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曉舫
(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重慶400015)
我國產權市場主要問題和發展趨勢
■ 楊曉舫
(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重慶400015)

從1988年起我國創建產權市場已23年。其間,經過了國務院整頓、中紀委反腐敗建設產權市場部署、黨的十六大提出建設產權市場等不同階段的檢驗??墒?,全國產權市場為何至今尚未形成統一建設?未來產權市場建設如何?這兩個問題都是目前經濟社會研究產權市場的專家、學者、產權市場從業者關注的焦點。
2002年11月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建設產權市場”的戰略任務。這是繼我國創建產權市場14年以后,黨中央將建設產權市場納入對經濟工作的統一部署,向全黨、全國人民提出的市場建設目標要求,其意義決非尋常。而且,這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提出的建設產權市場戰略任務,距中紀委制定的《2002年全國反腐敗斗爭部署》提出的建設產權市場要求僅8個月時間,距國務院1998年部署的整頓產權市場也只有4年時間。由此可見黨中央提出“建設產權市場”的戰略任務應是對實踐的總結,具有明確的指導意義。事實證明,這個決議對整頓以后的全國產權市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恢復性作用,對穩定經濟社會秩序,發展市場經濟產生了推動效應。
實踐證明,中國發展市場經濟,無論是國企產權制度改革,還是促進社會穩定,建設單一的標準化證券股票市場,都不能滿足我國文化差異、地域差異、地方經濟差異、企業差異等需要。事實上我國證券股票市場創新潛能受限,不能有效地擴大資源配置的市場面、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和比重、提高市場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效應,反而顯現了市場建設不協調,經濟秩序不對稱的矛盾。

建設產權市場,標志著我國發展市場經濟不僅需要證券股票市場、貨幣市場、也需要產權市場在為國企提供產權轉讓服務的同時創新交易服務,為不能進入證券股票市場的其他資源提供融資服務。各種非標準權益性交易事項,只要通過產權市場的交易流程,就能夠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最大化。產權市場起到了協調證券股票市場不能滿足,無力創新交易,市場建設不平衡,對經濟社會帶來的市場秩序不和諧的作用。這是十六大提出建設產權市場以后,我國發展市場經濟最明顯的收獲。
這個不爭的事實,從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與財政部聯合發布的《企業國有產權轉讓暫行規定》(以下簡稱:3號令)至今,全國產權市場在近9年時間里得到了快速發展,不僅為企業國有產權流動提供了積極有序的、規范的服務,使企業國有產權通過市場化配置實現了最大化的保值增值,杜絕了企業產權“零資產”、“低價位”轉讓,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各種權錢交易行為的發生,減少了企業國有產權無序交易造成的對國家、對企業職工權益侵害所引發的社會不穩定的負面影響。而且,產權市場積極發揮為經濟社會各種非標準化的權益性資源優化配置提供交易創新服務,在所實現的各種數據中得到了佐證。
2005年,全國產權市場在國務院國資委海南會議提出的產權交易“應進必進、能進則進”的市場建設指導原則下,利用市場公信力,積極推動交易創新,為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物權、債權、金融資產、礦權、排污權、民營產權、混合經濟產權等非標準權益類交易事項提供了積極的融資服務。如果將產權市場每年實現的各種產權交易量,與證券股票市場的IPO同一口徑比對,2004年至今,不包括全國技術產權市場平均每年實現的2000億交易量,僅全國產權市場連續7年成交量,年度均超過了證券股票市場的IPO融資量。特別是2007
2010年,由美國“兩房”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中,我國證券股票市場IPO嚴重滑坡,實現融資量為2731億元左右。而產權市場卻呈現了交易量連續增長,年均交易量達到了4646億元以上(見:北京大學中國產權市場課題研究組,2008-2010年《中國產權市場發展研究報告》),有力地填補了我國證券股票市場交易滑坡對國家建設的影響,有效地支持了實體經濟穩定發展。產權市場對穩定國家經濟秩序,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并將繼續通過交易創新為經濟社會各種非標準權益性資源配置提供服務的作用毋庸置疑。
這正是因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積極落實黨的十六大提出“建設產權市場”戰略任務過程中,支持產權市場創新各種權益事項的交易,使產權市場在為企業國有產權流轉提供交易服務同時,抓住了全國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機遇,創新交易機制,不斷為經濟社會提供創新服務,凸現了產權市場就是我國非標準權益性資源的交易市場屬性,佐證了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設產權市場”的豐富內涵。
2005年黨中央和中央政府提出了建設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目標任務,國家相關部門也陸續出臺了一批建設產權市場的文件,特別是2008年頒布的《企業國資法》,從法律層面確立了企業國有產權進場交易的剛性制度,應該說,建設產權市場的外部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墒侵两襁@個我國最大的非標準化資本市場已經過23年的檢驗,為什么全國還沒有實現統一建設?困擾統一建設產權市場的主要問題在哪里?
