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岳禺寧
關注兒童情感世界 尊重兒童心理發展
——談如何做好電視少兒節目主持
文丨岳禺寧
兒童社會學結構功能理論代表人物T·帕森斯認為:當兒童的社會行為同社會體系連為一體的時候,兩者才能協調一致。好奇心和模仿力是兒童與生俱來的巨大財富,同時他們還具有充分的可塑性,因此,對兒童施予善與惡的不同引導,將對他們人格與人性的養成產生極大的影響。少年兒童承載著家庭與民族的希望,作為電視少兒節目的制作者、參與者,主持人應該看到肩上責任的重大,更應該有所思,有所悟,思的是如何才能使少兒節目的功能最大化,真正成為孩子們的良師益友;悟的是如何才能貼近兒童,了解兒童,做出真正為兒童而做并讓他們喜歡的少兒節目。
電視; 少兒節目; 兒童; 心理
據《2011中國兒童福利政策報告》顯示,截止2008年我國少年兒童總數已超過2.78億。孩子作為家庭和民族的希望,理應受到更多的關注,在廣播電視領域也是如此,然而通過對《2009年度未成年人電視媒體收視行為調研報告》(以下簡稱“調研報告”)數據的解讀,我們可以看出,未成年人對電視社教節目(文化教育類)的喜愛程度,主要集中在“一般”(57.69),表示“喜歡”的群體不足四分之一,而對電視社教節目(生活服務類)表示“喜愛”的未成年人僅有20.13%,而表示“一般”與“不喜歡”的未成年人所占比例將近八成(56.39%、23.48%。)由此看出,未成年人群體對電視社教節目的總體喜愛趨于一般。究其原因,恐怕是長久以來一部分電視從業者想當然的把少兒節目當做了“小兒科”,把少兒節目主持視作“哄孩子”,未曾真正了解過兒童的心理與情感。
兒童指的是在不同歷史時期中的同一個人群,它是人類生命歷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1989年11月20日的聯合國大會上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第一條就做了如下規定:“兒童系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對其適用之法律規定成年年齡低于18歲”。而這已成為國際通用準則。縱觀人類自身的發展演變,童年時代猶如其“史前時期”,一旦逝去便無法重現,而對于這個“史前時代”成人往往會寄予追憶與緬懷的情結,選擇并留存那些能夠滿足自己童年記憶的經驗模式,而這一切都使得成人習慣以一種審美的標準去要求兒童,卻忽視了兒童自身行為發展的階段性與多義性。我們需要了解的是,孩子眼中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而且這種多樣性和豐富性又帶有明顯的階段性特征,每一個不同的階段都可以視作特殊的經驗世界,換言之,在兒童從低幼到將近青年的發展歷程中,不同階段也有著不同的認知層次。孩子比成年人更需要通過一切可知的方式包括電視來了解世界、認識自身,而對于認知現實和做出獨立判斷的欲望越是強烈,對電視提出的要求就越高。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現實中,幾乎所有的節目都陷入了成年人世界的掌控,從策劃、編排到主持都籠罩在成人的“想當然”中,卻忽視了當今少年兒童的個性與需要。
兒童社會學結構功能理論代表人物T·帕森斯認為:當兒童的社會行為同社會體系連為一體的時候,兩者才能協調一致。好奇心和模仿力是兒童與生俱來的巨大財富,同時他們還具有充分的可塑性,因此,對兒童施予善與惡的不同引導,將對他們人格與人性的養成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制作出符合兒童心理、趣味及需要的節目,不僅有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對于電視事業及主持人本身,也是長足的發展與進步。
兒童具有的好奇心和幻想能力,往往活動變化的東西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他們熱衷于新奇事物,卻缺乏耐心,不易持久。同時,兒童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喜歡模仿周邊他們所能接觸到的任何事物,特別善于模仿大人的言行。他們雖然在判斷力上有所欠缺,但對善惡好壞的反應卻非常敏感。兒童喜歡簡單、具體的事物,憑直覺感知而較少思考,所以,太復雜、太難的事物常常讓他們感到困惑。此外,兒童看電視時并不能像成人那樣集中注意力,他們會伴隨著其他活動,不斷把目光移向別處,因此單調緩慢,拖沓冗長的節目很難讓其感興趣。同樣,讓孩子靜靜地坐著學習,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也不會產生持久的作用。這都對少兒節目的設置提出了要求,枯燥無味的說教似的主持,顯然不適合少兒節目,少兒節目必須節奏明快,輕松活潑。更重要的一點,由于兒童心理的敏感性,成年人的相貌、表情、聲音甚至衣著打扮上的選擇都會影響到他們的情感,而成年人的言行,也會在他們的腦海中,成為他們判斷喜歡與否的重要依據。
了解孩子的特性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能夠把握孩子的特性。少兒節目主持人應該風趣、活潑、幽默、大方,態度誠懇,善于與孩子溝通交流,采用自然親切的語氣,盡量不要采取老師或長者的形象和孩子們打交道,也不可沉溺于幼稚的“裝嫩”、“扮小”。
