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詠梅,袁 媛
(1.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西北師范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改進教學內容 改革教學方法 提高教學質量
——以師范生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為例
常詠梅1,袁 媛2
(1.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與傳播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西北師范大學數學與信息科學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針對西北師范大學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存在的問題,從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5方面提出改革策略,分析教學改革實施后的教學成效。
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改革;教學成效
信息化教學能力作為信息時代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核心,其培養水平對提高教師教學質量,乃至整個師范教育的質量至關重要。為提高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我國很多高校面向師范生開設了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我校自2003年在成教本科中開設現代教育技術公共必修課,2004年開始在全校師范類本科生中開設現代教育技術跨系選修課。由于教學內容多是理論闡述,教學資源僅是文字教材,課堂教學多是教師的傳統講授,加之課時數少,教學條件的制約,導致學生所學知識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實踐能力無法提高。
1.1 教學內容選取偏重理論
教學內容重理論輕實踐,主要涉及現代教學媒體理論、現代媒傳教學理論和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教師注重對理論的闡述,學生注重對概念的理解,考試注重對書本知識的記憶測試,完全忽視了對信息化教學技能的培養和重視。
1.2 教學媒體應用相對傳統
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在成教本科教學中是必修課,同時全日制本科生中選修該課的學生較多,多媒體教室的使用只能是錯時應用或部分使用。因此,現代教學媒體不可能全面運用,致使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無法運用現代教學媒體進行教學,只能繼續借助傳統教學媒體,導致不但對學生沒有說服力,而且形成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不使用現代教學媒體的尷尬處境。
1.3 教學資源運用較單一
教學環境的限制導致教學媒體的應用相對傳統,致使教學資源較單一,在教學中常用的資源只有文字教材一種形式,很難讓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中涉及的媒體應用方法及教學設計方法的應用。
1.4 教學方法創新較滯后
采用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是當前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中較普遍的現象,如大班授課采用講授法進行教學,教學方法缺少創新,沒有把教育技術的先進理念和方法運用到教學中,形成在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中不使用信息化教學方法的“怪圈”。
1.5 教學評價方式注重結果
由于教學內容偏重理論,教學方法以傳統講授為主。因此,教學評價方式只采用期末筆試考試的終結性評價方式,過于注重知識性內容的考核,忽視了信息化教學能力和技能的培養。
鑒于以往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存在的問題,依據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標準》,為改善全校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和實際應用水平,在2008年秋季對2006級師范生中20個教學班的960人試點開設了現代教育技術必修課,從2009年秋季開始對2007級全校師范類本科生開設了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從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資源、教學方法到教學評價都進行了全新的改革。
2.1 教學內容實用化
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是面向全校各學科師范生開設的課程,本課程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本著淡化理論知識,加強實踐應用能力的原則,將公共課分解為教師信息技術基礎和信息化教學兩門必修課程。
教師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是信息化教學的先導課程,教學目標是培養師范生從教后有效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的技術能力,同時為學習信息化教學進行技術準備。在教學內容設計上,采用結合實例、研討設計、利用工具、實現開發的基本內容體系結構,涉及信息檢索與下載策略、多媒體素材規劃設計與加工處理方法,網絡交互工具的使用,多媒體教學資源的組織設計與整合方法以及資源的有效發布與應用方法等內容。
信息化教學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利用信息化教學資源進行學科信息化教學設計的能力。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將教學策略融入其中,通過案例直觀感知信息化教學方法,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剖析,介紹信息化教學方法應用于學科教學的設計方法,將理論學習、設計方法、實踐任務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任務驅動引領學生開展教學設計實踐,通過小組活動、個人思考、作品完成等課內外教學活動的設計,將教師主導與學生自主學習有機結合。內容體系采用觀摩案例、分析設計、實現設計的基本結構,涉及信息化教學概述、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構成、信息化教學設計方法及常用的信息化教學方法,如演播教學,信息技術支持的探究學習,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基于概念圖的教學,信息技術支持的基于問題的學習,信息技術支持的自主學習等。
2.2 教學媒體網絡化
在學校各級部門的配合協調下,目前所有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全部使用多媒體網絡教室,能夠支持網絡環境下的協作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等教學活動的開展。任課教師也可通過使用信息技術、運用信息化教學方法,對學生認識、理解、使用信息化教學方法做很好的示范作用。
2.3 教學資源立體化
