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天津大學 管理與經濟學部,天津 300072)
隨著改革開放后“物流”一詞由日本引入我國,在持續的經濟增長條件下,旺盛的物流需求促使我國物流業得以飛速的發展。同時,物流業的發展在滿足全社會物流需求的情況下,也推動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在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國際間產業競爭強度日益增強的背景下,物流業作為重要的基礎產業,其發展對于深化勞動分工、有效改善資源配置、提高制生產效率、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被稱為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更被人們認為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動脈”、經濟發展的“潤滑劑”和“推進劑”。在我國,物流業現已發展成為國民經濟中最活躍、增速最快的一個新興產業,全國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所產生的增加值由1979年的193.7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8968.5億元,32年增長了近了97倍,其發展得到了政府、企業在日益重視,2009年國務院頒發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將其列為十大振興產業之一。
我國物流業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作用已經得到學者們的一致認同。然而物流業是經濟全球化和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的產物,是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服務模式,其具有的產業波及效應和產業關聯特點,對工業化進程具有顯著的推動效應。我國中部地區地理位置優越,是東西部的交通樞紐,物流業發展的條件較好。但是該地區工業化進程一直較慢,現正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其工業化進程也將進入加速時期。在這種環境背景下,如何利用自身的條件制定合理的物流業的發展規劃,將物流業對工業化的推動效應發揮到最大,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不過首先對區域物流業發展對工業化的推動效應必須有清楚的認識。因此,本文通過面板模型,對中部地區物流業發展的工業化推動效應進行實證研究,是具有非常積極的現實意義的。
本研究主要考慮物流業發展在中部地區工業化進程中的推動效應,它們之間關系的數學模型可以表示為:

式中,各變量所代表的含義如下:
industryit表示中部地區的工業化進程,為被解釋變量,數據上本文使用當年各省的工業總產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百分比來作為代理變量;
Logisticsit表示中部地區的物流業發展水平。當前衡量物流發展水平的指標很多,而鑒于數據的可得性、有效性的考慮,本文選用當年各省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的產值與生產總值之比來作為各省物流業發展水平的代理變量;
Xit表示影響中部地區工業化進程的其它因素的集合,如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資本形成水平、外貿發展水平等,這些指標的數據分別選擇以當年各省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當年各省地區資本形成額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值、當年各省進出口貿易總額與生產總值比值來作為代理變量;
ξit表示隨機干擾項,反映本文研究未包括的其它的因素對中部地區工業化的影響,假定它服從獨立同分布。本文的計量方法為面板數據模型,與時間序列數據比較,它即可以分析各省之間的差異情況,又可以描述各省的動態變化特征。同時,通過樣本容量的有效擴充,提高模型的估計精度。但是面板數據與時間序列數據一樣,同樣存在時間緯度上較長的延續性以及非平穩性,所以,在時序分析中的偽回歸、單位根問題在面板數據模型中也會存在。因而,在做計量回歸檢驗之前,本文的也需先檢驗面板數據的平穩性以及經濟變量是否為同階單整變量。
在選擇中部地區中本文相關指標的數據時,鑒于《新中國六十年統計匯編》時間跨度大,數據的收集標準較為統一。因此,本文主要使用該年鑒中的相關數據,樣本區間設定為1997~2008年。在表1中是本文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表1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本文對面板數據所進行的單位根檢驗,所使用的方法為LLC檢驗(Levin、Lin和Chu方法),檢驗結果見表2。

表2 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
由以上面板數據單位根的檢驗結果可知:中部地區所有變量的面板數據水平值都是不平穩的,而一階差分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這說明所有變量均為一階單整的,符合面板模型計量回歸的檢驗前提。
面板模型檢驗的估計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計量模型回歸結果
從以上面板模型的估計結果可以看到,Huasman檢驗的P值為0.6085,這說明隨機影響模型比固定影響模型更適合本文數據的計量分析,所以本文的分析將集中在隨機影響模型的回歸結果上。
在模型1和模型2中,物流業發展變量的統計系數值分別為正的1.336673和0.457767,統計值分別通過了1%、5%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在模型2中,本文將影響中部地區工業化發展的其它影響變量引入了模型中,使得模型的解釋力度更為有效。這一模型的統計系數值說明物流業發展的彈性系數為0.457767,即物流業發展水平每提升1%將會推動地區工業水平近0.5%的增長,區域工業化進程中的物流業推動效應存在。但是從統計值的大小來看,這種推動效應卻是較小的或者是不顯著的。
物流業是傳統的運輸、倉儲、通訊等產業與新興的信息技術等產業的有機融合,本質上是生產性服務業,其具有極強的產業波及效應和產業關聯效應,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通過外部效益的發揮。物流業通過專業化的操作使得工業企業突出主業、降低成本、減少庫存、增強市場競爭能力,特別是對物流成本敏感的先進制造業的流通成本,從而有效提高地區內制造業的運行質量,提升制造企業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促進工業化的快速發展。然而從下圖1可以看到,中部地區GDP、工業產值和物流產值雖存在一致的增長趨勢,但是物流業的發展速度顯然滯后與工業化與地區GDP的增速。這一定程度上說明物流業發展相對工業發展的滯后,主要表現為物流能力和物流效率較低、物流業與其他產業關聯度較低,即物流業發展的滯后是其對工業化推動效應難以有效發揮的主要原因。

圖1 中部地區GDP、工業和物流業發展趨勢圖
物流業具有增強產業競爭優勢、調節和平衡市場供需、助推新型流通形式發展以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等重要作用。雖然我國的物流業發展起步較晚,但其通過強勁的產業關聯效應,有力的促進了其它各產業的發展。本文利用中部地區1997~2008年的面板數據,對地區工業化進程中的物流業推動效應進行的探討。研究的結果表明,物流業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地區的工業化進程,但是這一推動效應較小或者并不顯著,主要原因應歸結為地區的物流業發展滯后,表現為物流能力和物流效率較低、物流業與其他產業關聯度較低。
中部地區現仍處于工業化的初期階段,工業化進程正進入加速時期。且中部地區擁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國家對物流業發展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斷加大,物流業的發展前景廣闊,可有效借助其對工業化的推動效應加速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從上述結論中,本文針對如何加強物流業對中部地區工業化進程的推動效應提出幾點政策建議:第一,制定明確的產業政策,合理規劃物流業的發展。第二,加快物流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物流業信息化水平。第三,優化物流業產業結構,扶持和組建大型物流企業。第四,加強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
[1]Jeffrey P.Cohen.The Broader Effects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Spatial Econometrics and Productivity Approache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2010,(46).
[2]Meng Zhao,Comelia Droge,Theodre P.Stank.The Effects of Logistics Capabilities of Firm Performance:Customer-Focused Versus Infor?mation-Focused Capabilities[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1,22 (2).
[3]何小洲,張伶俐,鄧正華.物流產業對區域經濟結構的影響效應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6).
[4]彭貞貞.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體系的階段性分析[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5]凌有生,高峰.從產業經濟學角度淺論我國物流業的發展[J].物流技術,2004,(7).
[6]武志惠,虞巧穎,申金升.三大經濟圈的物流業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7]田振中.我國物流業發展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分析[J].物流技術, 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