實踐以為,與9年前比較,雖然國家部委、地方政府相當一部分領導、管理者對產權市場的認識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產權市場的建設環境也有了很大變化。但遺憾的是,如果以十六大提出建設產權市場9年的時間進程嚴格評價,由于我國經濟管理嚴重存在“權力部門化”,一些行政部門、市場監管者,他們對產權市場的認識進步,在行動上與黨中央提出的建設產權市場要求對照,可以說,思想還不夠解放,進步還是緩慢的。對照西方國家的立法時間要求評價,如果將產權市場建設的23年時間作為立法考量,我國建設產權市場至今還沒有得到法律的支持,這不僅是一種文化差異的反應,更是我們對落后文化的可怕堅持,是國家完善經濟制度的遺憾。
研究認為,針對國情實際,我國發展市場經濟,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應該結合文化、地域、經濟、企業素質等差異,確立建設多元化、多形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這才是有效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最佳路徑。實踐告訴我們,產權市場具有的交易創新優勢是其他要素市場不能替代的。各種非標準交易事項,只要通過產權市場都能獲得:規避法律風險、保護自己、保護領導,快速地發布市場信息、發現市場投資者、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通過交易創新最大限度地實現交易最大化。所以,經濟界、理論界、產權市場的從業者普遍認為,我國建設完整意義上的資本市場體系,降低市場建設成本、時間成本的唯一選擇,應該加快立法建設產權市場進程。這個觀點無論對各級領導、還是對經濟社會、對理論研究的學者、政策研究的專家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
今天,無論是建設產權市場留下的23年歷史,還是長江流域產權共同市場編制的《中國產權年鑒》,或是北京大學中國產權市場發展研究課題組提供的理論和交易數據,已告訴人們建設產權市場的最低標準,至少可以為市場不同的需求者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融資機會;如果從國家利益的最高標準出發,即:我國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同時建設產權市場,在理論和實踐上,這應該是國家對既有的“二元”財經制度下的市場體系建設的補充和制度的完善。
事實上,我國建設產權市場,同時建設證券股票市場,既結合了我國文化差異、經濟發展差異、地域差異,企業差異等的國情實際,也彌補了我國建設資本市場理論準備不足。所以,我們提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元化、多形體、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應該是對我國建立單一的標準化證券股票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理論設計和市場體系建設的完善。
我們應該認識到,從市場理論和交易的意義看,在產權市場、證券股票市場完成的交易,同屬于對權益性事項的交易,其結果同樣具有獲得或失去投資權、收益權、分配權、處分權。表明了建設產權市場就是建設我國資本權益非標準化交易市場的屬性應該毋容置疑。
此外,建設產權市場更大的意義在于,在市場理論和交易實踐上,它與我國的技術產權市場、證券股票市場,完整形成了我國“二元”財經體制下,以證券股票市場為主,技術產權市場、產權市場為輔的“一主兩翼”的多元化、多形態、多層次的資本權益交易市場體系。在這個市場體系中,特別是對地方政府而言,不僅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建設其他要素市場的直接成本、時間成本,降低地方政府在資源優化配置過程中的執行風險,使地方政府通過信息共享,獲得更多的市場資源,有了資源優化配置的主動權、話語權。在這層意義上,也可以說建設產權市場,就是我國“二元”財經制度對市場體系建設的制度安排。
事實上,我國建設產權市場,不但使各種非標準權益性資源的交易事項有了市場。而且,豐富和發展了國際資本市場建設理論,是中國對國際資本市場體系的發展。以科學發展觀為準則,我們為什么不支持立法建設具有民族性質的中國產權市場呢?
