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棟
(北京衛生學校,北京 100053)
2008年教育部頒布的新的中職學校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體育與健康教育在提高學生溝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組織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著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這些內容都屬于提高學生社會適應性的范疇,最終目的是使學生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然而,目前各方現狀卻不利于學生進入社會,適應社會。
目前中職生畢業時年齡大致在18~20歲,與普通高中畢業生的年齡相仿,與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相比,他們進入社會的時間要早2~4年,這意味著他們在進入社會時比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成熟度差,社會適應性也就相對較弱,而恰恰由于社會適應性差,許多中職生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選擇在一些民辦學校繼續學習,更有甚者以各種理由在家待業,以逃避進入社會后的各種不適,給家庭的和諧,社會的穩定帶來了巨大的隱患,所以提高中職生社會適應性是目前中職學校必須高度重視的一項工作。
體育教學作為中職學校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本應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目前因為教學內容沒有及時推陳出新,教學方式方法改革力度不夠,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因素使得在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時,因為目前是以鼓勵為主的教育,學生受教育時不適感較弱,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確一個觀點,即教育本身就是帶有強制性的,在教育過程中不能完全依據學生的個性特點來施教。社會充滿競爭,為了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應以“狼”式教育為主。學生進入社會后需要與人打交道,為了解決好學生進入社會后快速適應的問題,需要學校以培養目標為導向,設計出更好的培養途徑和方法。
筆者在多年的體育教學中發現,許多性格內向的學生在體育課堂教學的分組自主練習中站在一旁看著其他學生練習的時間要遠遠多于自己練習的時間,他們在學習時更像一個旁觀者,不能和其他學生友好相處,喜歡隨心所欲地活動。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性格雖然不會決定學習行為是否發生,但它卻會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方式等方面產生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總是被染上其自身性格特征的色彩[1]。可見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性格所致,性格導致他們對學習缺乏自信,主動參與性欠缺,內心不夠堅強,不敢表現自己,有自卑感,這些歸根結底反映出他們的社會適應性較差。
長期以來,以運動成績為評價標準的評分模式,否定了學生個性的先天差異,也違背了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許多教育一線的體育教師深有感觸:有些學生不用苦練甚至不練,體育考核也能得高分;而另一些學生盡管主觀上十分努力,但再怎么練,也擺脫不了尷尬的結果。這些考核評價方法明顯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客觀看待事物,也不利于學生心理的成長;缺少學生參與團隊合作的項目,不利于學生的人際交往;只注重學生體育考核結果的評價,無法體現學生學習的過程,沒有關注學生內在愿望和體育在學校教育中對人才培養的作用。導致只有結果考核,缺少過程考核,重視終端評價,忽視過程評價,不利于學生長期的發展[2]。
綜上所述,從大環境現狀到小環境現狀再到學生個人情況都對學生走入社會不利,如何利用體育課盡早讓學生感受到進入社會的不適感,促進學生心理上的成熟是當前急需考慮的問題。
為了改變現狀,需從體育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3方面進行改革,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學校體育以競技體育的運動項目構建教學內容體系,體育教學過程的技術化,體育教學目標的達標化,限制了教學內容的廣度,縮小了學生的視野,偏離了以促進學生生長發育、身心健康、提高學生社會適應性為基礎的目標。為此,我們應該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社會適應性的授課內容及形式大膽地引進課堂,這樣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能夠滿足社會對畢業生的要求,為學生創造相應的情境,并利用此情境教會他們如何適應社會。目前社會上比較流行的拓展項目如攀巖、動感墊球、信任背摔、極速60秒、不倒森林、能量傳輸、荊棘排雷等集體項目都非常適合作為體育課堂教學的內容。
另外要結合學校特色、專業特點開發一些與學生將來就業相關的內容以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如我校是衛生類職業學校,可以在教學內容上增加一些保健類、急救類的知識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再如開發一些與專業知識相關的游戲、比賽。如中藥專業聞味識藥接力跑,護理專業急救復蘇、包扎接力等比賽,不僅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還鞏固了學生的專業知識,提高了學生的社會適應性。
目前的體育教學方法已經從以教師為絕對權威的注入式教學向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學生綜合能力和創造能力方向轉變。發現教學法、情境教學法、合作教學法等就代表了這方面的趨勢,體現了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2.2.1 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一個與教學內容相聯系的生動、形象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讓學生在連續不斷的情境中進行有效的學習[3]。我校的藥劑、中藥、衛生信息等專業畢業生就業方向大都是窗口行業,需要學生有很好的職業形象,所以要積極創設情境,讓學生有機會鍛煉自己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讓學生能夠站在公共場合不怯場,大方得體,這一點正是學生求職面試時最為重要的。情境教學法恰好能夠培養學生該方面的能力。
2.2.2 小組競賽法 小組競賽法是指在組內成員合作學習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組與組之間舉行競賽,以競賽代替測驗的一種方法。傳統的以個人達標為目的的考核方法導致突出以個體參加練習為主,課堂教學缺乏培養團隊協作的情境。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制定一些強制措施,要求學生共同組隊,團隊成績決定個人成績。為了個人成績學生必須全力配合,摒棄個人不利于團隊的東西,一切服從集體利益,并在團隊活動中學會尊重他人。
