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克游,張連云,郭 沛,張敬石
(1.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100083;2.邕江大學,南寧530200)
供應鏈融資是供應鏈問題和金融問題的交叉領域,其中供應鏈主要是管理學學科的,而融資則屬于經濟學學科范疇。在數據生成過程中,筆者以CSSCI來源期刊目錄作為依據,選擇CSSCI所公布的管理學學科和經濟學學科的來源期刊作為文獻來源,其中管理學學科共計26種,經濟學類核心期刊72種。以上98種期刊所刊載的相關論文基本可以代表國內學界在供應鏈融資領域的研究水平。
對相關論文的精心收集,本文依托“中國知識資源總庫”CNKI平臺學術文獻總庫高級搜索功能,逐一把CSSCI經濟學和管理學來源期刊作為搜索的“來源文獻”,并精心設計搜索詞,在高級搜索欄按“題名”、“主題”、“關鍵詞”進行檢索,查詢日期不作設定,并把查詢到的相關論文下載,然后進行全文閱讀,剔除無關和重復的文獻。
經過查閱,截至2011年4月,共有相關論文158篇,這些論文在各來源期刊上分布并不均衡,在管理學和經濟學學科之間的分布也極為不均衡,管理學來源期刊論文分布密度相對較高,26種期刊就占88篇(平均每種3.38篇),而經濟學72種來源期刊只占70篇(平均每種0.97篇),前者是后者的3.48倍,說明目前供應鏈融資研究的學科屬性主要集中于管理學科。
從表1可看出,我國對于供應鏈融資的相關研究始興于2000年以后,雖然上世紀90年代有個別研究偶爾提及,但也只是只言片語,零零星星,直至2000以后才開始出現相關的研究論文,且呈逐年上升之勢。
圖1顯示,經濟學期刊的相關論文雖然較少,但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特別是2008年至2010年相關研究論文數量大幅上升,這些論文主要分布在金融類期刊上,其原因應是當是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引起學界對供應鏈融資的關注所致,因研究成果發表與現實情況之間有一段時差,即研究成果對現實反應的滯后性,所以兩者在時間上不完全同步。

表1 國內供應鏈融資論文年度分布情況(1980~2011年)

圖1 CSSCI管理學科和經濟學科供應鏈融資論文數量年度變動趨勢
目前國內尚沒有專門針對供應鏈融資主題分類的研究,但與之相關的供應鏈的研究主題,目前有很多種分類標準。Gubi在以北歐五國的71篇供應鏈博士論文為基礎的研究中總結出,目前供應鏈的研究主題,主要分布在客戶需求、戰略資源、聯合網絡、精密與敏捷制造、環境、供應鏈設計、電子商務、信息系統虛擬企業上。Croom在總結數百篇論文后認為供應鏈的研究主題可分為戰略管理、伙伴關系、物流、最優化、市場及組織。季紹波等人將供應鏈研究主題分為67類。
筆者以所收集的發表于CSSCI管理類和經濟類期刊上的有關供應鏈融資論文為基礎,總結整理以上的研究成果,根據最小主題重疊的原則及最大涵蓋面原則,同時綜合參考了國內外對供應鏈研究的各種分類標準,提出供應鏈融資研究的分類體系(表2)。該體系經過本次分類實證,基本可以保證將目前我國供應鏈融資研究主題涵蓋在內。
表2表明,供應鏈融資研究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在多元化的同時,研究內容表現出散中有聚,主要集中在管理戰略、治理機制、供應鏈融資產品、業務、工具的開發創新、供應鏈融資環境、風險管理與控制、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等領域,累計達68.36%,而組織、績效評價、農村農業供應鏈融資、供應鏈融資學科、市場及行業環境、供應鏈融資、過程的協調、管理與控制等領域,則比較薄弱,累計只達26.57%,其中尤為薄弱的是績效評價和供應鏈融資學科,分別只占2.53%和3.16%,過程的協調、管理與控制和供應鏈融資組織應是供應鏈融資學科十分重要的研究領域,但這兩方面的研究所占比重仍然很低,分別為6.33%和6.96%,這與該領域的重要性顯然很不相稱。

表2 國內供應鏈融資研究主題分類及統計
由于供應鏈融資實踐在中國剛起步,處于摸索階段,相關研究比較滯后,學科建設剛剛起步,目前的研究狀況還難以明確供應鏈融資研究主題的發展趨勢,研究主題多樣化還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其學科范式、知識樣式、話語體系也將是一個不斷探索逐漸確立的過程;同時,也不能根據目前研究比例之高低來判斷某一領域是否重要或重要程度以及該領域的發展趨勢。
目前國內外對供應鏈融資的基礎理論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相關研究只停留在供應鏈的層面上,Saunders認為,供應鏈為工業經濟、系統動力學、市場學以及組織間行為學的延續;Croom認為供應鏈研究的基礎理論包括采購、供應、物流及運輸、系統工程、戰略管理等一系列基礎理論。Chen在總結了400多篇供應鏈研究論文后確認,目前供應鏈研究尚缺乏統一的基礎理論體系,而供應鏈的研究發展需要提出一個明確的基礎理論體系來理解供應鏈現象。針對供應鏈融資研究缺乏明確的基礎理論體系的現狀,筆者以所收集CSSCI管理學和經濟學來源期刊158篇有關供應鏈融資論文為基礎,綜合了國內外學者對供應鏈基礎理論的闡述,提出了適合國內目前研究現狀的供應鏈融資基礎理論分類體系(表3)。
表3表明,從學科門類來看,供應鏈融資研究基礎理論體系主要分布在金融學(其實屬于應用經濟學領域,因比重較大,故單獨列出)和管理學領域,分別達到43.04%和29.11%,說明在我國供應鏈融資學科屬性主要被歸于金融學和管理學的學科范疇,而管理科學與工程、理論經濟學和數學的基礎理論也占一定比例,表明供應鏈融資問題正朝著多學科方向和多種理論復合使用的方向發展,其作為一門新興交叉的應用學科,要形成自身完備的理論基礎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尤其是研究的基礎理論呈現出交叉學科的特點,這與供應鏈融資問題本身屬于交叉學科有關。
從二級學科來看,供應鏈融資問題研究的基礎理論比較分散,正朝多學科方向發展,未出現集中或極化現象。其中對系統管理、戰略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包括管理信息系統)、金融風險管理學、金融制度學、公司金融學等學科基礎理論運用得相對較多,累計達43.03%。這種基礎理論多樣化的研究局面表明,供應鏈融資學科話語方式正呈現出兼容并包、百花齊放的多元化,其學科話語體系的確立將遵循著一個不同學科理論相互激蕩的演進路徑。