建設產權市場,支持產權交易創新,實際上經濟社會是最大的受益者。2004年以來,在“3號令”規范建設產權市場的推動下,按照國務院國資委“應進必進、能進則進”的指導原則,全國產權市場為各種性質的產權融資服務創新了:項目招商融資、增資擴股、企業整體托管、企業股權托管、股權質押融資、物權交易融資、涉訟資產交易、金融不良資產交易、廣告經營權招商、排放權交易、礦權交易、林權交易、融資租賃、處置國家淘汰設備等大約近20多項,經濟社會成為了最大受益者。但是,現實的問題是,產權市場的各種創新超出了“3號令”和《企業國資法》的支持范圍。我們以冰山一角作為佐證。
例1:2004年我國資本市場發生了“東方鍋爐”內部交易,高管集體淪陷的重大案件,使股市產生連鎖反應。上市公司及輔業生產經營嚴重倒退,近萬名職工受到了嚴重影響。
恢復“東方鍋爐”正常生產秩序,穩定職工、穩定股民,成為當時中國證監會、國務院國資委維穩工作的重點,引起了經濟社會極大關注。企業在若干機構提供的解困方案中,選擇了與具有市場優勢和公信力的成都聯合產權交易所合作。成都聯交所協助企業在近10個月的時間里,在原國家經貿委859號文件的有效時間內,針對13家輔業不同背景,利用市場平臺引進各種投資者,通過復制交易流程,成功剝離了依附在“東方鍋爐”的13家輔業,使“東方鍋爐”輕裝上陣、輔業自主經營,主輔業之間確立了市場關系。如果按照常規的改制方法,僅職工安置的資金缺口就達3000多萬元左右。但是與產權市場合作,通過創新改制執行方法,“東方鍋爐”不但剝離了13家輔業,而且職工安置費用還結余了1888萬元,3000多名輔業職工還全部實現了第二次再就業。企業改變了困境,“東方鍋爐”股票也快速的恢復到50~60元的交易區間。
雖然,這個案例在2005年國務院國資委、監察部、財政部、發改委、證監會、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對全國產權市場年度大檢查時譽為:東鍋模式。但是,從法律的角度看,由于缺乏主體法律支持,使創新承擔了風險。
例2:2003年至今,廣州產權交易所運用市場機制和平臺公信力,不花政府一分錢,創新了“企業整體托管轉讓模式”。通過對260家不同性質的困難企業實施整體托管,減少了政府、社會壓力。通過市場化操作,讓托管企業實現了整體轉讓,安置職工達13000多名,使托管的企業全部走出了困境。
如2004年,廣州一家頗有影響的民營企業,開發了一個名叫“廣地花園”的地產項目,總投資為7億元。企業在開發的鼎盛期出現了股東不和、資金鏈斷裂危機、物管瀕臨癱瘓等內外交困。企業自己轉讓“廣地花園”,一分錢都無人問津。廣交所接受企業托管請求以后,充分利用市場公信力和創新潛力,尋求政府支持、整合社會資源、更換物業管理、清償原來所欠員工工資、協助業主辦理房產證、引入做市商機制與市場基金合作,使企業在整體轉讓中獲得了新生。這個托管模式載入了《中國產權經濟概論》,引起了廣大讀者高度贊譽,被財政部前副部長、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局長、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張佑才,我國著名金融學者王松奇博士、我國著名市場經濟學者劉紀鵬教授等評價為“廣州現象”??墒?,從法律的角多看,由于托管創新缺乏主體法律支持,使創新承擔了風險。
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不斷發展,產權市場的創新潛力不斷被市場開發,我國其他要素市場又不具有產權市場獨特的交易創新潛能,如果建設產權市場和產權市場創新服務缺乏法律支持,不僅于民、于國不利,更不利于我國的社會誠信體系建設。
研究產權市場23年建設的歷史,實踐認為,建設“區域性、開放型”產權市場,已成為未來立法建設產權市場的趨勢。