2.2.3 發現教學法 發現教學法是指在教師的安排和引導下,學生通過學習過程,自己發現學習的規律、動作的要點及相應原理的一種方法[4]。教師如果想讓學生完成一定的任務,可只給學生器材,告訴學生練習目標或要求,讓學生自由發揮,自己選擇最佳的動作和方法來完成規定的任務。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跳遠學習時許多學生的步點總是不準,這是為什么呢?教師可以發給學生秒表和尺子,讓學生通過這兩種工具測算步幅和速度的關系,由此讓學生明白速度的不一致會導致步幅的不一樣。
2.2.4 合作學習法 合作學習法就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利用教學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來促進學習,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一種學習方法。合作學習重視學生彼此間的人際交往,能夠迫使學生心理產生壓力,督促各組學生課后加強練習,起到了很好的課后復習效果,另外還增加了交流機會。同時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學生自評3種形式的評價可以從體能、知識、學習態度、情緒表現與合作精神等方面進行反饋,這種反饋評價既注重終結評價,又注重過程評價,真正體現出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和民主化。在這幾種評價中會有好的表揚也會有善意的建議,長期的三方評價和反饋也能夠逐步培養學生面對批評和表揚的平穩心態。
2.2.5 循環練習法 重視以身體練習為主要特征的循環練習法。現在的學生獨生子女占大多數,在“一二四”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意志品質極為薄弱,所以要重新對待和認識循環練習法在課堂練習中的意義,尤其是在中長跑、跳高等培養學生意志品質的項目中要重點使用。采用“狼”教育的方式,利用這些項目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迫使學生主動參與,尤其是那些意志薄弱、性格內向、有自卑感的學生,讓他們不再做看客,必須參與,不能逃避,從而獲得鍛煉自己的機會,達到克服自身心理障礙的目的。
改革課程評價方式,必須改革單純的以最終的體育成績來評價學生的方式,注重學生從已有基礎上提高的幅度以及過程評價。體育考核既要考評體育知識技能的學習效果,又要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和體育能力的形成,既要考核體能鍛煉的結果,又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心理、價值觀、學習態度、創新能力,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使學生的各種素質在體育教學中有所發展,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在考核評價時應適當加入對平時表現的考核,以及自我提高程度等來彌補評價的片面性。
體育課是培養學生意志的最佳場所,體育教師利用體育課培養學生具備堅韌、勇于拼搏的品質,并使這些品質和精神在體育課中得到進一步升華。如跳山羊,做這個練習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勇氣,決不能縮手縮腳,更不能優柔寡斷,既培養學生勇敢的精神品質,又培養果斷的品質。再如中長跑,教師應用積極的語言,激發學生練習的積極性,提高練習的質量,達到培養學生堅韌品質的目的,讓學生在進行身體練習的同時,意志品質也得到磨練。
學生的個人能力是進入社會后生存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發展個人能力也是相當必要的。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如讓值日體委負責當天體育課借還器材,集合整隊,帶隊進行準備活動等,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鍛煉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還能培養學生在公共場合的表達能力以及不怯場的心理素質。
很多時候學生由于自身原因學習效果較差,無論教師如何講解,學生的錯誤動作依舊,這時教師應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筆者曾在2009級男生俯臥式跳高課上利用數碼相機將學生的動作錄下來,然后給學生播放,現場分析每個人的技術動作,采用正誤對比的方法,及時糾正錯誤動作。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勇于接受新鮮事物的思想。
人的身體先天差別較大,在達標評價時不應完全看最后的考試成績,應關注學習的過程,用“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的視角看待教學過程與結果。關注學生的自我超越,這樣學生才能在努力后有成就感,以積極向上的心態接受社會上更多的挑戰[5]。教師在引導學生互評時,要求學生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別人的長處,并適時、恰當地給予贊揚和鼓勵,達到讓學生學會欣賞自己,欣賞他人,尊重他人的目的。
通過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的改革,使學生為了共同的目標而融合到一個團隊中,相互配合、交流,學會傾聽,做到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筆者曾在我校2007級中藥班男生籃球考核中做了嘗試,考核不再只是個人能力的達標考核,而是進行分組比賽的考核,讓學生按實力分檔,抽簽決定自己的分組,然后進行比賽,根據小組比賽表現給出相應的分數,并且小組里的每位學生得分相同。通過這種隨機而又強迫的方式讓學生無法自主選擇合作伙伴,迫使每個小組成員必須相互配合、交流,通過一定的練習達到相當的默契程度才可能在比賽中取得較好的成績。這種考核方法,就像參加工作一樣,工作不能由你選,同事不能由你選,為了生存,為了取得工作業績必須取長補短,讓自己更快地融入這個團隊,并且要重視團隊每一位成員的價值,因為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成效最大化。
性格內向的學生平時不愛與同學交流,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影響了自身的成長。小組合作學習方法的采用,迫使其必須與隊友交流,與同學搞好關系,而如何搞好與隊友的關系,對這些學生又是一種考驗,在其與同學搞好關系的過程中人際交往能力就會得到充分的鍛煉。這種鍛煉也是社會適應性的鍛煉。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對學生走向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利用體育與健康課程對學生社會適應性培養的優勢,改革教學內容、方法、手段及評價方法,充分挖掘課程中的細節優勢,仔細研究,勇于實踐與創新,必將為提高學生社會適應性打下堅實的基礎,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1]高明書.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3]張傳明.角色扮演教學法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2(2):25-26.
[4]徐肇杰.任務驅動教學法與項目教學法之比較[J].職業與教育,2008(11):36-37.
[5]李韋遴.好心態成就好學生[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