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柳欽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北京100733)
原油期貨上市時機業已成熟
■ 陳柳欽
(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北京100733)
中國現階段推出原油期貨,已具備相應的市場基礎和經驗積累。特別是原油價格最近幾年一直攀升,中國原油期貨推出的時機已經成熟。
目前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的期貨品種有原油的下游期貨品種——燃料油期貨,上海期貨交易所對原油下游期貨產品的市場運營、風險控制包括具體的監管都有較為成熟的經驗;此外,對于中國原油期貨要具備國際化屬性的舉措,國內相關期貨交易所也積極外派員工學習國外成熟的原油期貨經驗。目前原油期貨在各方的努力下,已初步形成包括國際平臺、基準油、離岸交易、保稅交割等內容的原則性框架,上海期貨交易所下一步將會同相關部門積極推進各項上市準備工作。
建立健全我國石油期貨交易市場一直為國家管理層所關注。上市原油期貨越來越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不存在政策上的障礙。2004年2月1日,國務院頒布的《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要“穩步發展期貨市場,在嚴格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逐步推出能夠為大宗商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商品期貨品種”。這些都表明發展原油期貨將是大勢所趨。2004年3月,國務院領導在上海期貨交易所燃料油期貨上市申請上做出批示,“先從燃料油期貨起步,積累經驗,創造條件,逐步上市多品種的石油期貨”。建立燃料油期貨市場的目的就是希望以此為突破口,全面建立我國石油期貨市場,在充分發揮石油期貨市場經濟功能的同時,逐步增強我國在國際石油市場中的定價權,提高石油供給的安全度。2009年4月,《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國發[2009]19號)提出,“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屬類大宗產品期貨,支持境內期貨交易所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內探索開展期貨保稅交割業務”,為我國加快上市原油期貨指明了方向;隨后上海市政府進一步明確“積極配合國家金融管理部門,支持上海期貨交易所有序推出原油、汽柴油、瀝青等能源化工期貨品種,促進形成亞太地區的原油等大宗產品基準價格”。國家能源局也先后多次召集相關部委和機構召開原油期貨協調會,在盡快推動我國原油期貨市場發展的宏觀大方向上達成共識。此外,2009年5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貫徹<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的實施意見》(滬府發[2009]25號)進一步明確表示“加大期貨市場發展力度。積極配合國家金融管理部門,支持上海期貨交易所有序推出原油、汽柴油、瀝青等能源化工期貨品種上市,促進形成亞太地區的原油等大宗產品基準價格”。政府的這些政策對完善我國石油期貨交易市場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2012年年初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指出,要穩妥推出原油等大宗商品期貨品種和相關金融衍生品。中國證監會于是抓緊貫徹落實。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指出“抓緊建設原油等大宗商品期貨市場”,預示著推出原油期貨已經進入執行層面。2012年3月,國務院批轉的國家發改委《關于2012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中指出,要“穩妥推進原油等大宗商品期貨”。郭樹清2012年3月29日在中國證監會黨委“加快我國期貨市場改革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學習報告會上表示,從國家經濟戰略的高度出發,證監會將抓緊建設原油期貨市場,逐步增強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定價能力。4月17日他還表示,我國目前每年新增原油消費絕大部分依賴進口,進口量之大占到全球新增產量的70% 80%。目前亞太地區已有部分國家或地區推出了原油期貨,但都屬區域性市場。我國將繼美國、英國后推出第三個全球性原油期貨市場,以爭奪原油定價權。不難看出,將要推出的原油期貨已被貼上了“中國標簽”,我國期貨市場的國際化也備受期待。由上海期貨交易所、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證監會期貨部等共同起草并修訂的原油期貨合約草案已于5月3日基本成型。同時,中國證監會已成立了原油期貨工作小組,共同推進原油期貨重啟。目前,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會同有關部門已向國務院上報了《關于開展我國原油期貨市場建設籌備工作的請示》,待國務院批復同意后即可推動開展相關工作。這顯示國家對推出原油期貨的重視,也意味著原油期貨的推出步伐正在加快。前期的準備工作正在積極進行中,一旦批復同意,在各相關部門的協力推動下,準備時間會縮短,可能會提前推出。