第一,如前所述,建設產權市場是對我國“二元”財經體制的市場體系的完善。1994年我國建立了中央財政、地方財政體制。實踐證明,實行“二元”財經制度的最大好處:一是能夠充分調動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責任,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二是鞏固和強化了中央政府協調經濟建設的權威性;三是產生了符合國情的集中力量辦大事,穩定經濟社會的積極效果。
但是,由于我國設計的證券股票市場創新潛力有限,暴露出與“二元”財經體制不協調的市場建設直接矛盾,反應在:一是證券股票市場無法滿足千軍萬馬上獨木橋的需要;二是地方政府對貨幣市場、證券股票市場沒有話語權。而各種非標準化的權益性資源交易監管分散、信息不能共享、眾多非標準權益類資源配置有市無場、交易秩序混亂;三是由于市場監管分散、信息不能共享,對各種非標準化的權益類交易事項執行權、監督權信息不對稱,引發的權錢交易對政府的公信力產生了較多負面影響。從利弊兩方面看,實踐認為,地方政府應有一個與“二元”財經體制相對應,能夠發表指導意見的基礎性市場。
第二,隨著我國城市化建設的發展,產權市場無論是交易量、交易宗數、交易品種、服務對象等已經發生巨大變化,產權市場可持續發展得到了市場經濟的極大支持。
第三,按照文化、經濟、地域、行政管理等特征和屬性、規律性等,2002年至今全國陸續出現了建設“區域性、開放型”產權市場的11種模式。
一是在江蘇省、浙江省,2002年、2003年就按照國有資產分級管理體制的原則,以江蘇、浙江省產權交易所為主,對應財政體制,各地產權市場建立了共生的合作模式。
二是在重慶,2004年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就制定了與“二元”財經體制相對應的區域性產權市場建設目標。在重慶市政府產權市場建設管委會的支持下,建立了高度統一的產權交易大市場,31個行政區分別建立了產權分市場,接受重慶聯交所和地方財政、國資委的業務指導,按照建設“區域性、開放型”產權市場定位,產生了各種資源“應進必進、能進則進”的積極效應,使物權交易走在了全國前列,并協助法院運用產權交易機制,在全國首創了涉訟資產進場交易的市場化處置制度?!爸貞c模式”得到了經濟社會高度評價,各項創新獲得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吳邦國、賀國強、周永康的高度肯定。
三是在湖北省,2005年提出了建立以湖北省光谷聯交所與武漢市聯交所為主的市場“五統一”機制,如今已形成全省產權交易機構緊密式一體化建設的模式。
四是在沈陽、吉林省2005年率先在全國建立了省市交易機構完全統一的模式,分別接受省市國資委、財政廳的指導。省市機構一體化正在向全省機構發展。
五是在江西省,2006年出現了江西省產權交易所在全省設立辦事處與地方政府機構合作的模式。
六是在北京,2007年北交所推出了多種專業產權交易市場的集團化發展模式。
七是在天津,2007年出現了以天津產權交易中心為投資主體,合作建立專業市場的發展模式。
八是在廣東省,2008年推出了以廣州產權交易所為主的全省機構成員所的市場業務統一的合作模式。
九是在湖南省、陜西省2008年出現了以湖南省聯交所、西部產權交易所為主的全省機構成員所的合作模式。
十是在上海, 2009年產生了以上交所為主,積極發展多種產權交易專業市場的扁平化管理模式。
十一是在四川省,2009年首創了以四川省級產權市場、成都市產權市場、西藏投資機構共建的跨省際的西南聯交所,并通過業務合作積極向各地機構發展的業務合作模式(注:11種產權市場模式,參考了任斌2011年為北京大學產權市場課題提供的研究,見《中國產權市場發展報告》)。
綜上,落實十六大提出的建設產權市場要求,全國出現的“區域性、開放性”產權市場發展趨勢,充分揭示了與我國“二元”財經體制的內涵關系。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建設“區域性、開放型”產權市場作為國家建設產權市場的定位,這個定位與國情文化相適應,應該是全國人大制定《產權交易法》的立法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