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利萍 朱 旗
(湖南農業大學園藝園林學院·長沙·410128)
茶是新疆各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民間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無茶則病”之說[1]。隨著西部經濟的發展、交通的便利,居民的生活水平隨之提高,更多品類的茶葉進入了新疆市場,人們對茶葉的消費結構由原來的以邊銷磚茶為主,向飲茶的多元化轉變。近年來,綠茶、紅茶、花茶和烏龍茶銷量逐年增加,檔次由低檔茶逐步向中、高檔茶發展,此種現象在城市居民中更為明顯[2]。一些茶葉批發市場、茶葉專營店和茶館應運而生,但新疆占我國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茶葉又是少數民族的生活必需品,開展茶葉市場的調查很有必要。筆者以南疆的地理中心——阿克蘇市作為調查對象,對阿克蘇的地理環境、人口組成、飲茶習俗和茶葉市場的分布,市場中茶葉的進貨來源、銷售的種類、茶商和消費者對茶葉的認知等進行調查,并取部分茶樣進行感官審評。因市場中以綠茶居多,故調查的內容主要是綠茶。現將調查結果總結如下。
阿克蘇地區轄八縣一市,包括庫車縣、拜城縣、沙雅縣、新和縣、溫宿縣、阿瓦提縣、柯坪縣、烏什縣和阿克蘇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一師所屬的16個團場分布在地區境內。歷史上的龜茲、姑墨、尉頭、烏壘、溫宿等地方政權也屬阿克蘇地區[3]。阿克蘇市位于塔克拉瑪干大沙漠西北邊緣、塔里木河上游,因水得名,維吾爾語意為“白水城”。古為秦漢之際西域三十六國的姑墨、溫宿兩國屬地,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也是龜茲文化和多浪文化的發源地,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譽,全市總面積2.33萬平方公里。地處暖溫帶干旱區,降水稀少,蒸發量大,氣候干燥。地理坐標為北緯 39°30'~41°27',東經79°39'~82°01'。市境總面積 18369.9 平方公里。東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南隔塔克拉瑪干沙漠,與和田地區相望,西南連接喀什地區和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北以天山為分水嶺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相連,西北同吉爾吉斯坦共和國、哈薩克斯坦共和國交界[4]。
阿克蘇的運輸方式包括鐵路、公路和航空,由于地處新疆省南部,通往省外的鐵路都經庫爾勒到吐魯番再出疆,而沒有鐵路從南疆直接出新疆省,故阿克蘇連接省外的鐵路線較長,進入阿克蘇要經北疆再到南疆。從阿克蘇出省的公路有三條:其中兩條均沿國道314到庫爾勒(地處南疆),一條走國道312到甘肅紅柳園,另一條走國道218再轉315到青海;第三條是去葉城走國道219去西藏。但航空只有去烏魯木齊、上海和杭州的航班。
據《阿克蘇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重要數據公報》顯示,阿克蘇城市人口34萬人(不含流動人口),漢族占總人口的57%,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3%,少數民族有維吾爾族、回族、柯爾克孜族、俄羅斯族、蒙古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壯族、滿族、錫伯族、布依族、土家族、苗族等30個民族。阿克蘇市區人口密度為30.8人/平方公里。阿克蘇地區總人口237.09萬人(不含農一師),由36個民族組成,其中漢族人口占26%,維吾爾族人口占73%,阿克蘇地區是一個以維吾爾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地。
