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智源
(合肥市政府法制辦,安徽合肥 230061)
知識產權資產評估基本方法分析
■ 王智源
(合肥市政府法制辦,安徽合肥 230061)

資產的價值衡量一直是理論界和實務界高度關注的議題。在一定的規范指導下,對各類資產進行價值評估,是確立資產價值的重要手段。就企業組織的資產而言,在我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2006)中被界定為,資產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毫無疑問,其他組織的資產也可作出相似的定義。雖然一些有形資產的價值,例如庫存商品、機器設備等的價值較易確定,但專利、版權、商標、商業秘密、商譽、植物新品種等知識產權的價值則較難判定。
現實市場交易、投資、參股、融資等多方面的需求,又要求我們對各項資產的價值必須有一個說法,這就需要對資產價值作出評估,為相關的產權交易活動提供價值判斷上的參考。
權利主體進行知識產權資產交易時,在政策措施、法律法規、市場環境及其他條件既定的情況下,首要的問題便是知識產權價值的測定。作為一類特殊的資產形式,知識產權資產價值評估既有一般資產價值評估的共性,又有其基于知識產權特性等原因導致的個性。這涉及到:知識產權自身的存在性、可交易性、期間性;知識產權供給者、需求者、中介者的適格性、適當性、真實性;評估機構的資格性、權威性、公正性等方面。在知識產權資產評估中要特別把握好如下幾個重要因素:
1.1 知識產權的創造成本
簡單地說,知識產權創造是指整合相關的要素,生產出新的知識產權。顯然,即使是一些相近似知識產權的創造成本,也會因各組織自身稟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在評估時,不能作簡單的類比,必須認真考慮它們各自的創造成本。因為,從供給者的角度出發,知識產權交易的前提在于收回其創造成本。
1.2 知識產權的重置成本
由于知識產權創造是一個個性化很強的過程,有些知識產權在創造出來后,其創造成本會隨著科技進步、文化發展等方面變化而發生巨大的變動;有些知識產權則根本無從知曉其原來的供給成本,或者原來的創造成本無法計量。基于此等原因,需要立足于現實條件對這類知識產權進行重置成本分析。
1.3 知識產權的期間性
知識產權是有著有效期的資產,在其初期可能因使用者寥寥無幾而市場占有率低,在其后期則又可能因使用者眾多而市場飽和,這均會導致知識產權價值發生波動。因此,要結合知識產權的權利期間進行評估。
1.4 知識產權的市場占有率、實施率
知識產權市場占有率越高,可能會引起含有知識產權的產品、服務的市場競爭程度提高,導致市場衰退,知識產權價值降低;也可能會因此產生聯動效應,培育出一個成熟的消費者群體,為相關組織提供穩定的利潤來源,促使知識產權價值上升。另外,知識產權實施率的高低也會對其價值有類似的影響。
1.5 涉及行業的生命周期
組織間交易知識產權資產的最終目的在于為產業服務,當所交易的知識產權涉及到的行業處于急劇上升期時,其價值會相應提高;當所涉及的行業處于飽和期、衰退期時,則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6 市場競爭情形
從供給者角度看,當知識產權交易市場競爭程度低時,知識產權資產可能較為容易得到轉讓和許可;在市場競爭激烈時,則可能難以尋求到合適的需求者,交易的條件也可能比較苛刻。因此,在評估時必須關注市場對知識產權價值的影響。
1.7 知識產權交易的組合情況
組合式知識產權交易中經常會碰到的一個問題,即當一種知識產權資產交易時,還必須有其他知識產權作為“伴侶”才能發揮其效應。在組合交易情形下,知識產權資產之間具有相依性,有的是對等互補的、有的是主輔相依,從而在評估時要分別把握。
1.8 知識產權交易的替代情況
雖然說知識產權具有排他性的特征,但這并不是絕對的。從需求者角度看,當可尋求到替代的知識產權時,其討價還價能力將明顯增強,在評估時也要予以顧及。
1.9 知識產權的稀缺性
對于相對稀缺的知識產權,在評估時其價值一般要高于普通的知識產權。
當然,除上述需要考量的因素之外,還會有一些因子在評估時需要注意。例如在國際知識產權交易中對知識產權資產進行評估時,必須考慮實施成本等因素對知識產權資產價值的影響。在購入知識產權創設新企業時,則要研究知識產權消化、吸收的狀況,以及相關的輸出產品、服務的市場預期等方面。
毫無疑問,知識產權資產評估不是孤立的行為,因為在全世界,對包括知識產權資產在內的資產評估工作,均是有著嚴格的規范要求和法律約束的。這包括評估機構的資格、評估人員的資格、評估報告的規范等多方面。可以說,知識產權資產評估是一個集法律性、規范性、技術性、接受性為一體的工作。抽象地說,組織間知識產權交易過程中的知識產權資產評估必須遵循著一定的流程:評估的提起(供給者、需求者中任何一方或雙方作為發動者主動提出評估的要求,以及按照法律等的規定必須提起評估)、選擇(指定)適當的評估機構、評估機構開展評估、提交評估報告、對評估報告進行異議、認可評估報告。具體情況參見圖1。

