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曉霞
(西北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蘭州730070)
人均預期壽命是表示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數。經常使用的是0歲組的出生預期壽命。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人民生活質量和醫療衛生服務條件的通用指標。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十二五”時期“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這是我國首次將具有綜合意義的民生指標——人均預期壽命列為五年規劃綱要的預期性指標之一,意味著我國從單項應急保民生走向全面綜合改善民生,意義重大。據聯合國提供的數據表明,中國從1990~2008年18年間,人均預期壽命增長了5.1歲,達到了73.1歲。而日本在上世紀60-70年代經濟“騰飛”的20年間,人均預期壽命已由67歲增加到76歲。美國人均預期壽命2009年也已達78.2歲。30多年的改革開放,在成就了中國經濟奇跡的同時,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及增長速度在世界上處于什么水平呢?是什么原因制約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實現“十二五”期間“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的有效途徑有哪些?
歐美國家的預期壽命在19世紀早期已達40歲,20世紀中葉后,達到66歲。而我國的預期壽命,在1959年以前非常低,才只有34.7歲,且男性略高于女性。解放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死亡率迅速下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迅速提高,且女性預期壽命高于男性(見表1)。目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高于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但離經濟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據聯合國人口基金資料顯示2005年人均預期壽命全世界為67歲、發達國家為77歲、發展中國家為65歲、我國為73歲。

表1 中國0歲組人均預期壽命(歲)
1.2.1 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增長速度的縱向比較。
從縱向比較來看,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增長速度最快的是50、60年代,以后逐漸變慢(見表2)。這種趨勢并不是說明我國醫療衛生條件停滯不前了,而是恰恰相反,因為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的相對增長速度即暫時平均預期壽命增長速度指標是逐漸加快(見表3)。那么,為什么絕對增長量會放慢呢?其原因是人均預期壽命的增長與人類壽命極限有關。試想對于一個人均預期壽命是40歲的人口而言,10年內增長10歲可能是一件不太難的事。但對于一個人均預期壽命是70歲的人口,10年內提高10歲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在研究人均預期壽命變化速度時,不僅要考慮某一時期內人均預期壽命增加了多少,還應考慮人均預期壽命的現有水平。即現有人均預期壽命越高,其絕對增長速度會越慢。

表2 中國0歲組人均預期壽命年均增長量(歲)

表3 1981~2005年中國暫時人均預期壽命的變化
其公式如下:

式中:I為尚存人數;T為平均生存總人年數;iex為暫時人均預期壽命。
1.2.2 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增長速度的橫向比較
從橫向比較來看(考慮人均預期壽命變動大致相同的年齡區間),我國從1990~2008年18年間,人均預期壽命增長了5.1歲,達到了73.1歲。而日本上世紀60~70年代的20年間,人均預期壽命由67歲增加到76歲,增長了9歲。但美國從1955~1980年25年間,人均預期壽命由69.5歲增加為73.7歲,只增長了4.2歲。從年均增長量的橫向比較來看,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增速處于中等水平(見表4)。

