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珍 (浙江東陽市紅十字會醫院 322100)
在臨床上,各種注射、輸液、配藥、采血是最基本、最常見的護理技術操作,由此引起的針刺傷是導致臨床護士感染經血液傳播疾病的重要途徑,其中最常見且威脅大的疾病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為此,我院對56名臨床護士進行回顧性問卷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提出相應的對策,以保證護士的職業安全。
1.1 對象 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我院56名臨床護士,均為女性,年齡20~46歲,平均29歲。科室主要分布于婦產科、內科、外科、門診輸液室等。學歷最低中專,最高為本科。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問卷調查法調查上述期間我院發生的針刺傷情況。自行設計調查表,于2010年5月由院感科對全體調查對象集中講解調查問卷的填寫方法、要求,現場發放問卷,現場填寫后收回。共20余項相關問題,內容主要包括7個方面:①護士基本情況;②針刺傷情況;③針刺傷發生環節;④操作后重新回套針頭帽情況;⑤操作時戴手套情況;⑥針刺傷后處理情況,有無報告及跟蹤檢驗;⑦針刺傷培訓及護士對針刺傷防護認知情況。
1.3 統計學處理 對每一份收回的調查問卷進行檢查,將不合格的篩除,數據輸入電腦,運用Excel進行統計分析。
2.1 基本情況 發出問卷56份,收回56份,回收率100%,填寫均合格。科室分布:婦產科11名(19.6%),內科、外科、手外科各10名(各17.9%),門診輸液室8名(14.3%),手術室7名(12.5%);年齡:<30歲32名(57.1%),30~40歲19名(33.9%),40歲以上5名(8.9%);職稱:護士29名(51.8%),護師15名(26.8%),主管護師11名(19.6%),副主任護師1名(1.8%);學歷:中專14名(25.0%),大專27名(48.2%),本科15名(26.8%)。
2.2 針刺傷情況 56名護士在工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針刺傷,共發生針刺傷364次,平均6.5次/人,其中38名(67.9%)被污染針頭刺傷;刺傷次數:≤3次15名(26.8%),3次以上41名(73.2%),其中刺傷4~10次38名,>10次3名。
2.3 針刺傷發生環節 處理針頭167次(45.9%),包括重套針帽、分離針頭、收廢棄針、清洗器械等情況,拔針112次(30.8%),配藥操作58次(15.9%),靜脈注射18次(4.9%),肌內注射6次(1.6%),抽血3次(0.8%)。
2.4 操作后重新回套針頭帽情況 每次回套1名(1.8%),經常回套17名(30.4%),偶爾回套31名(55.4%),不回套7名(12.5%)。單手回套21名(37.5%),雙手回套27名(48.2%),手法不確定8名(14.3%)。
2.5 進行有潛在血液或體液接觸的操作時戴手套情況 每次都戴1名(1.8%),經常戴7名(12.5%),偶爾戴36名(64.3%),不戴12名(21.4%)。不戴手套的原因:操作不方便、嫌麻煩、節約成本或忘記戴。
2.6 針刺傷后處理及向上級報告情況 按醫院下發的針刺傷處理流程處理34名(60.7%),22名(39.3%)因工作繁忙等原因處理不及時、處理不到位或忘記處理。發生針刺傷后僅18名(32.1%)向護士長、護理部、院感科報告,38名(67.9%)沒報告。
2.7 針刺傷培訓及臨床護士對針刺傷防護認知情況(表 1) 56名護士均參加了院內組織的針刺傷培訓。由表1可見,護士對“標準預防措施”和“針刺傷的預防”認知方面,“知道”所占比例分別為30.4%和28.6%;對“針刺傷處理流程”認知,“知道”者所占比例僅為64.3%。總體上,臨床護士雖參加了針刺傷培訓,但對針刺傷防護認知的程度不夠。

表1 56名護士對針刺傷防護認知情況 [名(%)]
3.1 加強針刺傷管理,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
3.1.1 建立職業暴露管理小組 由院長、業務副院長、醫務科、護理部、院感科、防保科人員組成,明確職責。
