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金融危機給中國企業走出去帶來了戰略機遇。在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做國際貿易和對外投資遇到了很多糾紛,尤其是在知識產權方面。對此,國家知識產權局材料加工處處長蔡文克表示:“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時代,中國企業只盯緊國內市場已經不現實,即使你不去跟人家競爭,人家也會來跟你競爭,因此必須走出去?!?/p>
據商務部統計,2011年一季度我國企業在境外設立的企業有445家,數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8%。糾紛量多有以下原因:一方面,從國際上來說,歐美國家非常重視知識產權,而國內有的企業知識產權意識還比較淡薄,沒有知識產權布局的意識,包括商標被搶注的事情發生的比較多。另一方面,后發是很大的劣勢,企業在成長過程中容易被別人抓住把柄,拿知識產權問題施壓。對于越來越多走出去的企業,蔡文克提醒:走出去須專利先行,中國企業要充分用好國外專利申請這把利器,而通過PCT(專利合作條約)途徑申請國外專利是中國企業走向世界最便捷的方式之一。
據介紹,10年以前,全球新技術的發明中,化工發明占了45%,但隨著微電子技術等高新技術迅速崛起,現在化工專利的申請量相對有所減少。目前,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占萬分之三,有70%的大中企業、90%的中小企業和60%的大學沒有申請專利,擁有商標的企業僅占40%,而申請國際專利的化工企業和高校數量更微乎其微。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石油和化工產業的綜合實力大幅提升,部分產品產量更是位居世界第一。但令人憂慮的是,由于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很多高科技產品只能貼牌生產,陷入了“產值在國內,利潤在國外”的怪圈。金融危機的爆發,更是給一些沒有自主知識產權、貼牌生產的外貿企業敲響了警鐘,他們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顯得尤為脆弱。
發達國家通過技術研發取得自主知識產權,進而掌握市場、生產資源管理和品牌經營等產業鏈的高端,附加值最低的生產制造環節則被轉移到了欠發達國家。許多跨國化工公司憑借所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實現全球擴張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國際上有個通行的準則,即判斷一個企業有沒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是看它擁有多少設備和員工,而要看該企業持有多少項有效專利。而一個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高低則體現在該國通過PCT組織向其它國家申請專利的數量和質量。蔡文克指出,企業擁有PCT專利,說明其自主創新能力有了長足發展,可在國際上與人一爭高下;其目光具有前瞻性,已經瞄準國際市場。
近幾年,化工領域的國際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化工新材料、生物醫藥、石油下游產品再加工技術等方面。其中,中石化在申請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中國化工集團的專利管理工作近幾年也逐漸完善。其專利工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隨著國外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增加,中國化工集團已將知識產權工作作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戰略來抓,在走出去時采取專利先行戰略。該集團國外專利申請量正逐步遞增,所屬的炭黑工業設計院院、青島橡六集團、海洋化工研究院等均已成為PCT申請的先行者。天津賽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憑借全鋼巨型工程子午線輪胎一次法成型機在國際市場上刻上了自己的足跡。
當一個企業要走向國外市場或者要在國外申請專利時,需要充分調研,了解那個國家的專利規則特點,比如美國西部和東部專利法的不同,日本實用新型專利在授權3年之后自動轉為發明等等。
國外知識產權的獲得需要申請國際專利,這可以根據《巴黎公約》直接向外國遞交申請,也可以根據《專利合作條約》(PCT)申請。其中,PCT途徑因只需提交一份國際專利申請,且為申請人對市場、發明的商業前景以及其它因素進行調查留有更充足的時間等便利,而深受企業歡迎。目前,大部分國家都已是PCT成員國。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劇,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核心技術已成為獲勝的重要籌碼。作為資金和技術密集型的石油和化工產業,未來將通過創新技術而不是成本削減來盈利,是靠通過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多寡而不是靠價格戰來贏得市場和客戶。因此,國際專利的申請不是一種姿態,而是要將該技術除了在本國和本地區外,在全世界所有具有潛在市場的地區申請專利,否則就會白白丟掉這些市場。如果中國投入大量經費取得的重要成果因國際專利申請不充分而被其它國家無償使用,其潛在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的損失將不可估量。
中國的國際專利申請在世界上已經具有一定的地位,但跟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實現“中國創造”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國有企業的管理者、研發人員要牢牢樹立通過自主創新來保持企業活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意識,如果靠模仿、仿造,這就像市場上的扒手一樣可恥;其次,需要建立配套的制度;再次,需要國家、企業組織專門的人才負責相關事宜。
有關專家表示,首先,網上征集企業“走出去”在知識產權方面的糾紛或者難題,與外方政府部門交涉。
其次,是加強企業海外展會的維權。同時,還要看專利有沒有覆蓋要買來的技術或者產品。不少企業發現對方雖然給了很長的專利清單,但要賣的技術沒有在專利里保護,特別是在醫藥領域,如果沒有知識產權保護,很難有市場地位。
此外,要看專利的強度。有些中國公司雖然有核心技術,但是知識產權保護不夠強,教訓慘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