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常萍,吳敏潔
(1.東南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南京 211102;2.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院,南京 210044)
環境規制,是指為了保護環境而采取的對經濟活動具有限制性影響的一切法律、政策、措施及其實施過程。環境問題是伴隨工業化的進程而逐漸凸顯的,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與環境的矛盾日益凸顯。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我國工業化程度的加強,環境壓力增加。為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國務院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環境法律法規,加強了環境規制力度。而環境規制在有效治理污染的同時,可能會對經濟增長、產業績效、企業競爭力等產生一定影響,國內外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考慮到我國環境規制的進程以及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擬利用我國1998~2009年的環境規制和制造業數據,通過構建計量經濟模型進一步考察環境規制與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之間的關系。
對環境規制嚴格程度的度量方法較多,可以使用工業污染治理投資額、環境污染治理投資額、三廢排放量等,多是從治理角度對環境規制進行衡量,而無法體現規制效果。而國外的研究表明環境與能源互為鏡像,Sonia Ben Kheder(2008)用GDP/Energy度量環境規制的嚴格程度,他認為使用這個變量的好處在于它可以度量政府針對環境的一系列規則和條款的真正影響效果程度。在國內,江珂(2009)也采用了這一指標來衡量中國29個?。ㄖ陛犑小⒆灾螀^)的環境規制強度。鑒于這個指標的優越性,本文也采用GDP/Energy作為度量環境規制強度的指標。

表1 1998~2008年GDP/Energy指標值

本文在測度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時,采用了馮春曉(2009)的指標構建,用產值結構升級(制造業新產品產值占當年總產值比重)、資產結構升級(高技術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占制造業新增固定資產投資)、技術結構升級(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和勞動力結構升級(科學家和工程師人數占科技活動人員數比重)4個指標作為測度產業結構升級的單項指標。用Xit表示第i個指標在第t年的數值,同時為了更加科學地測度制造業升級4個指標的綜合表現,引入各個指標的權重,用Iit分別表示第i個指標在1998~2008年11年內的排名賦值,排名越靠前賦值越大,賦值按照名次依次設為11~1。LIPt指數越大,表明產業結構越高級。

由圖1可以看到在1998~2008年11年的時間里,環境規制與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呈現一致的增長趨勢。

圖1 環境規制與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變化圖(1998~2008年)
本文采用目前普遍采用的ADF檢驗法進行單位根檢驗。運用eviews5.0對兩變量進行ADF檢驗,結果表明LIPt和Et為二階單整序列(見表3),可以繼續進行穩健性檢驗。

表2 制造業③LIPt指數(1998-2009年)

表3 LIPt和Et的ADF檢驗(無截距項)結果
(1)協整檢驗。
為了確定LIPt和Et之間是否存在長期穩定性關系,首先采用EG兩步檢驗法,即對殘差序列進行ADF檢驗。由表4可知,序列殘差在1%的水平下平穩,說明LIPt和Et存在長期穩定性的協整關系。

表4 LIPt和Et的協整檢驗(無截距項)結果
(2)Granger因果檢驗。
協整檢驗僅能夠說明變量之間是具有長期穩定的關系,但是并不意味著它們之間必然存在著因果關系。變量之間是否構成因果關系需要進一步驗證,我們采用Granger因果檢驗對其進行驗證。由表5可知,在滯后2期的1%的水平下,Et是LIPt的格蘭杰原因,在30%的水平下LIPt不是Et的格蘭杰原因。因此,得到結論:環境規劃與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存在單向因果關系。

表5 LIPt和Et的Granger因果檢驗結果
相關關系分析只能就變量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做出分析,而要確定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則需要構建回歸方程,進行回歸分析。理論上講,產業結構會受到需求和供給兩方面的影響,因此用出口(EX)和外商直接投資(FDI)作為長期收入潛能指數對環境規制的回歸的控制變量。對變量取對數形式,建立回歸方程:


表6 回歸分析結果
回歸結果如表6所示。
以上回歸結果表明,在10%的置信區間內,環境規制水平每提高1%,制造業產業結構高度會提高5.99%;而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資對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并不顯著。同時,我們注意到出口變量對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系數為負數(-0.871704),說明出口并沒有改善產業結構,反而使其惡化。
(1)環境規制與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協整關系,環境規制是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的Granger原因。因此,可以考慮適當提高環境規制的標準和強度,以達到提高環境質量和促進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的“雙贏”。
(2)出口并沒有改善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反而對制造業的產業結構升級有一定的負面影響。這意味著不能盲目擴大出口,而應該對制造業的出口結構進行調整,尤其是在制造業出口存在壓力的現狀下,更要抓緊時機實現出口結構的優化。
(3)外商直接投資對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有促進作用,但并不顯著。這說明外商直接投資對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還有待依靠政策引導進一步強化,包括投資領域、投資標準等多方面的調控和引導,以實現其對產業結構升級促進作用的進一步加強。
[1]Sonia Ben Kheder,Natalia Zugravu.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A Geographic Economy Model in a Comparative Study[C].Working Pa?pers,April,2008.
[2]江珂.環境規制對中國技術創新能力影響及區域差異分析——基于中國1995—2007年省際面板數據分析[J].中國科技論壇,2009,(10).
[3]馮春曉.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產業結構優化的實證研究——以制造業為例[J].國際貿易問題,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