3.1.2 制定針刺傷管理制度 ①標準預防:強調患者和醫務人員的雙向防護,對有可能接觸到血液、體液及組織黏膜者操作時應戴手套。有研究表明,如果一個被血液污染的鋼針刺破一層乳膠或聚乙烯手套,醫務人員接觸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時可能減少50%以上[2]。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有21.4%的臨床護士在操作中不戴手套,偶爾戴手套者占64.3%;不戴手套的原因為操作不方便、嫌麻煩等,說明護士自我防護意識不強。研究表明,定期的在職教育,嚴格執行全面性防護措施,可防止30%以上針刺傷發生[3]。因此,要加強臨床護士的自我防護意識。②早期規范處理傷口:發生針刺傷后,應立即局部傷口處理,傷口近心端向遠心端輕輕擠壓,禁止進行傷口局部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血液,用肥皂液或流動水大量沖洗,再用75%酒精或0.5%碘附消毒,必要時包扎傷口。調查顯示,按針刺傷處理流程處理者占60.7%。③及時報告,填寫登記表:雖然醫院已下發了職業暴露管理文件,各科室也有職業暴露個案登記表,但在本次調查中臨床護士發生針刺傷后向上級報告率僅占32.1%,說明許多護士仍存在僥幸心理,這也暴露了護士對針刺傷危害認識不足、自我防護意識淡薄的問題。臨床護士發生針刺傷快速處理傷口后,要在最短時間內報告院感科,如實填寫職業暴露個案登記表,進行隨訪。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職業暴露者立即報告市疾病控制中心,由專職人員進行危害評估,決定是否實施預防用藥。
3.1.3 規范操作行為 制定各項操作規范化流程,并進行培訓,提高安全操作技能,是保證職業安全的重要環節。針刺傷發生的原因與臨床護士工作粗心、技術不熟練、不嚴格執行操作規程、自我防護意識淡薄有關。調查中發現,處理針頭時被刺傷是本院發生針刺傷的主要原因,占45.9%。調查顯示,操作后不回套針帽者僅占12.5%,經常回套者占30.4%,而通過雙手回套針帽者占48.2%。
3.1.4 加強監督管理 護理部、院感科、護士長加強日常監督檢查,及時指出不合理的操作行為,指導臨床護士加以糾正,并持續質量改進。
3.2 加強護士職業安全防護教育是防止針刺傷的關鍵 本文調查結果顯示,56名臨床護士針刺傷發生率為100%,平均6.5次/人,刺傷3次以上者占73.2%,67.9%的護士曾被污染針頭刺傷,提示職業感染的潛在危險極高。胡斌蓮等[1]報道,護士被利器損傷發生率明顯高于醫師,約占80%以上。因此,院感科根據《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的要求,對醫護人員,尤其是臨床護士進行專門職業安全培訓,護理部及臨床科室每年將對護士職業安全培訓列入業務學習計劃中并組織考試。調查結果顯示,56名臨床護士雖都參加了針刺傷培訓,但對刺傷防護認知的程度不夠。因此,院感科、護理部、科室要不斷加強臨床護士的理論培訓和實踐操作演練,切實提高其對針刺傷的認知程度。
3.3 心理干預 臨床護士發生針刺傷后可能有緊張、恐懼、焦慮心理,尤其是被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污染的針頭刺傷時心理問題更為明顯。因此,管理者應積極關心傷者,及時采取預防補救措施,做好心理疏導,從而緩解其心理壓力。
3.4 合理配備護理人力資源 臨床護士配備不足、工作負荷重、工作緊張、心情煩躁等可能也是導致針刺傷發生的危險因素。在醫療衛生制度改革后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納入醫保等諸多惠民政策的實施,基層醫院住院人數在不斷增加,工作量加大,而護士相對短缺,致使護理工作更為忙碌,節奏緊張,長年超負荷運轉導致護士身心疲憊、注意力不集中等,易發生針刺傷。因此,醫院管理部門要合理調配護理人力資源。
[1] 胡斌蓮,沈亞兒.護士銳器傷害的危險因素與防護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1):49.
[2] 何艷文,許艷花,張翠芹,等.循證護理在護理人員針刺傷干預措施中的應用[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9,8(3):207-208.
[3] 林巖,徐鳳琴,陳麗容,等.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分析與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7,17(8):985-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