新疆古時稱西域,是一個多種部落、部族、民族,具有多種語言、文字,多種宗教并存的多元文化的區域[5],其多元民族文化格局的正式確立于漢代[6]。在唐建立初期,海外通往唐朝的陸路之一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北道由敦煌經羅布泊到吐魯番或走哈密以避開羅布泊。而吐魯番可以到北疆,也可到南疆,經庫車(現為阿克蘇的一個縣)以及塔里木盆地西行。當時大批中原漢人西遷定居西域,漢文化則隨貿易往來和遷徙得到傳播,其中包括茶文化[7]。
蒙元時期,西域逐漸形成突厥語和漢語為主體的語言。明清時期,塔里木盆地周邊地區的政治、經濟、語言、文化和宗教得到統一,新的文化得以形成,并促成了近代意義上的維吾爾族最終形成,到清末,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哈密、吐魯番、伊犁及南疆地區。由于兩千多年來新疆多民族政治經濟交往與思想文化交流使其成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解放后,國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建設新疆,大批漢族人進入新疆并在此定居[5]。隨著漢族人與周邊少數民族同胞的交流與往來,促進了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融合。
唐封演所著《封氏聞見記》卷6《飲茶》:按此古人亦飲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窮日晝夜,殆成風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鶻入朝,大驅名馬,市茶而歸。
回鶻為維吾爾族祖先,唐時統治著當時中國最重要的馬匹產地——蒙古高原。于是唐以茶葉與回鶻換取優良馬匹而形成了茶馬貿易。自此,回鶻接受漢族飲茶習俗[7]。這就是古代中央政府在其邊境區域同周邊少數民族實行以茶換馬的貿易政策,叫茶馬互市,又稱茶馬貿易[8],其興于唐宋、發展于明朝、衰落于清代[9]。
新疆的漢族人主要由全國各地遷徙而來的,保留著原來的飲茶習俗,多飲清茶。維吾爾族的飲茶方法多種多樣,有面茶、清茶、藥茶、冰糖泡茶和奶茶等[10],原料多為茯磚茶。新疆維吾爾族的日常飲食有含油多、肉多、烤炸食物多的特點,此類食物熱量高,易上火,而飲茶可消暑清熱去火,可見茶是少數民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茶隨歷史的進程與當地飲食習慣結合,并融入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11],形成了獨特的飲茶習俗。現在生活在城市的少數民族同胞飲食習慣與游牧地區不同,城市有充足的水果蔬菜供人們食用,許多少數民族同胞也開始嘗試其他茶類。
經調查,阿克蘇市區沒有成規模的茶葉批發市場,經營與茶相關的店鋪六十多家,主要以商務茶館、茶餐廳、茶行和少量茶館為主,其分布在阿克蘇市的商業繁華地段上,各經營與茶相關的店鋪以銷售綠茶為主。調查中發現各大中超市以銷售大宗綠茶和袋裝茶為主,其來源為各茶葉產地的綠茶,以安徽黃山的綠茶為最多,各茶葉店鋪均有龍井、碧螺春和鐵觀音。商務茶館多帶有棋牌性質;茶館主要以棋牌為主,間帶茶藝和銷售茶葉、茶具;茶餐廳主要是以餐飲為主;茶行茶類較齊全,從低檔綠茶到中高檔綠茶都有銷售,十大名茶中的六種綠茶也有銷售,茶行既做零售也做批發。
本次調查地點在阿克蘇市的東大街與西大街交匯處、塔北路與塔中路交匯處、解放北路與解放西路交匯處及塔中路與文化路交匯處。被調查者主要為漢族人,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0份。
整理數據如表1,被調查者中40~50歲人群居多,青少年所占比例較小。被調查人群集中在18到50歲之間。