為充實教學資源,將傳統教材改進為由文字教材、光盤教材和網絡課程組成的教師信息技術基礎和信息化教學兩套立體化教學資源,201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已出版。僅教師信息技術基礎文字教材20余萬字;配套光盤教材4.1G,包括視頻動畫298個,交互式電子書82本,多媒體作品12個;網絡課程包括學習主題38個,學習活動111個。投入教學后學生反映實用、信息量大、通俗易懂。信息化教學文字教材近30萬字,開發教學案例30多個,所有教學案例都充分運用各種信息化教學方法,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的特點進行設計。
光盤教材作為對文字教材內容的支持與補充,主要包括學習目標、電子教材、擴展資源和案例索引。電子教材作為文字教材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能更有效地將文本教材及相關媒體資源進行整合,方便使用者的研讀、觀摩、設計與操作。擴展資源是對文本資源的有益補充和擴展。案例索引是對教材涉及案例的匯總。電子教材和擴展資源都是以電子書(Iebook)形式對多媒體資源進行整合。
2.4 教學方法多元化
有了教學內容的更新、多種教學資源的支持以及現代教學媒體的應用,加之對信息化教學理論和教育技術學術前沿知識的學習,信息化教學方法的運用就有了物質保障和前提條件。多元化的混合學習方式已成為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的主要教學方式。教師可利用光盤教材和網絡課程進行課堂演播教學,學生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活動開展探究學習和小組協作學習,也可通過學習活動進行自主學習,還可通過網絡課程平臺開展網絡協作學習。教師在教學中運用信息化教學方法,學生不僅可以模仿設計信息化教學方案,還可體會信息化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的不同和優劣。
2.5 教學評價科學化
無論信息技術基礎還是信息化教學課程,教師都是利用動態、多元、全面的評價體系客觀、準確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學方法的運用能力,而且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兩門課程都是借助Moodle網絡課程平臺,讓學生邊學習邊完成作品、或信息化教學方案、或依據知識點編擬的各種題型,以此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學期期末不再做課本知識的翻版記憶考試,課程的總評成績就是這些平時成績的綜合。當然,未必所有作業都要求學生一人完成,有很多作品是以小組協作學習共同完成,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作業的難度,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協作學習能力。
由于從2008年秋季開始就進行了教學改革,任課教師經常在Moodle網絡課程管理平臺上利用討論區或作業的形式,或利用電子郵箱、當面訪談的形式讓學生對教學效果做及時反饋,這種及時反饋促進了教學的動態改革,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改進教學。以2008級的4個專業(漢語言、數學、歷史、英語)328名學生為例,進行關于現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情況的在線問卷調查,并分析此次教學改革成效。此次調查收回有效問卷328份(課堂在線問卷調查因任課教師要求所有學生都參與,凡作答不規范的問卷系統會自動提示,因此,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00%)。通過分析回收問卷,發現學生對課程的認可度較高。
3.1 激發了學習興趣
93.90 %的學生表示對課程感興趣,不喜歡課程的僅為2.11%,學生普遍認為這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課,教學內容實用,教學形式新穎,可以自主學習,自由發揮空間大。95.54%的學生喜歡在多媒體網絡教室利用網絡聽課,相比傳統教室,學生普遍認為多媒體學習環境師生交互方便,有利于實踐操作能力的提高。
3.2 轉變了學習行為
在課堂學習中,學生的出勤率幾乎每節課可以達到95.00%以上,有些班級經常是100.00%,這恐怕很多專業課都難達到。在課后學習中,有76.37%的學生在其他網絡環境中學習,其中25.12%的學生在宿舍利用光盤教材和網絡課程學習,30.28%的學生在校外網吧去學習網絡課程的內容,并且有75.83%的學生平均每周能去校外網吧學習1~3次,甚至有6.57%的學生達到了3~5次,而以往47.42%的學生上網是為了玩游戲、聊天、聽音樂、看電影等。這是學生內在學習動機變化的一種外在表現。內在學習動機是指由學習活動本身作為學習的目標而產生的學習動力,即學習活動自身成為學生的學習目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滿足,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并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學生如果缺乏內在的學習動機,就很難實現學習目標。
以往在學習中,15.73%的學生經常主動與他人通過合作來探究解決問題,20.42%的學生經常將自己的學習成果與他人交流。在這門課的學習中,有72.53%的學生經常進行討論交流,有71.60%的學生經常與他人合作完成作品。明顯看出,學生的協作意識和協作能力得到提高。
同時有97.18%的學生認為這門課程的學習與以往的課程學習相比,學習效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3 認同多元化混合學習
教學改革實踐采用了多元化混合學習的方式,有74.41%的學生表示很喜歡,67.52%的學生認為這種學習方式對學習效率提高有很大作用,65.88%的學生認為這種方式能夠較大程度地促進其對知識的掌握。學生普遍認為這種學習方式使師生交流靈活自由,考慮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課堂氣氛輕松愉快,提高了學生動手能力等。
3.4 喜歡立體化教材
對教學采用的立體化教材,有82.86%的學生表示滿意,12.21%的學生很滿意;對教學提供的數字資源,有94.60%的學生表示滿意,購買教材的學生有87.50%。這與很多專業課學生不購買教材的現象形成鮮明的對比。
3.5 認可課程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采用過程評價的方式,94.13%的學生表示滿意,很不滿意的學生僅占1.17%。
3.6 提高了教師的專業技能
學生普遍認為,通過學習自己的計算機和網絡應用能力、協作學習能力、解決教學問題能力、資源檢索下載能力、網絡自主學習能力等有了很大提高。有75.35%的學生認為,該課程的學習可以對其今后從事教學工作做很好的鋪墊和準備。
3.7 促進其他課程的學習
參與調查的學生中,有70.19%認為,可將這門課程學到的技能應用到其他課程的學習中,甚至有45.07%的學生認為該課程教學方式新穎,可調節枯燥的專業課學習氣氛,有34.27%的學生建議,可將該課程的學習方法遷移到其他課程學習中。
G420
B
1671-1246(2012)07-0059-03
西北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項目“高校教師互動教研網絡系統的開發與應用研究”(SKQNGG10031);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網絡環境下的探究學習在中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GSBG[2009]GXG145)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