表4 各國0歲組人均預期壽命年均增長量(歲)
1.2.3 “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目標的實現難度
要實現“十二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出的預期目標,即到2015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將提高1歲,就要求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年均增長量要達到0.25歲。由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均預期壽命數據尚未公布,只能按統計局已公布的普查資料計算,得出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年均增長量為0.185歲(見表2),其值小于0.25歲。根據聯合國提供的數據計算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年均增長量為0.28歲(見表4),其值大于0.25。那么究竟以哪一個數字為參考標準呢?首先,“十二五”規劃提出的預期壽命目標肯定是基于國家統計局數據。其次,雖然聯合國數據大于0.25歲,且更近期,但考慮隨著預期壽命水平的提高,其年均增長量必然會逐年減少。所以筆者認為要實現“十二五”規劃“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目標雖然有一定難度的,但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那么要順利實現“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目標應該從那幾個方面努力呢?本文擬從生命表編制的角度和預期壽命地區差異的角度,探討影響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水平高低的直接原因:年齡別死亡率,及間接原因:社會、經濟、自然環境因素,并探索實現預期壽命提高1歲的有效途徑。
人均預期壽命是根據生命表得出來的。它是指達到某一確切年齡的一批人,按照某一種死亡水平計算的他們在未來可能存活的平均時間長度。而編制生命表的基礎是年齡別死亡概率,年齡別死亡概率又是從實際年齡別死亡率推算出來的。所以年齡別死亡率是影響人均預期壽命水平高低的最直接的因素。實際上各年齡組死亡率是不同的,其降低率也不同,當然其對預期壽命提高貢獻率也不同。那么哪一個年齡組死亡率降低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貢獻最大呢?
人均預期壽命貢獻率是分析當死亡率水平得到改善時而對人口預期壽命的提高帶來的貢獻的一個指標。它可用于比較同一人口總體在兩個不同時期的人均預期壽命水平的差異,分析由于死亡率水平的改善而對預期壽命水平的變化帶來的貢獻[5]。而計算人均預期壽命貢獻率指標需要完全生命表數據。因此筆者首先根據國家統計局1995年、2005年全國1%人口的抽樣調查資料編制完全生命表數據,然后利用預期壽命貢獻率公式,分性別計算我國1995~2005年各年齡組死亡率變化對0歲組人均預期壽命的影響并繪制其圖如下:

式中:L為平均生存人年數;T為平均生存總人年數;x為年齡,x=0,1,2,……,ω-1;t為年份;n為相對于t年所間隔的年數。

圖1 1995~2005年分性別、年齡預測期壽命貢獻率
從圖1可看出:各年齡組對人均預期壽命的貢獻率雖然都是正值,但其貢獻率水平高低不同。其中男性、女性分別有60%和53%是60-90歲年齡段死亡率下降促成的。也就是說我國0歲組人均預期壽命2005年比1995年男、女分別增長的4.98歲和6.10歲,主要是由于60-90年齡段老年人口死亡率2005年較1995年有明顯下降的結果所致。進一步分析男性70-85歲、女性75-85歲對預期壽命貢獻率最大,分別為38%和24%。這說明提高對老年人的醫療衛生保健條件,降低老年人口死亡率是提高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的一個有效途徑,尤其是關愛相對弱勢的老年女性人口。另外,從圖1還可看出,女性100歲以上的貢獻率迅速增加為1.02%,說明女性較男性有更多的百歲壽星。
從上面的分析可知影響人均預期壽命的直接原因是年齡別死亡率,而造成年齡別死亡率不同的原因又是復雜的,既有社會、經濟的原因,又有環境、遺傳等原因。本文擬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我國各省人均預期壽命資料來探究影響人均預期壽命變動的間接原因。
2.2.1 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地區差異明顯,呈現東高西低的特點,但有縮小的趨勢
200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9]:東部11省≥73歲,中部8省(除江西省)均在70-73歲,西部12省(除廣西、四川、重慶)均在66-70歲之間。通過繪制箱形圖進一步分析發現(見圖2):首先,人均預期壽命中位數,東部最高,中部居中,西部最低;其次,人均預期壽命離散程度,西部最大,東部居中,中部最小;再次,人均預期壽命偏斜度,東、中部是向低端偏斜,西部是向高端偏斜。這說明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地區間存在明顯差異,其特點是由東部向西部逐漸降低,且西部地區內部各省間的差異程度顯著大于東部和中部。同時,西部人均預期壽命呈負偏分布,東部、中部呈正偏分布。另外,計算我國各地人均預期壽命全距,1990年為15.26歲,2000年為13.77歲,說明我國各地區人均預期壽命差距有縮小的趨勢。