表3 國內供應鏈融資研究基礎理論分類及統計
總的看來,供應鏈融資在中國遠未形成自身完備的理論體系。Culnan和Farhoomand等學者所認為的成熟的學科應該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因此,雖然目前供應鏈融資學科的基礎理論呈現出大類集中小類分散的局面,但這種情形不能說明供應鏈融資學科在我國已經趨于成熟,而是處于探索階段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學科觀念雖然逐漸形成,但遠未成熟,其學科化過程將是一個較長的過程。
盡管研究方法的分類方法有很多種,但最基本的可分為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實證研究與規范研究。筆者基于這四種最基本的研究方法,結合國內供應鏈融資研究的方法特點,借鑒國內外學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分類體系,提出我國供應鏈融資研究方法的分類框架(見表4)。

表4 我國供應鏈融資研究方法分類及統計
從表4看,我國供應鏈融資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中,非實證方法與實證方法的采用比例不相上下,非實證方法為53.16%,實證研究方法為46.84%,前者略多于后者。這表明我國供應鏈融資研究的學科范式是一個理論思辨與實踐反思相結合的過程。而在定性與定量的相關研究中,定性研究方法占主導地位,其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目前供應鏈融資學科是新生學科,供應鏈融資研究在中國比較年輕,相關研究處于起步階段,相關學術問題多以面的定性形式出現,而尚未深入到點的量化層次。二是供應鏈融資實踐或應用在中國實業界尚處于探索階段,目前相關的實踐數據較少,可量化的研究內容不多。三是實業界在實踐中急需解決的問題主要是面上的定性的戰略問題,而不是點上的量化的精化深化問題,因此對量化研究的價值判斷、接受認同或配合反饋程度不高。四是由于缺乏成熟完備的理論體系,從而導致定量研究在技能上有所欠缺;五是理論基礎和研究主題影響研究方法,從表4的統計結果來看,采用定性研究比較符合主題和理論的特性及需要。同時,定量研究與科學實驗研究密切相關,科學上的定量方法是伴隨著實驗方法而產生的,而供應鏈融資問題的新生及摸索和社會科學性質使得這方面研究與科學實驗關系不大。
從細化的方法來看,基于經驗的描述、分析、歸納與論述、觀點闡明的方法和概念性的(包括概念框架、概念模型、概念綜述)、概念應用性的(概念框架及其應用)和觀點表述方法相對較多,分別為24.68%、15.19%、15.82%和12.66%,累計達68.35%。這主要是因為我國供應鏈融資研究還不是一個成熟的學科,理論體系尚未健全。因此,相關研究不得不從對實事經驗描述分析和對學科理論的概念性探討入手。
當然,研究方法沒有優劣之分,采用何種方法,除了受到學科理論發展程度、實踐需要及發展程度、既有理論及研究技能、理論基礎及研究主題的影響外,還要受到具體的研究目的、環境與研究傳統等因素的影響。
研究方法的多樣性表明我國供應鏈融資學科的知識樣式正呈現豐富多彩的多元化趨向。
[1]Croom,S.,P.Romano,M.Giannakis.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Critical Iiterature Review[J].European Jour?nal of Purchasing&Supply Management,2000,(6).
[2]Saunders,M.J.Strategic pur Chas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London:Pitman,1997.
[3]Saunders,M.J.Making Strategic Decisions and Actions in Purchasing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Z].Naples:Proceedings of SixthInter?national IPSERA Conference,1997.
[4]Chen,I.J.,A.Paulraj,A.A.Lado.Strategic Purchasing,Supply Manage?ment,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4,(22).
[5]Culnan,M.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1972-1982:A co-Citation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1986,32,(2).
[6]Farhoomand,A.F.,D.H.Drury.A Historiographical Examination of In?formation Systems[J].Communication of the AIS,1999,(1).
[7]Laudan,L.Science and Values:An Essay on the Aims of Science and their Role in Scientific Debat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8]Gubi,E.,J.S.Arlbjrn,J.Johansen.Doctoral Dissertations in I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Review of Scandinavian Contribu?tions from 1990 to 2001[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Logistics Management,2003,(10).
[9]成思危.探索中國管理科學的發展道路[J].管理評論,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