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興 旭 俞曉艷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合肥 230601)
人民網,是世界十大報紙之一《人民日報》建設的以新聞為主的大型網上信息發布平臺,作為國家重點新聞網站的排頭兵,以報道全球傳播中國為己任,人民網和《人民日報》一樣,具有很強的權威性和時效性。因此,和其他商業網站上發布的內容的重要程度相比,人民網發布的新聞增強了這類消息的重要性。求職就業一直是人民普遍關注的民生話題,那么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人民網中的報道對求職就業的關注情況,體現了國家和人民對此民生議題的關注程度。那么人民網對求職就業的報道情況如何呢?本文統計了人民網在2004到2011這八年來,關于“求職、就業”報道情況(報道篇數)的數據基礎上,對數據的整體情況做簡單的梳理,并對其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
搜索工具:百度新聞中的“高級搜索”。
關鍵詞:“就業”或“求職”。
搜索時間: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的單月,即1、3、5、7、9、11月。抽取每月2日、12日、22日三天。最后共整理出1641篇報道,情況如下。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總計篇數 182 31 54 56 177 819 116 206 1641

由上圖我們可以發現,在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這八年的就業報道中,2009年的求職就業報道數量陡然攀升,占到總報道數量的50%,相等于另外七年的總體數量。議程設置研究的開創人準確地指出:人們普遍將那些在新聞中頻繁出現的議題確定為全國議程中的重要主題,同時,作為國家重點新聞網站的排頭兵—人民網,對于求職就業的關注程度和國家對民生的關注程度密切相關。由此觀之,2009年是個非常特殊的一年,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多數量的關于求職就業的報道呢?下面我將對其進行詳細的分析。
2009年,作為金融危機后的第一年,民眾對就業問題的關注度明顯超過往年,無論是兩會,還是大學生畢業季節,人民網自然而然地少不了對就業這一民生熱點的關注和探討。因此,09年人民網關于求職就業報道數量猛增的重大原因之一便是,在備受矚目的兩會期間,就業問題成為了人們關注中的重要焦點。當前的整體就業狀況到底是怎樣的?我國目前的就業問題究竟有哪些?廣大待就業群體是什么樣的態度?政府和企業對此是否會出臺相關的政策和措施等,這些都是關系到很多人生計的大問題,從各個角度對就業問題進行探索。原因之二便是,在大學生畢業時節,招聘會,就業“服務周”如期而至,但待遇、薪資遠沒有想象中樂觀,“就業難”成為所有畢業生的通病。對此,全國各地的政府機構紛紛采取行動,通過組織招聘會、提供就業指導、開展就業“服務周”、創辦就業實習基地等活動促進就業。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民網對求職就業的報道情況和國家與人民對求職就業情況的關注度密切相關,而且人民網時效性非常強,關注當下熱點,側重民生,體現了一個全國性新聞網站應有的人文關懷。
2009年,在經歷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國際金融危機等重大考驗和洗禮后,國際經濟的風云變幻賦予2009年的中國經濟更多的考驗與挑戰,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的中國,面臨著空前的就業壓力:一是失業返鄉的2000萬農民工和滯留城市難以就業的農民工。二是600多萬應屆高校畢業生。三是常年新增城鄉就業人員。三路就業大軍形成“疊加”效應,使就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正如社會學家赫伯特·甘斯所認為的那樣:新聞媒體主要的角色是信息的傳輸者。例如,如果它們報道失業增加的新聞,其產生的效果源于失業,而非源于報道。它們是主要信源的信息傳輸者,這一角色甚于政治議程的自主安排者。
那么,現實確實像是人民網所報道的那樣嚴峻么?盡管人民網作為國家重點新聞網站的排頭兵,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新聞不是反應現實的一面鏡子。它是對世界的一種再現,而所有的再現都是選擇性的。記者只是主觀認為,經過汶川地震、北京奧運會、國際金融危機等重大考驗和洗禮后,求職就業情況應該是被關注的議題,因此從事議題選擇工作,以及如何把議題呈現出來的工作者們,決定將與求職就業相關的內容呈現為新聞。正是因為2005、2006、2007年國內和國際沒有發生一些讓人們感覺到求職就業是一種負擔或者更令人欣喜的事件發生,這樣,新聞工作者們自然而然便不會過多地對它進行報道,但是不代表廣大百姓不涉及求職就業的難題或者說對此不關心,只是沒有上升到全國性的重點關注對象。
由上面的敘述我們便可以了解到,新聞記者不僅報道了現實,而且還創造了現實。這種創造便是來源于新聞從業者對大多是真人真事的素材進行加工,也就是通過報道中的選擇、凸顯、架構、遮蔽和塑造,他們在真人—讀者和觀眾心中留下一種印象,并讓讀者和觀眾在其生活中作出回應。正如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認為的那樣,人們并不是對世界作出反應,而是對“他們頭腦中的圖像”作出反應,兩者區別很大。
同樣,《華盛頓郵寶》專欄作家戴維·布羅德寫道:“選擇讀者讀什么的過程,不僅包括客觀的事實,還包括主觀的判斷、個人的價值觀,以及成見”。這便要求具有強大影響力的人民網的記者或者編輯對自己職業有一種堅守,應該堅持以中性報道為主,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相平衡的原則,服務于民,信任于民。因為,新聞報道的性質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觀眾對于客觀世界形成的內在意識顯得那么重要。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文化方面,它們是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所觀察到的:文化本身不是“一種權利,即可以對社會事件、行為、機構或過程進行歸因的某種東西”,而是一種語境,這個語境中的事物可被明白的描述。”這樣,它可以將某些信息和對于信息的態度傳遞給可能的受眾,它使新聞對于人類事物具有一種微妙的文化影響,但并非成為一種公開地控制社會的力量。
[1] 邁克爾·舒德森. 新聞社會學. 北京:華夏出版社,2010.89.
[2] 蓋伊·塔奇曼. 做新聞. 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73.
[3] 馬克思·麥庫姆斯. 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