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秋俊
(江蘇省產權交易所,江蘇南京210029)
江蘇:利用產權交易平臺提升行政事業性資產處置效率
■ 李秋俊
(江蘇省產權交易所,江蘇南京210029)

江蘇省級行政事業性資產通過江蘇省產權交易所公開處置,在全國開創了行政事業性資產通過產權交易機構公開交易的先河。
自江蘇省財政廳《江蘇省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辦法》(蘇財規[2010]22號)正式實施以來,省級行政事業性資產公開處置工作正以穩健的步伐向前邁進。各類行政事業性資產通過產權市場公開交易,可以利用專業信息平臺和交易平臺,提高進場交易的國有資產成交率、競價率和增值率。
蘇州工商局臨頓路辦公樓,位于蘇州城區黃金地段,評估值980萬元,該轉讓項目由省產權交易所與蘇州產權交易中心聯合公開征集意向受讓方,通過對轉讓信息廣泛的推介,以及對項目潛在價值深度的挖掘,征集到十多家意向受讓方,交易方式為電子遠程競價,通過70多輪的競價,最終以1840萬元成交,增值率為100%。相較于現場拍賣,電子遠程競價的參與者可以坐在辦公室里,根據市場行情,集體決策,理性參與報價,避免受現場氣氛干擾,減少違約現象發生。同時也大大降低參與者的收購成本。這部分收購成本轉化到成交價格上就增加了國有資產收益。此外,連云港質監局海連中路房產以及南通工商局八仙花苑房產項目,均通過電子遠程競價成交,增值率達30%。

2012年,江蘇省交易所正式啟動互聯網電子競價系統,組織電子廢棄物處置項目的競價工作
在資產處置過程中,從報批申請到交易市場化的制度安排,加強精細化管理,可以提高資產占有單位對行政事業性資產的有效管理,切實做到像“管理資金一樣管理資產”。
對于行政事業單位電子費棄物處置,全國通行的方式是,統一無償移交給專業環保處置機構進行再循環處理。其優點是處置快捷,缺點是專業處置機構所處身份難以切實有效地對處置的實物資產數量與申報數量進行有效監督。
為充分體現“公開、公平、公正”的處置原則,資產管理處及省交易所共同設計了省屬行政事業單位電子廢物的處置方案,公開征集多家具有環保部門頒發資質的專業機構,通過電子遠程競價形式公開競買,價高者得。2012年正式推行這一交易機制后,取得了明顯的成效。2009年到2011年,交易所共辦理進場交易電子廢物處置項目100余宗,收取殘值收入26萬多元,2012年啟動新的交易機制后,共辦理進場交易電子廢物處置項目7宗,獲得的殘值收入已達44萬元,競價效應明顯,殘值收入大大增加。
電子廢物傳統處置方式,不少資產占有單位清點和移交相關資產時間過長。資產管理處即時調整審批工作相關細節,要求行政事業資產處置單位,在向資產管理處報批電子廢物審批時,必須完成電子廢物的認定,以及完成移交的實物資產清點工作,并形成清晰的報表。環保處置機構須先至實物現場與處置單位對待處置電子廢物資產一一清點核對無誤后,方可以向交易所提交報價,成交后立即完成資產移交工作。這項工作安排大大提高了電子廢物處置的效率,也有效地改進了各行政及事業單位對相關處置資產管理的習慣和方式。
行政事業性資產交易品種復雜多樣,包括對外投資形成的權益、各類實物資產、債權及電子廢棄物、以及公共資源的公開招租等。由于資產屬性不同,各類行政事業性資產交易所依照的法律規范也不盡相同,所面對的投資者結構也具有明顯差異。行政事業性單位在處置各類資產過程中,可以借助產權市場運作的經驗,防范審批風險、化解交易風險。
某汽渡管理處擁有的2條輪渡船公開轉讓,轉讓方僅擁有船舶產權證,但未辦理營運證,如辦理營運證,必須按規定退還歷年的營運補償費用,具有一定的交易瘕疵。由于轉讓方在公告中,使用了交易所的一系列免責條款和風險揭示,在交易安排中有效地利用法律手段,使得買受人難以獲得理由推翻交易結果或者提出索賠依據,使資產占有單位避免因交易而陷入訴訟。
某行政單位擬轉讓擁有的舊辦公樓,因其土地為劃撥用地,而評估機構在評估作價時,已扣除了土地出讓金。轉讓方在提交的信息披露內容中未能明確國有劃撥用地的出讓金應當由誰承擔,資產處、交易所獲得該信息后,立即組織轉讓方進行了論證,并修改了相關交易條件,確保了資產占有單位利益不受侵害。
某院校轉讓房改房,在辦理公開交易審核過程中,相關當事人持該房改房的成交合同至交易所了解情況,交易所即時就該事項向資產處進行匯報,在向轉讓方進行核實后,資產處及時做出了終止公開交易的決定。
上述事項的解決,避免了審批單位可能面臨的行政審批風險和以及相關資產占有單位存在的法律風險,并維護了國有資產利益不受侵害。
行政事業性資產公開處置是政府采購的逆向,是開源節流以增加財政收入的有效途徑,是公共財政管理的發展方向。行政事業性資產公開處置是個創新工作,尚仍處于探索階段,但是在廳黨組的正確領導下,江蘇省產權交易所有決心繼續保持在全國的領跑地位,并努力把全省行政事業性資產管理工作推上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