表1 調查人群分布情況

表2 獲得綠茶途徑
調查消費者獲得綠茶途徑如表2,去超市或商店購買的121人中有23人有時會去茶葉店消費,有5人收到禮品茶,超市和商店中銷售的綠茶價位較低,適合大眾消費,超過一半的消費者會去購買。在茶葉店消費的75人中有7人收到禮品茶。網購人群為零,筆者認為一方面是調查人群樣本太小,詢問消費者發現他們對網絡銷售的綠茶品質持有懷疑態度,不能嘗其滋味,聞其香氣。據研究,去網上購物人群中絕大部分是20~40的年輕人,年輕人對網購這一新興消費方式的興趣遠高于年長者[12],有消費者反映網上的店家拒絕新疆阿克蘇的訂單,理由是路途太遠太偏,不方便寄達。他人贈送占8.33%,說明阿克蘇市人將茶作為一種健康的禮品,來促進彼此的關系。

表3 每年購買綠茶金額的上限
消費者每年購買綠茶的情況見表3,年花費100元以下的消費者占45.55%,接近一半,四分之一的消費者花費100~200元,花費500元以上的僅有8.33%,消費者每年購買綠茶主要集中在500元以內。說明阿克蘇市的綠茶消費者主要購買大宗綠茶,高檔綠茶消費所占比例不大。

表4 消費者飲茶季節
據表4顯示,消費者夏季喝茶比較多,春秋兩季也有喝,但冬季喝茶的人比較少。消費者喝綠茶,是因為知道綠茶可消暑去火,是一種健康飲品。

表5 消費者對綠茶形狀的喜好
據表5顯示,消費者對綠茶干茶的形狀中偏愛卷曲形,也有近三分之一的消費者對綠茶的干茶形狀無特殊要求。對扁直形、針形和圓珠形喜好的消費者不多。對沖泡后的葉形,約八分之五的消費者表示無特殊要求,只要口感和香氣好就可以。

表6 消費者綠茶消費傾向
表6表明,人們對綠茶的消費更趨于理性,多數人選擇品質好的綠茶,注重價格合理的占28.33%,僅有6.67%的消費者會傾向于選擇品牌或產品名氣。
總結對消費者的調查,消費者中約四分之三的消費者注重綠茶干茶的色澤,他們挑選綠茶時會選擇色澤自然,顏色不奇怪,不似有添加色素,碎茶少。約有八分之三的消費者選擇綠茶時要茶香濃郁,口感好的。有些消費者偏好綠茶是因其有排毒、消炎去火、提神和抗衰老的功效,他們多在夏天飲用,知其可解暑。但消費者反映阿克蘇市的綠茶賣的有些貴,希望價格便宜些。當地還是有較多消費者偏好茉莉花茶的,主要因其茶香味濃,價格便宜而受人喜愛。
本次感官審評所用綠茶是筆者從阿克蘇市有代表性的茶行購得。感官審評采用加權評分法,評比各因子的權數,外形占30%,湯色占10%,香氣和滋味各占25%,葉底占10%[13]。樣品1和2為信陽毛尖,樣品3和4為碧螺春,樣品5為西湖龍井。

