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意德
(湖南科技大學 外語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言語交際是以人際交往為目的的言語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行為之一,“人類幾乎一切活動都寄生在言語活動之上”(錢冠連,2005:107)。
人類是怎樣進行交際的,交際中復雜而紛繁的言語活動有些什么特征和奧秘一直是學者們歷來懷著濃厚興趣研究的問題。
從語言學的角度,言語交際是一種言語行為,它以話語為載體,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是一個連續、連串的言語行為互動互應過程。在言語交際的互動互應過程中,說話人與受話人的互相表達與理解是言語過程得以進行的基礎,而預設是這種表達與理解的粘合劑。
何謂預設,它具有哪些特征,它在言語交際中具有哪些功能,本文擬從語義、語用、認知等角度進行探析。
“預設”(presupposition),也稱前提,本是哲學家研究語言與客觀世界關系的命題。最早把預設引入語用學領域的是德國哲學家和數學家弗雷格(Frege,1892),他試圖用預設來解釋一些語義中的邏輯問題。萊考夫提出預設是關于語境的某種假定。他認為:“自然語言是在一定的語境中來交流思想的,每當一個說話者用一句話來完成一個語言行為——不管是斷定、詢問或是應允——的時候,他總是作出關于語境的某種假定。”(Lakoff,1987:107)萊考夫強調了預設和語境的關系。從語言實踐和研究來看,這種說法是很有見地的。
對于預設這一概念,人們有不同的定義。諸如預設指說話人對言語的語境所作的設想(Lakoff,1987:107);預設是一個言語行為所要滿足的恰當條件(keenan,1998:8);預設是交際雙方所共有的知識或共有的背景(Grundy,2000:51)。最通俗明白的解釋是預設是言語交際雙方已知的共有知識,或至少是聽到話語之后能夠根據語境推動出來的信息(何自然、冉永平,2002,144)。因此,它往往包含在語句的意義之中,一般無需表現在語句的字面上。
例如:
A:昨天你怎么沒有來上課?
B:我的妹妹又病了。
B在向A解釋沒有上課的原因中,可以推導如下預設:“他有一個妹妹”,“妹妹原來病過”,“妹妹經常病”。還有可能有:“沒有別的大人在家”,或”沒有他人能夠照顧妹妹”等。這些包含在B語句的預設信息,B認為A是理解的。所以答案也在其中。
人類的言語交際活動是紛繁復雜多樣的,預設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多姿多彩的,筆者通過學習和多角度的考察,以為下列特征在言語交際中是非常突出的。
2.1.1 客觀性
客觀性指語句的語義預設可以通過句子本身的邏輯含義推導出來,是一種客觀事實。預設決定于人們普遍接受的邏輯語義,是眾所周知的,否則話語就毫無意義。如:
(a)他去了長沙烈士公園。
(b)長沙有個烈士公園。
(c)長沙沒有烈士公園。
句a以句b為前提,語義成立。如果句b改成句c,話語就毫無意義,不合邏輯了。
2.1.2 主觀單向性
主觀單向性是指預設是發話者單方面作出的預設,是發話者對受話者認知狀態的主觀假設,一般總是傾向于發話者本人的經驗和認知背景(陳意德,2005)。因此這種設定并不總是正確的,在言語交際中有時會導致理解的錯位。例如:
A:今天吃了“胖哥”,真解饞。
B:什么?“胖哥”怎么能吃呀?
A心中的預設是“胖哥”是一種品牌檳榔,經常可以在廣告里聽到或看到,應該是人所共知的。但B并沒有這種認知背景,不能與A共享,導致交際阻滯。
2.1.3 共知性
共知性是預設的重要特征,是言語交際成功的基礎。所謂共知性,是發話者和受話者對預設背景知識的共識。如:
A:去了嗎?
B:還沒有,明天去。
例句中,A的預設背景諸如,“某人要去”、“某人應該去”、“某人不得不去”,甚至還有“去何地”、“干何事”、“見何人”等,A認為B應知道這些信息。從B的回答來看,B也確實知道。這就是預設的共識性或共知性。
2.1.4 隱含性
隱含性指預設真意隱含于語句的字里行間,不在語言字面上清晰地顯現出來,它只是交際雙方的一種心理認知狀態,表現為“語言信息的空缺”。如:
Tell Geogy,I’m at lunch.
該句中,至少下列信息在此句中未表現出來:Geogy是誰,Geogy因何事與說話者有關聯,受話者為什么能將信息告訴Geogy等。
這些信息雖隱含和空缺,但雙方交際卻能簡潔地有效進行。
2.1.5 適切性
適切性指發話者實施一個言語行為所需要的恰當條件,即在言語交際中,該語句的語境是合適的、恰當的,“體現的是話語及其語境之間的一種關系”(何自然、冉永平,2002:165)。從語用的角度來看,預設也可稱為“語用語境預設”,是一種言語結構以外的信息。
Mr.Wang,can I get your luggage?