圖2 2000年我國各地區人均預期壽命修正箱形圖
2.2.2 影響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地區差異的因素分析
首先,影響因素指標的選擇。影響平均預期壽命高低的直接原因是年齡別死亡率。而年齡別死亡率的高低又是多種間接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經濟發展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地理環境、社會生活方式等因素。本文以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為研究對象,選擇居民消費水平(元)、平均家庭戶規模(人/戶)等9個指標反映以上4個方面因素。具體為,經濟因素:居民消費水平(元);醫療衛生因素:平均每千人口醫院、衛生院床位(張)、平均每千人口醫院、衛生院醫生(人);地理環境因素:海拔3級地勢階梯分布(級)、森林覆蓋率(%)、環境污染直接經濟損失(萬元);社會因素:平均家庭戶規模(人/戶)、每十萬人擁有大專及以上人口(人)、文盲率(%)。該指標體系中除平均家庭戶規模(1999年)、森林覆蓋率(%)(1999~2003年第6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指標,其余指標數據均為2000年資料。人均預期壽命指標也采用2000年數據。
其次,對各因素指標與人均預期壽命進行相關與回歸分析
(1)計算簡單相關系數。
簡單相關系數可以反映兩個變量間線性相關的強弱程度。現利用SPSS軟件分別計算被解釋變量人均預期壽命與其他9個解釋變量的Pearson簡單相關系數,發現居民消費水平[8]、平均每千人口醫院、衛生院床位(張)、平均每千人口醫院、衛生院醫生(人)[6]、每十萬人擁有大專及以上人口(人)[8]、海拔3級地勢階梯分布(級)與人均預期壽命(歲)[9]呈正相關,其值分別為0.724、0.472、0.422、 0.59、0.763;文盲率(%)[8]、平均家庭戶規模(人/戶)[7]與人均預期壽命[9]呈負相關,其值分別為-0.677、-0.652。森林覆蓋率(%)[9]、環境污染直接經濟損失(萬元)[8]沒通過顯著性檢驗。即居民生活水平越高、醫療衛生條件越好、文化程度越高、海拔越低(地勢階梯級別越高)、家庭戶規模越小,平均預期壽命越高。但同時也發現許多解釋變量兩兩間也存在著顯著相關,例如每十萬人擁有大專及以上人口(人)與平均每千人口醫院、衛生院床位(張)、文盲率(%)與平均家庭戶規模(人/戶)相關系數分別為0.922、0.810,說明已通過顯著性檢驗的7個相關系數,未必是兩事物間線性相關強弱的真實體現,有夸大的趨勢,因此有必要計算偏相關系數。
(2)計算偏相關系數。
(3)建立回歸模型。
為了進一步研究被解釋變量人均預期壽命與居民消費水平(元)、平均家庭戶規模(人/戶)等9個解釋變量之間的具體線性關系,需要建立多元回歸模型。而當模型中使用兩個或以上的解釋變量時,這些解釋變量之間往往彼此相關,即回歸模型中存在多重共線性。多重共線性會造成回歸的結果混亂,甚至會把分析引入歧途。現利用SPSS軟件對所搜集的上述變量進行逐步回歸處理。逐步回歸是一種對眾多解釋變量進行篩選和搜尋過程,可避免多重共線性。其結果如下:
平均預期壽命(y)與海拔階梯分布(x1)、居民消費水平(x2)、平均家庭戶規模(x3)的多元線性回歸方程為:


從判定系數和回歸方程的F檢驗及回歸系數的t檢驗結果看,回歸方程和回歸系數擬合程度較好。
其各回歸系數的實際意義為:在居民消費水平、平均家庭戶規模不變的條件下,海拔3級階梯分布(1級:海拔最高,3級:海拔最低)每增加1級,平均預期壽命增加2.304歲;在海拔階梯分布、平均家庭戶規模不變的條件下,居民消費水平每增加100元,平均預期壽命增加0.1歲;在海拔階梯分布、居民消費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平均家庭戶規模每減少1人,平均預期壽命增加1.042歲。
(4)回歸模型的異方差性、自相關性檢驗
當回歸模型中存在異方差或自相關時,參數的最小二乘估計不再是最小方差無偏估計,不再是有效性估計,因此必須恰當解決。因為本例中的觀察值不涉及時間數列數據,而只是平行數據,它的順序可以任意變化,所以沒有必要進行自相關檢驗,只需進行異方差性檢驗。
鉆探鉆井孔內安全基礎性問題應包括孔壁安全和軌跡安全。孔壁安全是力學平衡和物化平衡問題,是一個多場多介質(應力場、壓力場、溫度場和流體場;流體、巖體、鉆具)條件下的壓力、應力和物化等平衡,同時各平衡相互影響,其中一項不平衡都會導致孔壁安全問題。鉆孔軌跡安全是空間力學問題,是鉆孔軌跡空間形態引起的孔壁與鉆桿柱摩阻力對起下鉆、鉆進和其他孔底作業的屏蔽作用,可導致鉆進過程難以掌控和起下鉆遇卡等問題。
首先,繪制殘差累計概率圖和進行單樣本K-S檢驗。
從殘差累計概率圖(圖3)可看出雖然數據點圍繞基準線還存在一定的規律性,但從標準化殘差的非參數檢驗結果看,由于概率p值0.734大于顯著性水平0.05,不能拒絕零假設,表明標準化殘差與標準正態分布不存在顯著差異,可以認為殘差滿足了線性模型的前提要求。
其次,繪制平均預期壽命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的殘差圖(標準化后殘差項散點圖)、計算標準化殘差和標準化預測值的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
在圖4中,隨著標準化預測值的變化,殘差點在0線周圍隨機分布,殘差的等方差性并不完全滿足,方差似乎有縮小的趨勢。但計算殘差與預測值的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為-0.043,且檢驗并不顯著,因此認為異方差現象并不顯著。
至此,上述平均預期壽命模型通過檢驗。說明模型有效地解釋了平均預期壽命與海拔階梯分布、居民消費水平、平均家庭戶規模的多元線性性關系。

圖3 殘差累計概率圖

圖4 標準化后殘差項散點圖
(1)目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高于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但離發達國家仍有一定差距,其絕對增長速度逐漸放慢。根據國家統計局人口普查數據及聯合國數據推算,我國“十二五”時期實現“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目標是可行的,但還需一定的努力。
(2)影響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增長的直接因素是年齡別死亡率的降低。通過編制完全生命表及計算預期壽命提高貢獻率指標,可看出60-90歲年齡段老年人口死亡率降低對預期壽命提高貢獻率最大,其中男性為60%、女性為53%。這說明通過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城鄉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覆蓋,提高對老年人的醫療衛生保健條件,不僅可以大力降低老年人口死亡率,而且是實現“十二五”期間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目標的一條有效途徑。
(3)影響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增長的間接因素是社會經濟、自然環境和醫療衛生水平。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社會經濟、醫療衛生條件發展不平衡,使得我國平均預期壽命存在顯著地區差異。通過對我國各地區平均預期壽命與其影響因素的相關與回歸分析得出:平均預期壽命(y)與海拔階梯分布(x1)、居民消費水平(x2)、平均家庭戶規模(x3)的多元線性回歸方程為:

這啟示我們,要實現人均預期壽命在“十二五”期間提高1歲的目標。首先,應大力發展經濟,迅速提高居民消費水平,縮小東西部經濟、文化、醫療等方面差距,這樣不僅可縮小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的地區差異,而且可顯著提高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其次,應繼續堅持計劃生育政策,維持目前較低的生育率。同時,改變傳統觀念,縮小家庭規模,增大核心家庭的比重(尤其是農村),這樣不僅可減少代際摩擦,而且有利于個人發展,進而可顯著提高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最后,根據生命周期理論,退休后的人口將進入生命的第三個遷移高峰期,政府可引導鼓勵有條件的離退休老人遷移到自然環境更優越的低海拔地區(子女工作所在地或老家)居住養老,這樣不僅有利于發揮中國家庭養老的傳統及社會養老的潛力,而且有助于我國人均預期壽命的顯著提高。
[1]劉延年.現代人口統計與分析[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1.
[2]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1996[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6.
[3]國家統計局.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數據.http://www.stats.gov.cn/ tjsj/ndsj/renkou/2005/renkou.htm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4]翟振武等.現代人口分析技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89.
[5]李永勝.人口統計學[M].四川: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6]2000年各地區平均每千人口醫院及衛生院床位、醫生、護士數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ty/di?gest2000/ty1-30.htm《2000年中國衛生統計提要》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7]國家統計局.各地區戶數和戶規模(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
[8]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
[9]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5[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