依照圖1的思路,即使交易中的組織其自身并不懂得知識產權評估的方法,只要找到適當的評估機構,則可以實現對某項知識產權價值的評估。
2.1 成本法
成本法的產生是基于替代經濟原則。具體說,對于成本法有兩種處理方式:歷史成本和重置成本。歷史成本法的重點在于找出開發某項專利時耗費的成本;而重置成本是在現實條件下重新購置某項專利或創造同樣的專利所耗費的成本。采取歷史成本法時比較簡單,只要調出專利創造過程中的財務數據等資料即可實現。但采取重置成本法時,要分別考慮購置、創造兩種情形。
在考慮完全購置情形下,

其中P為專利權的重置成本,C為專利外購成本,a為專利資產貢獻率,Ri為每年新增加的凈收益,r為折現率,n為專利權有效年限,i為年度序號。
在考慮完全創造情形下,

其中P為專利權的重置成本,C為研發專利消耗的物化勞動,a為研發專利消耗的活勞動, B1為專利研究人員創造性勞動的倍加系數, B2為專利研發的平均風險系數, B3為專利權的價值損失率, Ri為專利權每年為組織新增加的凈收益,n為專利權有效年限,i為年度序號。
當然,由于專利,特別是發明專利的“唯一性”較為明顯,很難完全自行創造和找到可購置的參照對象。因此,在進行專利資產重置成本分析時,完全購置與完全創造很大程度上只是理論的假設,需要將二者的評估思路有機結合起來。
此外,有關專家還提出了一種復合成本法,認為在評估專利資產時不僅要考慮其歷史成本,還要考慮其稀缺性及其效用的大小。
2.2 收益現值法
專利資產評估中的收益現值法實質是一種折現的方法,即將專利資產給組織帶來的預期所有收益的現值計算出來,由此初步確定專利資產的價值,其評估公式如下:

其中P為專利權評估現值, 為第i年的專利權預期超額收益額,r為折現率,n為專利權有效年限,i為年度序號
2.3 市場價值法
資產評估專家尼克·伯特洛蒂認為,有兩種以市場為依據的方法可以用在知識產權評估上:可比市場價值法和可比使用費率法。但是,市場價值法的運用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即所交易資產的市場較為活躍,有一定的可資比較的對象。有專家指出,對于專利資產的評估,市場法應用的前提是有一個充分活躍的公平資產交易市場,參照物的各項資料是可以收集到的。然而囿于專利自身的特性以及相關管理制度上的限制,現有條件下的專利資產交易市場并非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為此,要將市場價值法與其他方法結合使用。然而隨著專利資產交易的活躍,以及交易手段、方式的變革,可比較問題將在一定程度上被克服。
2.4 比例法
比例法是以有形資產作為參照,估算無形資產價值的一種方法。事實上,在絕大多數的專利權交易過程中,并非單純地只有專利權的交易,往往還伴隨著專利權的載體和相關配套設備、設施等的交易。因此,交易各方可以在總資產價值明確之時,根據其中專利資產的比例(協商或依據一定的行業規范)確定專利資產的價值。如果總資產價值不明確,則可以對有形資產先進行評估,再利用專利在其中的相對比例推算出專利資產的價值。
總體上說,資產評估的目的是在于強化經濟核算、實現資產保值與增值、保護資產所有者、使用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為相關的經濟活動提供依據。在資產評估中,資產產權當事人、資產評估的依據、資產評估的主體、資產評估的目的、資產評估的程序、資產評估的原則、資產評估的方法、資產評估的目標等要素均需要予以關注,這更需要我們在運用相關評估方法時采取較為務實與彈性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