發話者此“建議”這個言語行為是否合適,存在一系列的預設條件。如:聽話人是個成年男子,雙方不很熟悉,說話者應表示禮貌等。如果實際語境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則發話者言語行為就不適切了。
2.1.6 動態性
自然言語交際本身是一個變數很多的動態過程。首先因為交際雙方的心理認知狀態是變化的,其次,隨著交際進展,雙方的認知域也會不斷擴展變化,新的信息和知識不斷地被吸收,某個命題的陳述在下一個命題可能成為預設部分(何兆熊,2000:285)。這樣雙方都不斷地為進一步的話題提供新的預設從而使交談合理地發展。如:
A:Has Lily come back home from Shanghai?
B:Yes.We went shopping together yesterday.
A:What’s her dressing style now?
B:Very fashionable.
A在發話之初有這樣一組預設:“B is a friend of Lily’s or familiar with her.B has got a chance to see Lily.”B knows that A is also a friend of Lily’s.B在回答了A的問題后把話題轉移到went shopping with her yesterday。Lily從上海回來已成已知信息,于是A順應B的話題調整預設,因B和Lily一起逛過商店,因此應了解Lily的穿衣風格,從而引出新的話題。
2.1.7 可取消性
可取消性指的是預設由于上下文和某種語境因素的影響,原話的預設不復存在。換句話說如果把一句帶有預設的話置于一定的話語環境中,或者是該句的預設與交際雙方所共有的知識或設想相矛盾,則話語原來具有的預設便會消失。如:
John didn’t manage to pass the exam.
該句隱含的預設有“John tried to pass the exam”。但如果把該句置于以下這樣的話語中:“John didn’t manage to pass the exam.In fact he didn’t even try to”,此時原話的預設就消失,因為它在下文中被否定了。
2.1.8 多維性
多維性是指預設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一個話語可能有多個預設,或一個預設也可能有多重含義”(陳家旭、魏在江,2004),是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其構成的層次性和認知多維性。如:“孩子,你十八了。”該句就有可能出現兩個不同的預設:“你十八了,卻像個小孩”,和“你十八了,像大人啦”。一個預設也可能有多重含義。如:“十八了還像個小孩”可能包含有“十八歲了個頭還像個小孩”,有可能是“十八歲了,行為舉止還是那么幼稚,像小孩”。該例充分說明了言語交際中說話人和受話人有時要面對預設的多維性特征。
預設由于具有以上特征,因此在言語交際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保證言語交際順利的有效手段。
如前所述共知性是預設最重要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言語交際中,說話者可以把假定對方已知的信息省掉,憑借著共知預設使話語簡單化,既減輕了發話者的表述負擔,也使受話者理解話語時不用那么辛勞。這充分體現了預設的經濟功能。如兩個朋友見面,甲對乙說:“我女兒還不錯。前年參加了高考,考上了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去年參加了湖南省的英語演講比賽,還獲得了二等獎呢。”
如果該段話不依靠預設就會變得煩悶冗長,繁瑣不堪了:“你知道,我有一個女兒。女兒前年讀完高中參加了高考。每年學生考大學都要參加高考。湖南有所著名高校中南大學,中南大學有個外國語學院。我女兒考上了。你知道英語專業有個英語演講比賽,我女兒參加了。比賽分一、二、三等獎,我女兒獲得了二等獎,還不錯呢。”
當然,大家都不會這樣說話,之所以能“長話短說”,這就是借助預設的作用。
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為了正確發出言語行為,并使聽話人正確理解這個言語行為,他必須使他話語的預設與語境相協調,要考慮談話雙方的性別、年齡、身份、地位,相互之間的親密程度,以及交流的時間、地點、場合等。滿足了這些條件,話語才會顯得得體、禮貌。如一個雇員在辦公場所對他的上司說:“Excuse me,sir,would it be all right if I smoke?”
發話人說這句話時,他必須充分考慮當時的語境,選擇合適的預設:(1)聽話人是成年男子;(2)聽話人的地位和權勢高于他本人;(3)他本人與聽話人還未達到十分親密熟悉的程度。發話者充分考慮了這些語境因素,然后根據自己的交際意圖采取相應的言語行為方式傳遞給對方,使得話語禮貌得體,而不會采用“Mind if I smoke?”這樣的句式。
預設是依存于說話人得概念,是說話人自己的主觀認知狀態,“在受話人對發話人的設定沒有認可之前,它只是相對發話人而言的”(陳家旭、魏在江,2004)。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把自己的話語建立在一個自己設想出來并對自己有利的預設基礎上,使談話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以實現自己預期的目的。如:一個公司的白領女士準備開生日Party,邀請了公司里很多同事,但有一個仰慕她的男士沒有收到邀請。生日的前一天,他主動找她,說道:
男:明天你的生日Party,我們幾點到呀?
女:生日 Party——六點吧!
