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艷


2012年初,展望未來一年的經濟走勢,回首2011年底的經濟數據與政策,有喜有憂。憂患與機會共在。
如果說2011年中國經濟的關鍵詞是控制通漲的話,2012年中國經濟的關鍵詞則是保增長。在收緊流動性、刺激生產乃至進口豬肉等商品平抑物價之后,中國經濟的確成功地控制了通貨膨脹,消費者價格指數在7月達到了6.5%之后持續回落。通脹回落伴隨著經濟增速的回落。2011年11月的中國制造業經理人采購指數是49%,達到了三年來的低點。一般認為,經理人采購指數為50%時,是經濟榮枯的分水嶺。
外部市場,危機背景下的不樂觀
外圍的環境并不樂觀,歐洲的政治家們迄今為止仍然沒有就債務責任作出足夠的承擔,沒有按照人們的希望迅速采取有力措施維持經濟的穩定。債務國在不斷地縮減財政,歐洲央行為了維護歐元的信譽不肯多借款給陷入財政危機的國家。外界則在質疑,如果歐元區財政難以為繼的國家越來越多,歐元將如何存在。歐洲也并非沒有機會,德國對歐央行救助負債國開出的條件是各國財政要更緊密地配合,言下之義就是要求各國讓渡一部分財政主權,在歐盟內部建立共同的財政規則,而這是法國所不甘心的。歐洲窮國和富國之間激烈的博弈,使得人們有理由懷疑,歐洲極有可能像日本一樣進入失去的10年。2012年,歐洲各國何去何從?整合得好,歐洲可以從容發展,實施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發展經濟;整合得不好,在爭吵與緊縮的貨幣環境中,繼續艱難地生存。歐洲的未來,人們無法臆想。最近的消息是德國的國債發售沒有成功,投資者因為政治家的拖沓開始對整個歐元區表示失望。
美國似乎是歐洲財政危機的一個受益者,在市場對歐元失去信心的時候,原本勢弱力衰的美元重新獲得各界的青睞,1歐元在2011年4月可以兌換1.47美元,到了2011年年底,則只可以兌換1.34美元。美歐發達國家間的產業同質競爭,使得美歐之間呈現出此衰彼強的關系,歐洲在財政緊縮、生產收縮的背景下,美國的失業率反而下降,美國勞工部去年12月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美國11月的失業率為8.6%,比10月份下跌了0.4個百分點,是兩年半以來的最低。美聯社的評論認為,美國就業市場“終于回到了正確的方向上,美國經濟的腳步也終于站穩”。
美國的經濟腳步站穩,是否意味著中國的出口市場可以恢復?事實并不那么樂觀,本屆美國政府,在對華貿易方面實施的是貿易保護政策,甚至寧愿讓渡市場給東南亞一些國家,也不肯把市場給中國,他們政策的著眼點試圖扼殺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美國政府一直聲稱歡迎中國崛起,但從未說過歡迎人民幣承擔更大的使命。中國2012年對發達國家的出口環境,在歐洲未來不確定、美國貿易政策不友好的背景下承擔著巨大的壓力。這一切都在倒逼中國平衡自己的發展模式,平衡內部貧富差距,以改革解決束縛生產力發展的因素,營造多層次有活力的生產、需求體系,開拓國外市場之余,以國內市場的強大購買力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寬松貨幣周期,在壓力下啟動
2012年,中國會逐步進入貨幣政策寬松周期,中國人民銀行在2011年11月30日下午宣布,從12月5日起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央行三年來首度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央行上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是在2008年12月。之后從2010年1月起,央行連續12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一度上調到21.5%。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認為,這次存款準備金率的下調意味著貨幣政策在逐步向正常狀態回歸。調整之前的存款準備金率對于回落的經濟增速而言過于緊縮。物價上漲不僅可以由紙幣發行過量引發,也可以由貨幣緊縮過量引發,宏觀政策長期的流動性收縮使得企業資金緊張不敢投入生產,產品生產少也會使得供求緊張進一步提升物價,進而使經濟進入生產停滯、物價膨脹階段。在2012年,我們可以預見,為了防止經濟增速回落和經濟的硬著陸,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不排除會不斷下調,補足企業流動資金,推動中國制造回歸正常增長軌道。
2012年,存款儲備金會逐步下調這一判斷的另外一個依據是,年初在美元不斷升值背景下,資金從中國市場向外流出,這些錢經由銀行把人民幣兌換成美元后流向海外,企業的融資渠道會相對減少,這也要求中國的存款準備金率降低已經刻不容緩。
存款準備金率的逐步下調,回歸正常乃至推動經濟增長的寬松貨幣政策落實,都不意味著必然導致物價上漲,不意味著會引發房價繼續上漲。2012年繼續控制房價過快上漲已經成為既定的政策,把物價上漲簡單地歸因于貨幣政策是粗糙的思維。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下,為助益各國人民幣外匯儲備的保值增值,中國的資本市場會逐步對外開放,這一政策腳步已經在2011年邁出,2012年應會逐步落實。海外各國持有人民幣外匯儲備實現增值的主要方式,將由之前的簡單方式即通過人民幣升值實現外匯儲備增值,變為人民幣幣值相對穩定,但有更多的機會投資中國。
地方財政,問計改革
靠賣地建高價房作為重要支撐的地方財政不可持續后何去何從?在2012年,這是越來越緊迫的問題,地方融資平臺欠債越來越多,目前尚處于中央財政可以補救的階段,怎樣防范地方財政負債越來越多?美國政府去年11月裁員2萬人,制造業就業人數則增加了14萬,這說明了減少政府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對于增加企業就業是有好處的,因為各種不合理的管理、收費會減少,企業的負擔少了,盈利預期會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會隨之增加。如何實現精兵簡政的目標?不下一番氣力難見功效。在經濟壓力之下,中國社會治理體系運行模式的改革或許先從地方開始。擴大低成本運轉的人大體系決策、監管范圍,縮減黨政隊伍規模和日常支出,中國經濟、社會體系要走出歐美所未曾走出的低成本高效率治理體系,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要有對管理環節逐個改善提升的細致、耐心和堅持,任重道遠。
責任編輯:劉善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