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華,孫曉艷
(渤海石油職業學院,河北 任丘 062552)
試析項目教學法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
周慶華,孫曉艷
(渤海石油職業學院,河北 任丘 062552)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在護理教學中實施項目教學法,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滿足學生學習的成就感,提高學習效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從而更好地滿足現代社會臨床護理工作需要。
項目教學法;護理教學;應用
高職高專教育應著重培養適應社會需要、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綜合素質較高,能適應當前臨床護理發展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1]。項目教學法改變以往單純、被動地接受教師傳輸知識的學習方式,建立開放的學習環節,“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方法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利于學生的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的培養,符合職教改革的需要,滿足新模式下培養新型護理人才的需要。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為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是一種跨學科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根據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水平,結合實際工作設置的模擬情境或具體的項目任務,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完成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通過實施項目教學,使學生了解和把握項目每一個環節的基本要求和實踐技能其實質是以項目為導向,讓學生通過承擔和完成某個具體的項目來掌握職業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能力[2]。
以我校2008級高職護理專業8個班的349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女生313人,男生36人,年齡19~22歲,均為全國高考統招生。
根據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就業崗位需要及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大綱要求,確立具體項目——藥物療法,并將其分解為9個具體工作任務,任務涵蓋藥物療法的常規護理操作。
為保證項目教學的實際效果,要先將教學內容以項目任務的形式布置給學生,由教師與學生一起收集資料、制訂計劃、編寫項目流程;再將4至5名學生分為一組,小組成員之間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項目演練;通過模擬臨床相對真實的疾病診療、護理過程,組織學生反復討論,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指出不足。
1.4.1 根據不同的具體工作任務,采集相關病例 各小組認真學習教材,觀看護理技術操作錄像,仔細觀察帶教教師的操作流程,并采集相關病例。
1.4.2 評估病人情況及操作環境 學生首先評估病人身體狀況、自理和合作能力,根據病人的評估情況準備相應的物品,采取合理的體位;其次評估操作的環境,根據操作的目的和要求熟練準確地完成該項目的學習展示。
1.4.3 主動與病人溝通 整個項目展示過程中,不但要求學生操作熟練、準確,而且要求學生與病人充分溝通,增強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能力。
1.4.4 提高應急處理能力 整個項目操作熟練后,教師可制造
病人的意外表現,從而考察學生的應急處理能力。
通過各小組自評、各組之間互評的方式,教師根據各組學生的參與程度、查找資料的情況、合作能力、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及任務的完成程度等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1)我校2008級8個班的基礎護理學學生在2009至2010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中,對其采用了筆試和實訓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本次成績優于其他班級。通過問卷調查,學生的滿意率達98%。
(2)我校2008級8個班在2009至2010年第二學期河北省技能抽考中獲得第二名,并在臨床實習中能夠把基礎護理理論與護理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受到了實習醫院的好評。
在項目教學法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經常教導學生要會看、會聽、多思、多做,從而培養學生臨床思維能力,提高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評判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教師是主體,是課堂教學的中心,而項目教學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協助學生做好資料的收集和補充,組織引導學生的實踐行為,成為課堂教學的策劃者,所以教師應改變傳統觀念,積極主動進行角色轉換。教師不能拘泥于所教的學科、專業,要拓寬自身的知識面,提高自身臨床實際解決問題能力、更新知識能力等。
項目教學法的實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具備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補充跨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綜合能力。教師在項目教學法中,要對學生模擬的各個環節、步驟以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這是對教師各種知識儲備和駕馭、操作能力的考驗。
每一次項目教學,從采集資料、討論整理、分組安排到反復演示、組織討論等,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很容易使教學進度受到影響。
項目教學法的應用受到學生、教師知識背景的限制,教育部門對所運用的知識和護理技能缺乏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體系,這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有待進一步完善。
項目教學法能直接反映工作的性質、主要職能、活動特點等,使學生親身體驗臨床護理的工作,親身體會護患的心情,激發其學習的內在動力,從而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與此同時,其還使學生將各專業知識橫向聯系,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了學生人文知識運用的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溝通水平和溝通能力,鍛煉了學生的協調能力,從而全面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而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觀察者、評判者,應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理論水平和較強的教學組織能力和應變能力,同時,還應具有專業實踐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3]。
綜上所述,項目教學法將臨床真實的病例帶入課堂中,讓學生自己展現,運用自主學習的方法得到理論和實踐知識,從而解決問題。它能滿足學生學習的成就感,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促進教師綜合業務素質的提高,全面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從而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R].2006.
[2]宋麗華.淺議項目教學法[J].市場周刊:研究版,2006(2):125-126.
[3]秦淑英.引入項目教學法改進護理學教學模式[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22):85-86.
G424.1
A
1671-1246(2012)24-00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