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剛,伏春波
(延鋒百利得(上海)汽車安全系統有限公司,上海 201315)
隨著中國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很多汽車用戶對汽車動力性和經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還要求汽車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汽車安全主要分為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在被動安全系統中,安全帶是最主要的部件之一。汽車安全帶的使用,有效挽救了交通事故中大約45%的生命,使67%的人免受重大傷害[1],在當汽車發生碰撞時,普通安全帶對乘員胸部的沖擊力高達10 kN以上,乘員受傷較大。能夠減小織帶對乘員的沖擊的被動安全產品很多,比如具有吸能效果的插鎖、帶扣以及限力安全帶等,其中限力型安全帶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吸能裝置。限力型安全帶卷收器的內部有一根能夠吸能的限力桿,當負荷達到預定載荷數值時,限力桿即發生扭轉變形,在扭轉過程中釋放一定長度的織帶,吸收部分肩帶力,實現安全帶的限力功能。限力型安全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文中通過對限力卷收器中限力桿的計算和分析,建立限力桿的設計計算模型,為限力桿的設計提供理論依據和計算方法。
限力桿是限力型安全帶卷收器結構內的主要部件之一。通過對限力安全帶的受力分析研究,設計和計算某款安全帶卷收器,在臺車碰撞中,要求安全帶肩帶處的力值為4.5±0.5 kN,卷收器處的力值是3±0.5 kN,則需要設計出一根滿足受力需求的限力卷收器,在限力卷收器中,限力桿是實現限力功能最主要的部件。因此,設計限力卷收器的主要任務便是需要設計一根滿足要求的限力桿。
如圖1(a)所示,限力卷收器在受載荷情況下,織帶的寬度不低于46 mm[3],卷收器上織帶對卷帶筒的受力,實際上等于織帶上均布載荷的總和,即
其中:F為卷收器上織帶對卷帶筒的受力總和;
q為織帶受力時的載荷密度;
l為卷帶筒的有效長度。
由于限力卷收器在實際扭轉受力時,限力桿受到卷帶筒對其施加的扭矩TS,同時卷帶筒受到織帶均布壓力的作用,在卷帶筒內側表面和制動輪的圓柱表面產生摩擦力,所以,卷收器在實際工作中,限力桿在卷收器中的受力情況比較復雜,為了簡化計算過程,設定一個修正系數K,用于簡化摩擦力等因素對限力桿扭矩的影響。因此,限力桿所受到的扭矩T可以表示為:
其中:T為限力桿受到的扭矩;
K為修正系數;
F為限力卷收器在扭轉時卷帶筒上受到的力;
R為限力卷收器在扭轉時卷帶筒留有一定長度的織帶后的總半徑(如圖1(b)所示)。
K是一個無量綱系數,通過多次試驗驗證和測試,取值0.5117。在本例中,將參數 F=3 kN,K=0.5117,R=22.79777 mm代入式(2),可以計算得到限力桿承受的扭矩是34.99686,取整后取T=35 N·m。
限力桿在安全帶卷收器內主要承載著吸收能量的作用,因此,限力桿的材料應具有很好的彈性、韌性、可淬透性和塑性,如45CrNiMoVA,60Si2Mn和65Mn等,根據以往限力桿材料的選用經驗,同時結合成本考慮,材料選用近似于C4C的國產材料。
限力桿的總長度為L,由卷收器的空間尺寸而決定,限力桿端部形狀是根據卷帶筒的形狀而設計的,限力桿端部與卷帶筒和止動輪是通過花鍵連接的,在扭轉分析時,為了簡化受力分析和限力桿直徑計算,忽略端部花鍵形狀在計算時對受力的影響。
簡化限力桿在扭轉過程中的受力情況,限力桿可以看作是以扭轉(Torsion)變形(Deformation)為主的直桿圓軸(即扭力軸)。
在對限力桿進行強扭過程中,施加到扭力軸的扭矩使扭力軸材料中的應力超過屈服極限時,扭力軸表層將產生塑性變形。扭矩繼續增大,塑性層將繼續往深處延伸,扭力軸橫截面上的應力分布情況如圖4所示。對扭力軸施加扭矩,扭力軸無塑性變形時,橫截面上的剪切應力τ1分布如圖4(a)所示,產生塑性變形后的應力分布如圖4(b)所示。圖中應力τ2為材料的剪切屈服極限,即圖中直徑d1以外的區域為塑性層,直徑d1以內的區域為彈性變形區[4]。
在《扭力軸加載有限元分析與壽命計算》中詳細分析了扭力軸的加載和卸載特性。對安全帶的限力桿而言,主要關注的是限力桿扭轉時的加載特性。
扭力軸加載時,當載荷較小時加載扭矩T+隨兩端相對扭角θ成比例線形增長,如圖5所示。繼續加大扭角,加載扭矩T+隨之增長,當超過屈服扭矩TS后,T+>TS,扭矩T+的增長速度隨轉角的增加而逐漸減少,加載扭轉剛度將逐漸減小,這種現象稱為扭轉屈服[4]。