我國商品期貨市場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在法律法規、監管體系、風險控制以及機構、人才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進入了規范發展的階段。針對盲目發展、缺乏有效監管并且立法滯后的情況,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國家對期貨市場進行了嚴厲的清理和整頓,在進行集中統一監管基礎上,1999年出臺了《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中國證監會也發布了《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期貨公司管理辦法》等法規文件。這些法律法規對于國家加強對期貨市場的監管,強化風險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2007年4月15日《期貨交易管理條例》正式施行,1999年6月頒布的《期貨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同時廢止。這標志著我國期貨市場已經逐步走出清理整頓的泥沼,步入即將發展的另一個春天。之后,在該條例思想的指引下,監管部門對原有《期貨公司管理辦法》、《期貨交易所管理辦法》、《期貨從業人員管理辦法》、《期貨公司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辦法》等規章做了相應修訂,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期貨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一起,形成了全新的以“一條例”、“四辦法”、“一個司法解釋”為核心的基本法律法規框架。我國期貨市場的法律法規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風險管理能力,為我國石油期貨市場的發展,爭取石油定價權奠定了法律基礎。
中國經濟正在進入一個高增長、高耗能的階段,無論是經濟發展、國防安全,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品質,都與能源特別是以石油為主的碳氫能源緊緊捆在一起。中國是一個富煤少油的國家,隨著目前中國石油煉制加工能力不斷加大,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日益增高。據資料顯示,2011年中國石油凈進口為2.63億噸,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為56.3%。此外,與發達國家完善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相比,我國戰略石油儲備建設步伐雖快,但仍然處在起步階段。截至2011年底中國石油儲備能力達到40天,不及美國的1/7。2012年1月,我國原油進口量達2341萬噸,創歷史新高,進口量同比上漲7.39%,環比增加6.80%。根據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的最新報告預測,2012年國內油氣市場對外依存度將繼續攀升,其中原油對外依存將升至57%。不僅如此,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原油對外依存度將進一步擴大化,根據權威機構預測,2020年我國石油消費對外依賴程度最高可能達76%。目前在中國對原油的需求非常旺盛,以前運往中國并以布倫特定價的石油產自中東和蘇丹,而現在北海油田產的原油也開始運到中國。現在,國外的原油期貨交易員每天必關注中國的原油需求以及宏觀經濟走勢,才能對國際原油價格走勢作出全面的判斷。由此可見,中國因素對國際原油期貨價格的影響在逐步擴大。在BP公司2011年發布的《2030能源展望》中,我國將成為全球石油消費增長的最大動力,預計2030年中國石油消費量將達到每日1750萬桶,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費國。如此龐大的現貨流通量,客觀上要求我國在國際原油市場的定價中,發揮與我國經濟地位和原油市場規模相匹配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原油期貨市場,將有極其活躍的交易及龐大的交易量。

