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桂蘭
(博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新疆 博州 833400)
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邵桂蘭
(博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新疆 博州 833400)
實驗教學是提高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在加強實驗前準備、嚴密實驗技術操作的基礎上,努力提高實驗課教學水平。
實驗教學;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教學質量
實驗教學是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教學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既可驗證有關理論,又可幫助學生理解和鞏固基本概念、強化操作技能,還可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
微生物學實驗有其特殊性,技術操作性及經驗性較強,免疫學中有些實驗要求嚴格且難做。加之多數學生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思想,認為理論學習是硬任務,而實驗操作是軟任務,對實驗課不夠重視。因此,如何上好實驗課并提高實驗課教學水平,對提高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教學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將多年實驗教學的體會,簡述如下。
(1)接受實驗課教學任務后,教師首先要很好地研究教學大綱及教材,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訂教學計劃。及時與相關科室聯系,認真檢查藥品試劑情況,做好實驗課的物質準備。
(2)教師要對帶教班級的學生基本情況做一大致的了解,如班級人數、民族組成、學習程度等,做到心中有數,以便針對不同班級、不同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3預習。教師要求學生每次實驗課前認真閱讀實驗指導,復習與本次實驗有關的理論知識,進入實驗室時心中有數,提高實驗課的成功率。
(1)根據不同專業的要求,結合臨床,介紹與本次實驗有關的背景知識,如實驗方法及實驗名稱的起源及在臨床中的應用、診斷、療效、預后等方面的意義,臨床目前應用的實驗項目及新方法、新進展等。
(2)在明確實驗目的的基礎上,合理介紹有關實驗內容、實驗原理、步驟、結果、注意事項及要求。尤其要做好實驗演示和指導操作。做到步驟清楚、操作規范、技術熟練、速度適中,以便學生掌握要領。如學習油鏡的使用時,讓學生先了解操作程序;什么情況下使用大螺旋、小螺旋才能觀察到細菌。讓學生真正掌握顯微鏡油鏡的使用方法。
(3)在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驗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幫助學生克服語言障礙,了解、分析他們的心理狀態,在嚴格要求的同時,關心、愛護和幫助他們。注意將實驗內容講清講明,關鍵部分要反復強調,重要的內容要親自演示。鼓勵學生大膽操作,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
(1)教師要強調嚴格的實驗規則和要求,以整潔有序的實驗環境來保證良好的課堂紀律,使學生保持輕松、愉快的心情,保證實驗有條不紊地進行。
(2)教師在指導學生操作練習時的表率作用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學生操作基本功的訓練和今后開展醫療科研工作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帶教教師要儀表整齊、態度和藹,準備好實驗設備和材料,同時不能忽略實驗前的預實驗,以保證實驗的成功,準確無誤地驗證理論。在學生操作練習時教師必須加強指導,使其掌握操作要領。微生物學實驗的標本有些是“糞便”和“痰液”,個別學生會感到惡心,怕臟、怕傳染,不愿意操作。對學生來說這些反應是正常的,關鍵是教師如何給予正確的引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要身先士卒,帶頭示范操作,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操作較規范、結果較準確的學生要及時給予表揚,讓學生進行學習交流,甚至可組織學生現場觀摩,這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有效。
(3)實驗課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實驗掌握必備的操作技能并對相關理論進行驗證。每節實驗課都有統一規范的實驗要求,創造和改進應建立在很好地完成基礎訓練之后,如果不按規定步驟操作,實驗結果是無法預料的。如有位學生在做“革蘭染色”時沒按規定的步驟操作,用未做“固定”的標本直接染色,結果著色后的細菌還在動。這一結果可能產生一種檢查活菌的“新方法”,但這種操作不符合規程,可引起實驗室污染,后果較嚴重。由此也使學生對待染標本的“固定”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4)實驗報告是反映和了解學生實驗情況的一種客觀依據和手段。書寫實驗報告要求字跡工整,格式規范,數據準確。為了不讓個別不愿意動腦及動手能力差的學生養成懶惰、依賴、抄襲的壞習慣,要求在實驗結束或下課時就上交實驗報告。即使實驗失敗或有較大誤差,只要能對照理論分析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提出改進意見,也應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勵。
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醫學基礎課程,與臨床多種疾病的發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培養出動手能力強、善于思考、獨立性和主動性強的醫學人才,實驗課前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課的準備,體驗實驗課準備的全過程,不僅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理論課內容,同時也提高了實踐技能。
教師要重視實驗課的每一個教學環節。不但要有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和較強的責任心,還要有敬業精神、奉獻精神和協作精神,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影響和教育學生,進一步提高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教學質量。
G420
A
1671-1246(2012)07-0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