在彈性變形區域的加載扭矩T+為[4]:
式中:W為扭力軸的截面系數;
J為扭力軸截面的極慣性矩;
G為材料的剪切彈性模量。
從式(3)中可以看出,在彈性變形區域,加載扭矩T+與轉角θ呈線性關系。
在塑性面型區域的加載扭矩T+為[4]
從式(4)中可以看出,加載扭矩T+仍然是扭轉角θ的函數。
由于限力桿在扭轉過程中,既有彈性變形,也有塑性變形,為了簡便計算,主要采用彈性變形階段的公式進行計算。
根據《材料力學》教材[5]的定義,從而式(3)可以推導為:
本例中需要計算的是限力桿直徑,因此變換一下式(5)得到:
通過多次試驗證明,限力桿在實際扭轉中需要旋轉約3圈左右,為了使限力桿在扭轉中即使處于極限扭轉時,也不會由于限力桿的扭轉破壞而影響安全帶的性能,設計時按照6.5圈來計算,即θ==44.4 rad,將材料相關參數代入式(6),計算得到限力桿的直徑為:
取整d=8.2 mm。
其中,限力桿長度53 mm,除去端部長度后的有效長度為41.5 mm。
在扭轉實驗中,縱向纖維明顯伸長,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個是彈性階段基本假設條件下,任意兩截面間的距離保持不變;另一個是扭轉試驗機的裝夾條件亦是保持距離不變,但是在塑性階段大變形時,各縱向纖維伸長產生軸向應力,扭轉破壞將由扭轉剪切和軸向拉伸共同作用而完成[6]。
在圓軸在扭轉實驗中,限力桿不但受到剪應力作用,而且受到拉應力的作用。低碳鋼圓軸在進行塑性變形過程中,拉應力值遠小于剪應力值,所以破壞應力一般采用純剪切破壞應力值[6]。
在限力桿扭矩測試中,固定限力桿的一端,另外一端通過電機帶動扭轉,整個扭轉過程中,限力桿兩端的距離被限制,限力桿扭轉過程中不會產生拉伸變形,即可以認為無軸向拉力。
從實際的限力桿扭矩測試曲線(圖6)中可以看出,通過近似計算而得出直徑的限力桿,其扭矩值與實際扭矩值很符合,即在限力桿扭轉1圈的時候,扭矩值為35 N·m,限力桿的扭轉破斷圈數在6.6圈左右,與計算要求的6.5±0.5圈很吻合。
評價限力桿的設計是否滿足設計要求,對限力桿的驗證方法有很多,比如靜態扭矩測試、安全帶總成靜態拉力扭轉以及安全帶總成臺車試驗等,其中最直接有效的驗證就是臺車試驗,因為臺車試驗能夠模擬限力桿在實際使用中的情況。
從限力安全帶臺車試驗的力值曲線中(圖7)可以看出,卷收器力值均值在3.25 kN左右,肩帶力均值在4.5 kN左右,滿足設計要求。
(1)從式(5)中可以看出,T+隨著限力桿直徑d的增加而增加,與試驗吻合。由于計算中忽略了塑性變形階段的復雜計算,而在塑性變形階段,雖然T+仍然是直徑d和扭轉角θ的函數,但是,扭矩變化已經趨于平緩,不再是線性關系。
(2)運用圓軸扭轉理論,對安全帶限力桿進行計算和設計,通過試驗驗證了公式運用的合理性,為限力桿的設計和計算提供了理論依據。
(3)現行工程設計中,為了簡化受力分析和計算過程,常對某些對影響計算結果較小的參數和可能不予考慮,整個計算過程雖為近似計算,但能滿足工程需要。
【1】Fourth Report to Congress-Effectiveness of Occupant Protection Systems and their Use.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M].Washington,DC: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1999.
【2】RICHARD W Kent,SERGEY V Purtsezov,WALTER D Pilkey.Limiting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 seat belt system with slac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2007(34):1382 -1395.
【3】GB14166-2003機動車成年乘員用安全帶和約束系統[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
【4】李學光.扭力軸加載有限元分析與壽命計算[D].長春:長春理工大學,2008.
【5】劉鴻文.材料力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李香蓮,蒲琪,龐大平.低碳鋼圓軸扭轉破壞分析[J].山東工程學院學報,1995,9(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