表7 綠茶樣品感官審評結果
通過感官審評,發現同屬信陽毛尖的樣品1和2,加工工藝相似,其干茶和葉底顏色相似,湯色差異較大,樣品2的湯色明顯優于樣品1。樣品3顆粒緊實,原料較嫩,但不符合碧螺春的加工標準。樣品4干茶色澤稍褐,但其湯色較好。樣品5干茶色澤較好,但外形略有碎雜。所評茶葉既有芽頭茶,也有一芽二葉茶,色澤也存在花雜,且都沒有注重保存。多家店鋪將類似樣品3的茶葉,當成碧螺春來賣,均價在300元/千克左右。
阿克蘇沒有較大規模的茶葉批發市場,有的茶商是新疆人,主要從烏魯木齊進貨,有的茶商是產茶地來新疆開茶葉店的,主營自己故鄉的茶葉,由產地的供貨商提供綠茶,但銷售其他地區的綠茶來源還是故鄉供貨商提供,必然會增加成本;有的茶商對供貨商提供的綠茶不滿意而自己去產地直接采購的,也會提高成本,這樣造成了新疆綠茶價格較貴。因此,應建立一個有一定規模的茶葉專業批發市場,有便捷的供貨渠道,以降低成本。
市場中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和亂標價的現象。有經營者未將綠茶按等級分類,就賣給顧客,茶中存在部分碎茶和葉片不完整的現象。有經營者將品質不高的綠茶標為一級或特級來買,將珠茶或條索稍緊的茶當碧螺春來賣,認為消費者會將碧螺春中的“螺”理解為形似田螺,實則為一種欺詐消費者的行為。阿克蘇市的綠茶價格較中國其他省市貴,其夏秋茶的價格也比較高。這不利于地區茶葉市場的穩定和繁榮,也會給顧客留下不好的印象,降低顧客的購買欲望。希望相關部門要做好監管工作,對違法行為要嚴懲不貸,經營者要嚴于律己,做到誠信經營。
檔次較高的茶館和茶行,進門就給顧客以寧靜祥和的感覺,其店面布置古樸雅致、自然大方,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但當地有的茶行除了擺放茶葉和茶海外,只有陳列少量茶寵、茶具,顧客感受不到茶文化的氛圍。茶為國飲,同時也是一種文化載體。茶館及茶行的布置應體現文化和藝術氣息,也可以兼營一些茶具、茶寵、茶飾或一些與茶相關的物品。當顧客進門時應及時奉上一杯香茗,或與顧客聊聊家常,介紹茶的知識,以此拉近彼此的距離,了解顧客的喜好,興許顧客覺得此茶正合他意,感受到了茶帶給他的寧靜自然,返璞歸真。
有經營者將高檔綠茶存放于透明玻璃罐。雖然可以讓消費者更直觀地看到綠茶的形狀、色澤和原料的嫩度,但存放在一般環境中,綠茶中的葉綠素、茶多酚、抗壞血酸和香氣物質下降或發生氧化,導致綠茶的色澤黃變、褐變,滋味平淡,失去鮮爽,陳味顯露,而類脂物質會發生緩慢的氧化,產生不良氣味。如綠茶應存放于4℃左右,避免陽光直射,隔絕濕氣,盡量除氧并減少打開包裝的次數,且不能被重物所壓,這樣綠茶的品質才能得到較好的保存。
市場上有以珠茶冒充碧螺春的現象發生,說明消費者對茶葉知之甚少,無法辨認真茶和假茶;其次是有些經營者自己也不了解茶。有的經營者對茶葉分類的定義不明,認為花茶屬烏龍茶,將鐵觀音歸為綠茶,大紅袍歸為紅茶,誤導了消費者對茶的認知,不利于茶的銷售和茶文化的傳播。經營者要熟知茶葉的一般知識,這樣才能正確的引導消費者。
阿克蘇市區有將近一半的少數民族人群,整個地區有43%的少數民族同胞,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風俗習慣的融合,很多少數民族同胞也是綠茶的消費者和潛在消費者,而經營者多是漢族,漢族經營者會說少數民族語言的很少,這對茶葉的銷售和茶文化的普及不利。所以筆者認為經營者可以招聘一些會雙語的店員,將茶葉店開在民漢住宅交匯處,以擴大消費者群體。
新疆雖地處邊陲,但隨著交通的便利和網絡的普及,與內陸地區的往來也更加密切,更多的茶文化和飲茶習俗傳入新疆,與新疆本土文化相融合。新疆居民,特別是少數民族對茶葉的選購會更加趨于理性,經營者應把眼光放的更遠,應多為消費者著想,把自己當成消費者,做到真誠周到地服務于消費者,發揚中國茶道精神,這樣才能達到互惠和弘揚民族文化的目的。
同時,由于本調查主要在阿克蘇市區進行,調查范圍和消費對象相對較小,加上筆者與少數民族同胞語言上的障礙,而沒有涉及到少數民族的調查,作者以此拋磚引玉,以求完善阿克蘇茶葉市場。
1 張德珍.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茶葉[J].西部史話,2004,(6):100.
2 梅 宇.絲綢之路上的茶葉消費 [J].茶業經濟信息,2004,273(9):18.
3 宋水平.注重區域歷史地理記述,增強志書歷史厚重感[J].新疆地方志,2009,(1):44.
4 阿克蘇地區交通志編纂委員會.阿克蘇地區交通志1986~1995年[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
5 沈子華.新疆多元化民族文化的形成[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4(6):82~83.
6 賀 萍.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流變述略[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5(1):21~25.
7 陶德臣.中華茶史[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8 李 睿.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J].思想戰線,2011,37(6):139.
9 魏明孔.西北民族貿易述論——以茶馬互市為中心[J].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4):118.
10 華定存.維吾爾族的幾種飲茶方法[J].品茗錄,2002,(2):43.
11 吐爾遜·吾守爾.維吾爾族的茶文化[J].農業考古,1996,(4):150.
12 杜紅云,劉 丹.中國網絡購物人群的特征分析及展望[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1,(4):130.
13 龔淑英.評茶計分[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