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永濤
(甘肅省產權交易所,甘肅省蘭州730030)
國資進場“全覆蓋”實物資產“沃爾瑪”悄然形成
■ 趙永濤
(甘肅省產權交易所,甘肅省蘭州730030)

隨著產權交易市場業務的不斷拓展以及國家關于國有資產進場交易制度的不斷完善,實物資產進場交易規模不斷擴大并取得顯著成果。部分省市及產權交易機構,針對企業實物資產、行政事業單位實物資產和金融資產、涉訴資產進場轉讓的制度也陸續出臺,“國資全覆蓋”正在諸多產權交易機構成為現實,一個個實物資產的“沃爾瑪”正悄然形成。
2009年5月實施的《企業國有資產法》第五十四條明確規定:“除按照國家規定可以直接協議轉讓的以外,國有資產轉讓應當在依法設立的產權交易場所公開進行。”企業國有資產定義是國家對企業各種形式的出資形成的權益,從廣義上講,企業國有資產轉讓不但包括了產權等無形資產的轉讓,而且包括實物資產等有形資產即物權的轉讓。因此,企業實物資產進場交易是有法可依的。
與企業實物資產進場交易相比,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進場交易制度的出臺更早些。早在2006年,財政部先后下發了《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為行政事業資產進場交易開啟了大門。2009年財政部又下發了《金融企業國有資產轉讓管理辦法》,明確了非上市國有金融企業資產必須在產權交易機構公開掛牌處置。2011年9月7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委托評估、拍賣工作的若干規定》,首次明確了涉訴國有資產須進入產權交易機構公開拍賣。至此,我國國有資產進場交易制度首先形成了“國資全覆蓋”的局面。
一些地方對企業實物資產進場交易進行了更早的制度實踐。如2005年青島市國資委發布《關于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物資產轉讓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市屬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物資產,要進入指定產權交易機構公開交易;2009年天津市國資委出臺《天津市市屬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產損失和不良資產的認定、核銷及處置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市屬國有企業實物性資產應在評估的基礎上通過天津產權交易中心進行公開掛牌出售;福建泉州下發《關于印發泉州市國資委加強所出資企業實物資產轉讓和房產出租管理的暫行規定的通知》(泉國資產權[2010]103號),要求國有企業的實物資產轉讓和房產出租統一在泉州產權交易中心進場交易。與前幾個例子相比,遼寧的做法更徹底,更有典型意義。早在2006年,遼寧省印發了《關于企業國有產權轉讓進場交易的通知》,要求“國有企業產權轉讓、公司制企業國有股權轉讓,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單位)通過增資擴股形式進行企業改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物資產、債權、知識產權、專利、商標、商譽、專有技術等無形資產轉讓,破產企業處置資產(財產),涉訟國有資產的處置,國有參股企業國有股權(產權)轉讓及其他國有資產轉讓行為均必須在依法設立并具有國有產權交易資格的產權交易機構中公開進行”。 2011年,武漢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被國務院國資委授予進行中央企業實物資產交易的平臺資格,從而拉開了各地產權交易機構就地處置央企實物資產的序幕。
從實際操作來看,企業實物資產特別是一些淘汰的大宗機械設備、車輛和閑置廠房、土地等,正逐步利用產權市場平臺進行公開處置,如上海聯交所1~11月,僅掛牌物權項目就達28宗,掛牌金額11.0261億元;北交所6~11月,掛牌物權項目73宗,掛牌金額11.2157億元,也涌現出了如北交所鞍鋼車、內蒙古烏拉山電廠關停火電機組、泉州網絡競價售房等一批行業典型案例。與此同時,行政事業資產、金融資產、涉訴國有資產進場交易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涌現出如北交所行政事業資產處置平臺、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和因涉訴資產全面進場而獲得國家領導人高度評價的重慶聯交所等一批在行業具有影響力的實物資產交易平臺。
部分交易所還專門設置了完善的制度體系,如北交所實物資產交易中心設立后,于2011年5月出臺了《北京產權交易所實物資產交易規則(試行)》,并制定頒布了《實物資產轉讓動態報價實施辦法(試行)》、《實物資產轉讓拍賣實施辦法(試行)》及《實物資產轉讓網絡競價實施辦法(試行)》等三則新規。
除了完善的規則外,技術的不斷創新,也成為產權市場處置各類實物資產的利器。從傳統的現場拍賣、招投標方式,到場內局域網競價,再到互聯網競價,產權交易市場在撮合交易方式上的每一次進步都使信息更加透明、參與者更加廣泛、競價更加充分,使生產要素資源的配置更加便捷高效。除了競價技術的創新外,監管技術的創新也成為產權市場和監管部門制度防腐的重要手段。企業國有產權交易信息監測系統的對接應用,極大地便利了監管部門對產權交易過程的即時、動態監管,有效地避免了因行政審批而可能產生的權利腐敗和暗箱操作,成為新形勢下產權市場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和防止腐敗、有效加強廉政風險防控的重要創新。
2010年8月,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紀委副書記、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領導小組組長何勇調研時,從四個方面對全國產權交易機構在搭建規范產權交易平臺方面所作的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績予以了充分肯定,認為產權市場“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制度體系,搭建了一個基本規范的交易平臺,建成了統一的電子交易監管系統,形成了一個較為有效的監管機制”要求“深刻認識產權交易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意義,增強做好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要繼續加大監管力度,嚴格控制協議轉讓范圍,確保國有產權進場交易”。
與完善的制度體系、規范的交易平臺、有效的監管機制相對應的是:由于種類齊全、資產豐富,性價比高,越來越多的投資人傾向于在產權市場這個資產大超市中“淘寶”,各地產權市場都形成了一批專注資產類投資的VIP客戶群。產權市場集聚投資標的、聚集資本、聚集服務、聚集信息并撮合交易,發現價值、發現買主的平臺效應越來越凸顯出來。一些“廢舊物資”、“不良資產”,通過在產權市場擦拭、打磨后,竟然化腐朽為神奇,發出金燦燦的光芒。
甘肅省產權交易所操作的東興鋁業廢舊物資處置項目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東興鋁業擠壓機等一批廢舊設備,凈殘值只有39.68萬元,在甘肅省產交所進場交易后,產交所精心組織,利用自己便捷的信息發布渠道和長期積累的投資人資源,在全國廣泛征集買家,并通過先進的網絡競價技術,最終以548萬元成交,增值了508.32萬元,增值率高達1281%。據統計,從2004年至2011年7月,甘肅省產權交易所成功操作各類國有實物資產項目共168宗,成交額377421.61萬元,比評估值252832.836萬元增加了124588.774萬元,增值率高達49.28%,充分實現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如今,步入各地產權交易機構的交易大廳,電子大屏幕上小到一張電腦桌,大到上億元的土地、礦產,以及住宅、酒店式公寓、寫字樓、商場、店鋪、車庫、度假村、車輛、家具、機器設備等不斷變化的成交項目,頻頻攀升的交易指數,恰似跳躍的音符,奏出一曲產權市場信息急流、資本涌進、投資踴躍、進退自如、日新月異的交響樂章。
通過有形的產權市場進行國有產權交易,是國家加強共有產權交易監督的一個制度性安排。產權市場也在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以及一個個大幅增值的成功案例證明,我國推行國有產權進場交易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產權資源有效配置、從源頭上治理腐敗、保障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優化國民經濟結構、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