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浩俊
(江蘇省鎮江市國資委,江蘇鎮江212001)
警惕ST公司“垃圾式”重組
■ 譚浩俊
(江蘇省鎮江市國資委,江蘇鎮江212001)
近一段時間陸續披露的2011年年報和今年一季報顯示,在170家ST公司中,半數ST公司去年凈利潤為負,虧損超億元的公司達41家。從一季報看,凈利潤虧損的ST公司仍高達109家。按照監管部門發布的退市新政,約有百余家上市公司達到了退市條件。

雖然具備了退市條件,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并不代表就會退市。一方面,近年來管理層對ST公司并購重組的支持力度很大,多數公司都在積極推進企業重組。只是重組雙方在利益分配、股權設置、管理架構等方面存在分歧,重組沒有完成。新政的出臺,無疑將推動企業重組步伐的加快。特別是ST公司,一定會做出讓步,從而避免退市;另一方面,隨著間接融資難度的不斷加大,成本的不斷提高,以及地方對企業上市的渴望日益強烈,決不會隨意放棄已經取得的“殼資源”,而會想方設法、千方百計通過資產注入、企業重組等方式,保住“殼資源”。一場為避免企業退市的“保殼大戰”將在全國各地打響。
地方政府和企業為“保殼”而動、為“保殼”而戰,無論對市場還是投資者來說,都是頗具多興奮點的事。企業一旦重組成功,不僅市場結構會得到改善,投資者也可能會從ST公司的重組中獲得相應的利益。
需要提醒有關方面的是,由于留給ST公司整改和重組的時間過短,依靠常規方法、常規手段,通過常規渠道、常規途徑,是很難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重組的,而必須超常規、超水平推進重組,才有可能完成重組任務,保證企業不退市。這就有可能帶來另一個方面的問題,那就是重組的質量和水平。尤其是此前沒有洽談重組方案,且企業資產質量和效益都很差的公司,依靠企業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重組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政府通過資產注入或利用行政手段與地方企業重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年來地方國有企業已基本改制完畢,成為民營或股份制企業。讓改制企業參與ST公司的重組,難度很大,除非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給予支持。而支持的立足點,無非是稅收、財政補貼等。那么,地方政府有這樣的能力嗎?會不會出現國有資產流失的現象呢?要知道,隨便將納稅人的錢用于企業重組,特別是有民營企業和股份制企業參與的重組,風險是很大的。不僅有經濟風險,還有政治風險,納稅人對此也會提出異議。
再看政府性資產注入,由于在前一階段城市建設的快速推進中,包括水、電、氣等公用事業性資產在內的政府性資產,大多已經注入到政府融資平臺,且都成為了銀行的抵押物,那么政府性資產注入就面臨重復使用的問題。顯然,這樣的重組是不符合相關規定和要求的。有關方面在審核重組方案時,能夠避免這樣的問題發生嗎?
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將地方政府的一些“垃圾資產”,如基本沒有多少收益的土地資產、房屋資產、債權等,注入到上市公司。這樣的結果,從表面看,注入成功了,實質上,企業的資產質量并沒有得到改善。相反,可能會將一些隱性債務也帶入到上市公司。這樣,重組的后果更難預料。
所以,在ST公司打響“保殼”戰的同時,有關方面要更加重視重組的質量和水平。按照寧缺勿濫的原則,把好審核關,禁止各種“垃圾資產”注入到上市公司,并嚴格預防可能存在的資產重復使用,以及依靠財政補貼、稅收等手段“拉郎配”的重組方式,寧可讓一部分公司退市,也不讓名存實亡的ST公司留在市場。退市制度好容易才出臺,切不可因為一時的需要而倒在起點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