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林
(茂名衛生學校,廣東 茂名 525000)
情景體驗法在藥物學基礎教學中的應用
陳 林
(茂名衛生學校,廣東 茂名 525000)
情景體驗法;藥物學基礎;教學方法
在中職教育中,藥物學基礎是護理專業一門重的要基礎課程。主要內容包括藥物的作用、用途、用法、不良反應和用藥注意事項等;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各類代表藥物應用的基本知識、主要不良反應和用藥注意事項,具備藥物應用護理基本技能,為學習護理專業知識、技能及做好護理工作奠定基礎。然而,藥物學基礎內容多,幾乎涉及所有基礎醫學科目,加上護生起點不高,增加了學習難度。針對現狀,筆者認為情景體驗法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
情景體驗法是以情景為教學線索,以團隊活動為主要組織形式,以學生全面參與為要點,以整體領悟教學目標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模式。把該方法具體應用到藥物學基礎教學中,采取疾病體驗、用藥體驗、不良反應后果體驗及職業體驗法,既活躍了教學氛圍,又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該教學法有利于培養學生觀察、動手及解決問題能力,使學生在游戲、實踐中不斷提高職業意識,是一種既生動有趣,又實用的教學方法。
1.1 疾病體驗
學生要對所學藥物治療的疾病有一定了解,才能學好相關用藥知識,因此,疾病體驗必不可少。教師啟發學生嘗試疾病體驗,可列舉生活中常見疾病的發病癥狀,如心絞痛發病時病人心前區疼痛,會彎腰并用手捂住胸口,表情痛苦。教師可先帶頭扮演該角色,一旦學生進入體驗狀態會跟隨教師做出同樣動作,扮演同一個角色,如此,就進入了疾病體驗,同時可讓學生深刻體會病人疾苦。又如更加常見的牙齦腫痛在介紹解熱鎮痛藥時,它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疾病體驗例子,教師無需過多表演、解說,學生一聽就明白。因此,疾病體驗的開展,要求教師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生活積累,做好課前材料準備工作。這種生動的教學模式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學習藥物學作用打下基礎。
1.2 用藥體驗
關于藥物作用的解釋說明,應用用藥體驗方法最恰當不過,它可闡明藥物作用特點,使學生易于理解和記憶。如上述的牙齦腫痛,因炎癥導致疼痛,從而說明解熱鎮痛藥具備良好的抗炎、鎮痛效果,所以能有效治療牙齦腫痛,教師一邊講解一邊演示,學生對這類藥物作用一目了然,從而輕松掌握。
1.3 不良反應后果體驗
不良反應是護理專業藥物學基礎教學的重點,要求護生必須準確掌握。若要把握正確的體驗方法,教師可分要點、挑選學生來扮演用藥后不同情況的病人,讓他們根據理論知識演繹,加深印象;教師還可根據學生對知識理解情況及時做出調整。如在介紹嗎啡的不良反應時,找4批學生來模仿、扮演3個表現:胃腸反應、成癮性、急性中毒。不僅學生自己印象深刻,而且觀看的學生也能獲取相關信息,教師也能及時發現并糾正學生的錯誤理解。這樣師生互動,既增加了趣味性、參與性,又增強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
1.4 職業體驗
職業體驗是對學生學習藥物學最好的指導方法,要求教師靈活開展并總結經驗、要點,對學生今后的工作有指導意義。教師挑選2批學生分別扮演病人和護士,將前3個方法分別表現出來。教師從旁指導講解、說明,這樣學生想得到、看得懂、學得快、做得到。
在繁瑣的教學工作中,教師需順利、合理實施體驗教學法,如講解解熱鎮痛藥時,以阿司匹林為例。在講解其解熱、鎮痛、抗風濕作用時,首先,讓學生做疾病體驗,此時學生自己為流感病人,感受發熱,四肢、肌肉酸痛、無力,甚至在行動時也表現出來。如此,學生自然在腦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病人在患病時非常痛苦。其次,教師再介紹阿司匹林藥物治療發熱、緩解疼痛的作用,引導學生做第二步:用藥體驗,在使用藥物后各癥狀立即得到緩解,病人痛苦消失或減輕。再次,進行第三步不良反應后果體驗,病人在使用該藥后出現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等胃腸功能不良感受。最后,教師指導學生進行關鍵的最后一步:職業體驗,即碰到上述情況時,護士的處理方法是觀察病情的變化,對用藥后病人的胃腸不適及時給予適量抗酸藥,減輕不良反應,使護理工作完善到位。這種教學方法對中職護生來講實踐性強,效果良好。
護生畢業后面向廣大病患,其所患疾病多為常見病、多發病。如果醫生所用藥物為常用藥,護士就能初步依據醫囑用藥并同時針對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反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配合醫生照料好病人。所以,要求學生所學內容實用性強、技能性強。采用情景體驗教學法符合學生實際和教學目標,有利于指導學生提高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護患溝通病患能力,讓學生盡早進入職業角色。
總之,情景體驗教學法以教師導演、學生表演的模式促進學生理解藥物應用事項,實現教學目標,但是有一定限制性。這種方法耗時長,整個教學活動處于虛擬狀態,并非實際臨床工作,由參與者模擬演示,與臨床實際有一定差別。因此,若要讓學生準確掌握相關用藥護理技術,還必須加強其對個別知識點的理解,在臨床實踐中體驗,才能達到最終的執業要求。
G424.1
B
1671-1246(2012)07-00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