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嘉寧,徐米清,葉子冠
(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廣東 廣州 510260)
案例教學法(CBL)是由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最早開創的,20世紀初經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推廣與發展,現已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1]。案例教學法是在學生掌握一定知識后,通過典型案例的討論,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網絡式案例教學法(WCBL)的主要特點是利用已經構建好的網絡教學平臺,使教學活動中各要素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互動與評估,既彌補教學時間、空間和師資力量的不足,又方便學生討論時查找資料,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適應現代化學習及信息收集方式。我們將網絡式案例教學法應用到心血管內科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就教學體會及存在的問題進行總結。
通過建立的網絡教學平臺公布教學案例,分別設立教師和學生討論窗口,上傳教學計劃、學習資源、教學課件、心血管內科復習題自測、各種問卷調查等,使學生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互聯網上參與生生、師生互動式討論。討論采取網絡討論和集中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學習評價分為兩部分,在線測試和對平時作業及其他網上學習參與情況的評價,網絡平臺具有相應的在線作業布置、提交、批改功能和其他學習行為跟蹤記錄功能,如發帖數量記錄等。此外,平臺還具有學生課程總成績的計算和查詢功能[3]。
網絡式案例教學法實施過程:(1)選擇實施對象。選擇學習基礎及學習自覺性較好的雙語班學生進行教改試點。(2)確定實施課程。選擇“冠心病”章節作為實施課程。(3)培訓授課教師。包括教師角色培訓及網絡資源使用的培訓。(4)管理網絡資源。利用學校建立的網絡平臺,在線檢索相關資料及開展問題討論。同時,利用電子郵件、QQ等即時通訊工具,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網絡教學平臺設有學生參與案例教學討論的評價系統,對學生參加討論的次數和質量進行客觀評價。在“冠心病”章節學習結束后,通過平臺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調查結果:83.6%的學生認為網絡式案例教學法形式新穎、靈活且吸引人,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自學能力,提升交流溝通能力及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但也有部分學生習慣了傳統教學模式,認為網絡式案例教學法形式新穎但缺乏對考試的針對性,重點知識不明確等。
心血管內科是內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科發展迅速且學科間交叉較多。而臨床實際問題大多比較復雜,對于剛接觸臨床課程的學生來講,選擇過于復雜的病例會讓他們產生挫折感,進而影響學習興趣,而問題過于簡單又無法激發學習興趣。因此,選擇合適的案例、創設恰當的問題尤為重要。不僅要求教師本身有扎實的基礎知識,也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臨床經驗和較強的臨床分析能力。我們認為設計問題時應參考以下原則:首先,必須依托課程內容,保證與教學目標一致,促使學生掌握知識點;其次,考慮學生是否具備實現新的學習目標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是否能從熟悉的事物中獲得啟發;再次,幫助學生將靈活的知識基礎和高層次思維能力相結合,培養多方面能力,使自學能力強、思維更活躍的學生被問題吸引,從而有效促進小組討論。設計的問題應具有以下特點:問題隱藏在真實的案例中,含有較多的未知成分,不易辨別;問題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及可討論性;解決過程涉及判斷推理和收集、分析信息等一系列技能。
教師是課堂討論的促進者,要確保每個學生能參與進去,實現教學目標,要善于控制討論過程,避免冷場或跑題。在專業知識的整合和遷移層面上,如何引導學生是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4]。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理解問題,避免出現引導過度的現象。教師在提出問題后主要起催化劑的作用,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夠順利進行下去,引導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問題,并確保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參與積極性。教師在網絡式案例教學中的角色不是將自己的專業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是通過問題的提出為學生搭建一個平臺,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自主地將已學知識與需要了解的知識有機結合起來。
網絡式案例教學法強調自主學習,但由于我國教育體制中長期采用的是“填鴨式”教學方式,部分學生對新的教學模式難以適應。特別是對于部分自學能力較差的學生來說,不能很好地明白需要學什么、不能正確利用網絡平臺檢索資料,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建立一種合理的學習效果評價體系對網絡式案例教學法的有效推廣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1]包權,徐敏,李明珠.案例式PBL教學模式構建交互式師生關系[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1,24(2):187-189.
[2]楊瑞明,沙翔垠,陳衛芳,等.以案例為中心的教學法探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18):2955-2956.
[3]魏東海,林愛華,陳戲墨,等.醫學教育網絡式PBL教學模式的實施與案例分析[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1,10(1):63-66.
[4]王霞,吳淑華,劉魯,等.案例式教學法在口腔組織病理學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11,25(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