].理論導刊,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