“兒童是電視的使用者”這一概念,是施拉姆在《我國兒童生活中的電視》一書中首先提出的,他承認了兒童特有的情感、思維、生活,把兒童從信息的被動接受者提升為主動需求者。當代兒童的所想所做隨著時代的巨變也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他們的需求也變得更為豐富,他們不再滿足于擁有同齡的小朋友,也希望能擁有比他們年長,能理解,幫助他們的大朋友;孩子們渴望人們容忍他們的幼稚與天真,更期待人們能夠尊重他們的意見與想法。他們喜歡可愛的動畫片和精彩的故事,宇宙奧秘和秘境探究的驚險刺激也同樣讓他們興奮不已。所以,作為少兒節目主持人除具備一般主持人的條件外,必須明確自己在節目中的任務和作用,對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少兒節目主持人不單純是欄目的形象代言人、節目進程的推動者和串聯者,更應該成為傳播健康積極的精神情感,滿足各年齡段兒童知識的技能需要;對孩子的言行舉止能產生有益引導的游戲或活動的組織者。除此之外,少兒節目主持人要平和、親切、善良、謙虛而富有活力,要具有耐心、愛心和同情心,更應該懂得如何關愛與呵護兒童,具備讓兒童易于接近的親和力,而這種親和力一定是內心的真實反映,容不得半點虛假的偽裝。
兒童的學習與游戲是分不開的,正如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所言,“游戲就是兒童的工作。”兒童通過游戲中完成各種實踐活動,這些活動又慢慢被內化為思維方式。所以說,兒童是積極的學習者,而不是消極的學習者,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不應該剝奪兒童游戲權力的原因。當前的兒童不僅要面對學校教育帶來的巨大壓力,在很大程度上家長承擔的社會壓力也被轉嫁到了孩子的身上,致使許多兒童不得不每天疲于應對學習。如果我們的少兒節目再有意無意地采用了灌輸式教育方式來構建節目,以長者的身份進行說教,不僅加重了孩子們心理上的負擔,更為嚴重的是限制了兒童的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如何做到寓教于樂?這就要求少兒節目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要符合少年兒童的心理狀態,在節目的錄制過程中主持人要積極對孩子予以鼓勵,不過分限定兒童的語言行為,不輕易否定孩子,鼓勵孩子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讓每個孩子都感覺自己的言行是被重視的,使整個節目的氣氛輕松活潑而不是壓抑僵硬的。
兒童節目的風格是界定兒童節目的重要特征,也是吸引兒童找到群體認同感與歸屬感的關鍵。兒童獨特的思維、情感和生活方式都需要通過獨特的風格載體來體現。少兒節目風格特點的兒童化,即指從兒童的視角,兒童的趣味出發來編排制作節目,使之滿足兒童的欣賞要求。電視是兒童獲得輕松和娛樂的重要手段,即使是促進兒童社會化、傳播知識的節目,也不能簡單的定位為課堂學習的延伸,充滿趣味性、幽默性、想象力的少兒節目更容易被孩子們接受。“心里專家認為未知和不尋常的圖像本身并不能激起小觀眾的創造性聯想,因此,必須通過兒童已經熟悉與了解了的東西,并以此為基礎建立與其它的聯系,把想象的事物與熟悉的事物連接起來。”因此,要想使少兒節目能夠吸引小朋友,就要力求做到真正充滿童真童趣,堅持兒童風格,這對主持人道具的選擇、服裝的設計以及主持的語言狀態和形式樣態上也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
電視少兒節目要想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伙伴”便不能忽略對于少年兒童情感的關注。長期以來很多人中存在這樣的誤解,認為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成人的差不多,但在精神情感上卻與成年人相去甚遠。事實上,孩子在精神感情更接近于成人,而在思維方式上卻與成人有很大的距離。令人遺憾的是,當前社會對孩子智力思維發展的關注程度,遠遠高于對其情緒、情感和態度的關心,而由此產生的副作用則比他們是否學會了數學、字母要大得多。作為電視少兒節目與少兒節目主持人而言,在節目形態與內容的設置及操作中就必須有所權衡,不能單純關注兒童的智力發展水平,卻忽視兒童的情感世界。
少年兒童承載著家庭與民族的希望,作為電視少兒節目的制作者、參與者,主持人應該看到肩上責任的重大,更應該有所思,有所悟,思的是如何才能使少兒節目的功能最大化,真正成為孩子們的良師益友;悟的是如何才能貼近兒童,了解兒童,做出真正為兒童而做并讓他們喜歡的少兒節目。那么關注兒童的社會生活狀態,尊重兒童的心理發展進程,是做好少兒節目主持人的必修課。
[1] 張頌. 廣播電視語言藝術—中國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研究. 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7).
[2] 張頌. 播音語言通論——危機與對策. 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1).
[3] 張頌. 播音創作基礎. 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11).
[4] 羅莉. 當代電視播音主持教程.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10).
[5] 黃會林,等. 2009年度未成年人電視媒體收視行為調研報告(上).現代傳播,2010(1).
[6] 盧靜. 辦好少兒節目應以兒童為本. 現代傳播,2002(2).
[7] 吳冰沁. 少兒·成人·電視. 現代傳播,2001(6).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北京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