男青年的問話中預設著“你邀請了公司的同事,我屬他們其中一員,我明晚要來參加你的生日晚會”。男青年利用這一預設悄悄地把“我希望能參加你的生日晚會”的個人愿望變成共同的設想,致使女士不得不允諾。如果男青年的話語改為:“明晚我能參加你的生日晚會嗎?”會顯得突兀,無回旋余地。
在言語交際中,發話人所說的語句一般分為預設部分和斷言部分。預設作為交際雙方共同接受的背景知識是已知信息,不是交際的終極目的,一般放在話語的前部;而斷言卻是新信息,是交際的目標,往往放在話語的后部。這樣人們的思想交流總是以已知信息(預設)為起點,以新信息(斷言)為歸宿(潘珣祎,2008)。“預設—斷言”,“已知信息—新信息”就成為人們常見的信息結構模式。信息結構與預設密切相關。在動態的言語交際中,人們往往根據自己設想的預設,改變信息結構,已凸顯強調某一信息。這時預設部分成為信息焦點——新信息。如:
a.It was on Sunday that his brother flew to Beijing.
b.t was to Beijing that his brother flew on Sunday.
c.It was by air that his brother went to Beijing last Sunday.
由于發話人設定的預設分別為:
a.1 His brother flew to Beijing at some time.
a.2 His brother flew to some place last Sunday.
a.3 His brother went by some means to Beijing last Sunday.
他的信息中心也隨著預設的變化分別為:on Sunday、to Beijing、by air。
連貫在自然交際中是不可或缺的,否則會導致交際脫節。朱永生(2000)指出預設具有連貫功能。在言語交際中,發話人如果不能根據語境和當時場景設定恰當的預設,受話人也不能辨識了解其意圖就很難建立起話語的連貫性,交際就難以順暢進行。如下例:
A:If Mrs.Smith continues to be so nagging,she might wake up dead one day.
B:Yeah,he might.
該言語交際中,“he”是何人,無從知曉。但如果我們知道A,B是在談論Smith夫婦二人,那么這個話語的連貫性就可建立起來了。由于妻子天天嘮叨他喝酒的事,Smith先生說如果Mrs.Smith繼續那樣,他就會殺死她(he might kill her)。從該話語中,可見預設對語篇連貫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幽默來源于智慧,是人類語言的精華。在言語交際中人們可以利用預設的手段達到詼諧幽默的效果。正如Dolitsby(1992:35-43)所說“幽默效果來自于聽者意識到自己已被引入一條花園小路并接受這一事實——”。在幽默中,聽者被引導并接受那些預設,然而后來發現這些預設是不成立的。當然導致這些預設的不成立通常是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如兩朋友之間的對話:
A:My uncle has 1000 men under him.
B:He is really somebody.What does he do?
A:A maintenance man in a cemetery.
發話者A的話里包含的預設可能有(1)A有個叔叔;(2)A的叔叔手下管轄著一千人。B作的評價是根據人們的常規社會知識背景中形成的固有的認知知識,認為手下領導著上千人就一定是個頭,是個有本事的人。此時A把話鋒一轉,用“A maintenance man in a cemetery”來修正補充其信息,對先前的預設進行了否定,使受話人突然接受“叔叔只是個守墓人”的信息,與先前的認知框架形成了沖突,從而起到了詼諧幽默。令人失笑的效果。
由于預設有其隱含性和認知的多維性,人們往往可以運用一些諸如設置隱蔽預設、接用對方預設、有意誤置預設或設定虛假預設等手段,達到諷刺、批評或勸誡、啟發教育的作用。如有一次德國著名詩人歌德在公園散步,在一條僅能讓一人通過的小路上遇到一位批評家,兩人迎面越來越近。“我是從來不給傻瓜讓路的!”批評家傲慢地向歌德走過了。“我倒正好相反!”歌德說完笑著退到路邊。歌德巧妙地接用對方的預設,使對方無言以對,苦笑不得。
在言語交際中預設是信息的起點,它既是發話者話語行為的基礎,同時又是受話者理解話語內涵的依據,影響著言語交際的質量和成敗。因此充分認識預設在言語交際中的基本特征,了解其功能有助于言語交際順利進行,人與人之間的言語交際更加和諧和成功。
[1]錢冠連.語言是人類的家園[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 Lakoff.G.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Keenan,E.Two Kinds of Presuppositions in Natural Language[C]//Asa Kasher.Pragmatics:Critical Concepts.Vol.IV.London;Routledge;1998.
[4] Grundy,P.Doing Pragmatics[M].(2nde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5]何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6]陳意德.認知、預設及預設推理[J].中國外語,2005(5).
[7]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8]陳家旭,魏在江.從心理空間理論看語用預設理據性[J].外語教學,2004(5).
[9]朱永生,苗興偉.語用預設的語篇功能[J].外國語,2000(3).
[10]潘珣祎.預設與言語交際推進[J].山東大學學報,2008(4).
[11]Dolitsky,M.Aspects of the Unsaid in Hum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aearch,19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