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華
(集美大學 學報編輯部,福建 廈門 361021)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期刊的數字化、集約化程度越來越高[1]。期刊的數字化使電子期刊逐步取代傳統的紙質期刊,它改變了讀者的閱讀習慣,使他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變得更為快捷、方便。對于期刊自身而言,期刊的數字化改變了其傳統的出版模式[1],從組稿、審稿、編稿、校對直至出版印刷都可以說是“數字化一條龍”。期刊的數字化出版,既提高了編輯的工作效率,又縮短了作者學術信息的“面世”時間。可以說,期刊的數字化為作者和讀者搭建了一座穿越時空的橋,使他們的交流變得方便而快捷。然而,期刊的數字化也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為作者、讀者、編輯等提供方便的同時,也常常被一些“壞人”所利用,學術不端便是其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在期刊數字化的今天,學術不端也隨著數字化的產生而蘊育出新的特點。為此,筆者總結分析了學術不端的新特點,并根據這些特點提出了幾條相應的應對措施,以期為期刊學術不端的防范提供一定的參考。
目前,國際上公認的傳統意義上的學術不端形式主要是指作者的偽造、剽竊及篡改行為[2]。然而在期刊數字化的今天,學術不端的形式卻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首先,從涉及的群體來看,當今的學術不端不僅僅指作者的行為,還應包括編輯、專家、主編甚至編委會等的學術不端行為[3];其次,從其表現形式而言,學術不端不僅指作者的偽造、剽竊及篡改行為,他們的不當引用、一稿多投、相互掛名甚至成果的拆分發表等都應該列入其中。此外,編輯人員的人情審稿、專家的不客觀審稿及主編的主觀定稿等都是當前學術不端的表現形式。而且,隨著網絡技術和數字化手段的進一步發展,學術不端也會衍生出新的形式,如有些期刊編輯部為了提高自己刊物的影響因子而與其他期刊編輯部協商的主觀相互引用行為等。
當前,學術不端已不僅僅是傳統的“抄一抄”、“改一改”了,它的手段也隨著數字化技術的發展而呈現出較隱蔽化的特點,可以說,數字化技術的運用可以為學術不端披上一層“合法的外衣”。表現在作者方面,主要有:利用數字化技術可以輕而易舉地對原始文獻進行修改、潤色和提高而不易被發現;利用書、外文文獻等未入“學術不端檢測系統”數據的漏洞,而抄襲這類出版物的數據;只抄襲文獻的思想和觀點,而不抄襲文獻的形式;在引用參考文獻時,為了符合期刊的引用格式,就從網絡數據庫中隨便引用一篇文獻,從而造成無效引用、過度引用甚至是錯誤引用;利用網絡的方便,將同一篇稿件投給多家刊物,從而造成一稿多投甚至是一稿多發。表現在期刊自身方面,主要有:編輯利用網絡技術在初審、專家的選擇等方面為自己的人情稿提供方便;編輯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對作者的查重結果進行修改甚至隱瞞;副主編或者主編利用職務之便進行不客觀定稿;專家利用自己的權力進行不客觀審稿,甚至竊取作者的勞動成果而據為己有。
如前所述,當前的學術不端行為已不僅僅是某個人、某個單位的事情,它涉及的群體包括作者、編輯、專家甚至是主編,用人員龐大、形勢嚴峻來形容當今的學術不端現象一點都不過分。更有甚者,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竟產生了一些所謂的“代寫論文”和“代發論文”的網站或公司,為作者提供“寫”、“發”的全面服務[4],而且還利用各種網絡手段保證不會被查到抄襲。這些網站或公司之所以能夠在社會上存在和生存,與作者的學術不端密不可分,期刊自身也難脫干系。可以說,數字化條件下的今天,學術不端的人員復雜化特性顯得更加突出,作者、編輯、專家、主編、公司等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群體,利益相互牽制,蛋糕相互瓜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當前的學術不端的防范和治理對象已不僅僅是作者,也包括期刊自身和一些所謂的公司,必須站在綜合性的高度來系統地看待這個問題。
數字化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學術不端的形式多樣化、手段隱蔽化以及人員復雜化必將造成其另外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甄別艱難化。具體表現在:1)對作者學術不端的初審方面,編輯會在作者多種多樣的學術不端行為中變得迷茫,會被其隱蔽化的學術不端手段所欺騙,進而造成編輯對作者學術不端的真假難以判斷,從而造成編輯初審的非主觀失誤甚至是錯誤;2)對期刊自身學術不端的監管方面,目前條件下,很難對編輯、主編、專家等的學術不端進行甄別,試想,如果一個編輯主觀上要進行學術不端行為,他完全可以為自己的學術不端行為披上一層“合法的外衣”而不易被發現和察覺;3)對代寫公司的學術不端識別方面,在通信手段和網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作者與這些公司的交流和溝通變得異常通暢,一封電子郵件就可以在幾秒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將公司的“產品”傳給作者,這也使得對作者論文著作權的真正歸屬難以判斷,對作者此類學術不端的甄別也變得異常艱難。
在防范作者學術不端的過程中,期刊編輯的作用毋庸置疑,他們可以說是作者學術不端的“守門員”或“門衛”,他們的這種無可替代的作用就要求編輯必須具有較強的職業素質[5]。在數字化技術高度發達和學術不端手段日新月異的今天,編輯必須時刻保持“提高素質”這根弦,才能跟上期刊數字化發展的步伐,才能適應期刊的數字化發展。這就要求期刊編輯部必須定期或不定期地采取各種形式對編輯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職業素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職業道德修養
