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職業教育要求培養的學生既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熟練的職業技能、扎實而系統的專業知識,又能在走上崗位之后,具備持續發展的能力。同樣,職業教育的課程教學目標作為教師和課程的具體微觀目標,則必然包括掌握知識、掌握單項技能、掌握綜合能力、練成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等四個方面。因此,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讓學生單純地掌握專業知識體系,也不是把學生訓練成“技法的倉庫”,而是要求學生掌握技術、知識去完成某種指定的工作活動,提高學生的實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這種能力從何而來?當然需要在教育活動中逐漸地去形成。作為職業技術院校的專業教師,我們的任務是:從實用出發,對原有的知識體系從應用的角度進行新的、系統化的改造;以課程項目任務的需求為主要依據,確定課程涉及的知識內容;以實現課程教學目標為本,深入研究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性格特點、認知規律,認真設計每個教學單元;采取適當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積極探索的學習環境。
“什么是一堂好課?”當我們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會想到對課程進行評價時所用的聽課記錄表。表2.1為我們學院所使用的課堂聽課記錄表中的評價項目及評分值。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評價一堂課的優劣,考察的內容不僅有教師“講”的質量,更重要的是看學生,學生“學”得好不好,有沒有興趣,是否積極參與動手動腦?有沒有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等。
表2.1 課堂教學評價表
表3.2 單元設計的教案頭
職業教育課程評價的新標準有三條。第一,課程效果的評價要以學生為主體,不是以教師為主體,以學生為主體實質上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必須充分行動起來,不再是被動地看老師“講演”,而是自己動手動腦操練。第二,職業教育課程應當突出“能力目標”。課程的能力目標包括:①對項目任務的理解、分析、表達能力;②項目任務的執行能力;③對項目任務結果的展示、分析、評價能力;④對工作環境的熟悉能力;⑤按照規范操作的能力;⑥按照安全要求操作的能力;⑦主要工具的使用能力;⑧事故的處理能力;⑨在復雜環境中做事、與人競爭協作的能力;⑩在完成任務過程中自我學習和持續發展的能力等等。但所有的這些“能力目標”都應當是結合相應課程的、具體的、可檢驗的目標,不是抽象概念的描述。第三,能否用恰當的任務講行能力訓練。能力不能傳授,只有訓練,通過做事來訓練、用完成任務的過程來訓練。這就要求老師要熟悉學生的職業崗位,知道那里的問題,設置項目,制定任務。課堂教學中,要帶領學生去完成任務,而不只是“講課”。
課程評價新標準的三個原則就是:課程可以有多重目標,我們更注重的是其中的能力目標;課程要用項目任務訓練學生的能力;課程要以學生為主體?;蛘咭部梢院喴卣f是:①能力目標;②任務訓練;③學生主體。
課堂教學評價表見表2.1
3.1 課程教學目標
《機床電氣控制技術》是大多數電類專業的一門專業技能課、內容實踐性很強,主要分為電氣控制技術和可編程控制技術兩大部分,根據職業崗位需求,確定課程的培養目標如下:
(1)能力目標:能正確選用各種機床電器元件;能安裝、改進、調試、維護典型生產機械電氣控制系統;能設計簡單的PLC應用控制系統;會查閱企業技術標準、國家技術標準。
(2)知識目標:掌握典型機床電氣控制線路原理圖和接線圖;熟練找出典型機床電氣控制系統的故障并排除故障;會正確選用PLC型號、分配PLC控制系統I/O設備、編制并調試PLC程序;熟練掌握PLC控制技術及其在工業控制中的應用。
(3)素質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嚴格遵章守紀,遵守作息時間,按照企業6S:整理、整頓、清潔、規范、素養、安全要求管理一體化實驗室。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將學生按兩至三人一組,分配任務,使之通力合作,共同完成給定的任務。培養學生填寫、整理、積累技術材料的能力:在完成各種電路的裝接、故障的排除、程序的調試等工作任務之后進行材料收集、整理、存檔。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任務完成之后能用自己的語言及專業術語描述任務及解決方法。
為了實現以上目標,必須開展課程的單元設計。課程的“單元”就是一堂課,在時間上緊密相連的一堂課叫一個單元。一個課程單元就像電視連續劇中的一集。教師的備課大多都是以單元形式進行的,教案也是針對課程的一個單元,因此,學生的學習過程客觀上也就被分成這樣的單元進行。下面以我院11級電氣自動化專業《機床電器控制技術》課程的一個單元為例,展示一下按照新的職業教育觀念進行的課程單元教學設計。
3.2 單元設計的教案頭(見表3.2)
3.3 單元設計的教學過程(見表3.3)
表3.3 單元設計的教學過程
表3.2與表3.3兩表中所展現的課程單元設計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有明確的能力目標;由常見機床部件的運動引入電動機正反轉控制電路的設計任務。以實現前兩個子任務為中心,激發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讓學生在想方設法地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主地去學習相關知識、鍛煉相關技能;學生始終是課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既有能力訓練又有知識的歸納總結。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設計顯著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經過不斷地嘗試與積累,得出了職業教育課程單元設計的要點,具體有以下六個方面:
(1)將課程內容按照一次課劃分為單元,確定每個單元的課程目標,先是能力目標,后是知識目標、情感目標、素質目標等。
(2)課程的評價標準和課程所有的活動,必須以學生為主體。
(3)選定每單元課程訓練單項能力的任務。強化課程的實踐環節,準備適量的訓練任務,進行反復訓練。采取多種激勵機制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程實踐。
(4)設計“能力的實訓過程”,確定演示、實訓、實習、實驗的內容,做好實踐教學的各項準備。整個實訓過程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專業活動為導向,以學生能力的提高為目標,安排訓練的項目任務。
(5)做好相關的知識準備。作為教師,應當從實用出發,對原有的知識體系從應用的角度進行新的、系統化的改造。以課程項目任務的需求為主要依據,確定課程涉及的知識內容。系統的知識不是教師講出來,而是學生在完成相關任務后自主歸納總結出來。
(6)設計課程內容的引入、驅動、示范、歸納、展開、討論、解決、提高、實訓等過程。教師要綜合運用行動引導教學中的各種方法,從直觀實例開始,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興趣,提高學生能力。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增加信息量,選擇合適的臺階,小步快進,提高課堂效率。此外,教師還要懂得教學規律,會站在初學者的立場上對待學生,將知識以先具體后抽象、先定性后定量、先感性后理性的順序編排。最后,課程要打破過去“先學后做”的習慣,可以采取“邊做邊學”或“先做后學”的方式,徹底地改變以往課堂上的單向信息傳遞,而要實現真正的互動,給學生布置任務,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積極探求知識,提高動手能力,并逐漸形成實踐能力。
通過對《機床電氣控制技術》課程的單元設計,使我深刻地感受到教改所帶來的壓力,因為它對教師在專業水平、職業水平、教學水平以及整體素質方面都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借鑒一些成功的教學案例,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不斷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認真地做好單元教學設計并盡力實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才能為企業培養出“下得去,用得著”的高素質技能人才。
[1]戴士弘.高職教改課程教學設計案例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1.
[2]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06.
[3]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