中國對石油期貨市場其實并不陌生。原油期貨市場的推出,中國有著歷史的經驗。1992年底,原南京石油交易所首先推出了石油期貨交易。1993年年初,上海期貨交易所的前身之一——原上海石油交易所成功推出了石油期貨交易。其后,原華南商品期貨交易所、原北京石油交易所、原北京商品交易所等相繼推出石油期貨合約。其中,原上海石油交易所交易量最大,運作相對規范,占全國石油期貨市場份額的70%左右,推出的標準期貨合約主要有大慶原油、90#汽油、0#柴油和250#燃料油等4種。原上海石油交易所在開市一年半的時間里,總成交量達五千多萬噸,總成交額達一千億元人民幣,日平均交易量已超過世界第三大能源期貨市場——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僅次于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和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IPE),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并因其較好地發揮了套期保值和價格發現的經濟功能,而受到廣大石油生產、經營、消費企業和投資大眾的普遍歡迎。但由于當時對石油期貨市場基本功能和風險程度還存在模糊認識,并且受部門利益和地方利益的驅使,缺乏統一集中的管理,使得當時的期貨市場出現了盲目發展的勢頭。雖然其后由于諸多原因,導致了石油期貨的全面叫停,但通過對其建立直至失敗過程的總結,我們也得出石油市場機制的形成和石油管理體制的改革是互為前提、相輔相成、交替發展的過程,以及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和價格發現功能是石油供求企業的共同需要,要借鑒國外經驗來指導其發展等許多經驗教訓,這些對今后石油期貨市場的建立和發展都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
我國的石油期貨交易在沉睡了10年之后,2004 年8月25日,燃料油在上海期貨交易所重新掛牌上市,成為我國發展石油期貨的“排頭兵”。作為中國期貨市場清理整頓以來第一個批準上市的石油期貨交易品種,燃料油期貨可說是建立中國石油期貨市場的基礎點和“試驗田”。燃料油期貨合約的上市標志著一個起點,將為更多石油期貨推出創造條件,這是中國重啟石油期貨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盡管其規模、歷史以及在世界上的重要性與世界主要石油期貨市場相比,還具有較大的差距。但是,燃料油期貨上市以來,真實反映了國內現貨市場的供需情況,從以前的“被動接受”、“亦步亦趨”到現在的“緊密聯動”、“積極影響” 國際燃料油價格,國內燃料油市場逐漸擺脫了“影子市場” 的被動局面,避免了盲目跟風帶來的風險;并且,客觀上形成了反映中國市場燃料油供給的情況,對新加坡市場燃料油價格形成產生影響,反映了“中國定價”。如果新加坡市場價格與上海燃料油期貨價格長期偏離的話,會刺激交易參與者進行套利交易,現在套利交易不僅可以通過金融市場進行,而且可以通過現貨市場進行,這就使得上海燃料油期貨市場與新加坡燃料油現貨市場形成一定的牽制和互動。在國際石油期貨領域,“中國定價”、“中國標準”地位提升,彰顯了“中國因素”在國際市場的分量。“中國標準”影響力的擴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在與新加坡交易商進行交易時,一些國內企業在進口合同中要求對方提供符合上海燃料油期貨交割和質檢標準的燃料油,這樣既使國內企業在談判中掌握更多主動權,又使上海燃料油期貨的交割和質檢標準傳遞到新加坡市場并產生影響。其次,由于交易的需要,國內的燃料油生產商為了參與期貨交割,滿足燃料油使用者的需要,開始按照上海燃料油期貨的標準來進行生產或進行調和,“中國標準對國內和國外產生的影響隨著量和時間的積累不斷擴大。上海燃料油期貨的成功運行,為我國企業規避價格風險搭建了平臺,為我國建立石油期貨市場奠定了基礎,為我國下一步推出原油期貨積累了有益經驗。按照國務院“先從燃料油期貨起步,積累經驗,創造條件,逐步推出多品種的石油期貨”的指示精神,上海期貨交易所在總結燃料油期貨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在促進現有品種不斷完善和交易進一步活躍的同時,繼續加大能源商品期貨的開發力度,研究開發原油、汽油、柴油、液化氣等期貨品種,以期形成能源商品期貨系列。上海期貨交易所未來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能夠反映中國國內成品油市場供需關系和消費結構、季節特征的成品油期貨市場,形成國內成品油基準價格體系,為政府宏觀調控提供科學依據和有效手段,科學引導生產和消費,合理配置石油資源。
此外,針對上市原油期貨面臨的一些技術難點,最近幾年從期貨交易所到期貨公司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上海期貨交易所確立了“國際平臺、凈價交易、保稅交割”的原油期貨方案(即交割標的物選取中質含硫原油,采用人民幣或美元計價和結算,積極爭取外匯實行總額控制、統一監管、敞口額度內自由兌換方案,實行保稅原油實物交割,使境內投資者和境外投資者都能有效參與市場),并與相關政府機構和石油公司保持了密切的溝通,為上市原油期貨做好了前期的研究和技術準備工作。
(作者為中國能源經濟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油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