編輯人員的政治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修養是防范作者學術不端的重中之重,在這方面,期刊編輯部要花大力氣、下大功夫,讓他們主觀上認識到當前防范學術不端的嚴峻性、艱巨性,讓他們從思想上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重大。同時,還要加強編輯人員的職業道德教育,依據法律和規章制度公平公正地處理每一篇稿件,不因人審稿,不因權審稿,不以稿謀私,不發關系稿、人情稿。對于稿件學術不端的初審結果,編輯人員要保證其客觀性和公正性,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和社會的監督。
2. 提高編輯人員的專業素質
當今的編輯對于作者稿件學術不端的判斷不能僅僅依靠“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就能了事,還必須對查重結果有一個科學的、客觀的分析,必須對稿件內容內在的聯系、結果和結論的實驗支持等有一個真實的把握。因此,兼具編輯學專業和學科專業知識的編輯才能在防范作者學術不端過程中立于不敗之地。這就要求編輯在工作中,除了要不斷學習自己的編輯學專業知識之外,還要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自己的學科專業知識,如:積極參加各種學術研討活動;主動與專家學者多聯系,了解當今學術發展動態;積極參加專業知識培訓等。只有具備較強的專業素質,編輯才能對作者的學術不端行為作出準確的判斷,對作者的學術不端行為說“不”才更有底氣。
3. 提高編輯人員的數字化水平
目前,編輯人員單憑肉眼觀察,很難對作者的學術不端行為作出準確的判斷,必須借助當今的網絡化技術和數字化手段,這也要求當今的編輯必須具有一定的數字化水平,能夠運用“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并了解其工作原理,能夠利用網絡數據庫查找并比對文獻,能夠通過QQ、MSN等與作者、專家等進行實時的溝通與交流,等等。因此,數字化水平也應該是當今期刊編輯所必備的素質之一,應當加強,尤其是對于年紀大的老編輯。
期刊編委會的一般職責主要是審定期刊的辦刊宗旨、監督期刊的出版計劃、研究并解決期刊辦刊中的問題[6]。作為作者,他們可以為期刊投稿或推薦優秀的稿件;作為專家,他們可以為期刊審稿。在數字化條件下的今天,筆者認為,編委會可以在防范期刊學術不端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即可以監督期刊的學術不端行為。期刊編委會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對編輯的初審、副主編或主編的審定等工作進行審查,發現問題立即指出,并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這樣,期刊編委會可以為期刊學術不端行為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對編輯、副主編或主編的學術不端行為也是一種威懾。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防范學術不端必須制定嚴厲的懲罰制度,光靠“文責自負”、“通報批評”是行不通的。
對于作者的學術不端行為,首先,作者單位應該制定一定的懲罰制度,如實行“一票否決制”,嚴重影響其職稱的評定、崗位的聘任、工作量的考核、津貼的分配等等方面。此外,還應該實行一定的經濟處罰措施,讓其得不償失;其次,期刊編輯部也應該對學術不端的作者采取嚴厲的懲罰措施,包括經濟賠償、書面道歉、通報批評等,并將其列入“黑名單”,終止其作者身份。
對于期刊自身的學術不端行為,一經發現,絕不姑息。期刊編輯部應制定相應的懲罰制度,對編輯人員的學術不端行為可以像懲罰作者一樣影響其職稱的評定、崗位的聘任、工作量的考核、津貼的分配等,并給予一定的經濟處罰;對于副主編或主編的學術不端行為,應該毫不猶豫地給予批評,編委會甚至可以討論終止其副主編或主編資格。
對于專家的學術不端,一旦發現,期刊編輯部應該馬上終止其專家資格和作者身份,并通報給他的單位,讓其單位采取一定的處罰措施。
制定嚴厲的懲罰制度的目的不是制度本身,不是懲罰,而是防范學術不端行為。有了這些嚴厲的規章制度,作者、編輯人員、主編、專家等在進行學術不端行為時,就會考量其得失,對他們的學術不端行為可以起到一種威懾的作用。
學術不端的多樣化、系統化、復雜化,使得當前的學術不端防范不能依靠“單兵種”作戰,各個期刊編輯部包括高校都應該參與其中,這樣效率才能更高、效果才能更好。當前條件下,筆者認為,信息共享的平臺建設對于期刊的聯合作戰不失為一條好的方法。有了信息共享的平臺,各個期刊編輯部可以實時地將自己的稿件信息、被列入“黑名單”的作者和專家信息等及時傳到這個平臺上。通過這個信息共享的平臺,基本可以杜絕作者的“一稿多投”和“一稿多發”,公開被列入“黑名單”的作者、專家,讓他們成為“過街老鼠”而被人人喊打。這樣,期刊編輯部之間就建立了一套聯防機制,聯手遏制學術不端行為,共同凈化學術氛圍,提高學術的權威性。
目前,高校教師的工作量考核主要包括教學、科研和社會三大板塊[7]。其中,科研工作量的考核是高校教師工作量考核的重要方面,而論文的數量和質量又決定了他們的科研工作量。但是,如今的高校教師科研考核過于量化[4],發的論文越多,其科研工作量也就越多,他們在職稱評定、津貼發放、職務聘任等方面也越占優勢,這種貌似公平的過于量化的考核機制實際上就是鼓勵他們少出精品,多出庸品。這種扭曲的科研考核機制已經給高校教師增加了科研考核的壓力,而這種壓力又是學術不端行為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8]。筆者認為,這種靠量取勝的科研考核機制的確可以為提高高校的學術影響力增加砝碼,但執行起來是否可以靈活一些,不能僅靠人事部門的一份文件而一刀切,要因人、因事制定不同的量。試想,一年之內同樣發3篇論文對教授和講師的學術壓力肯定是不一樣的,壓力大的其學術不端產生的風險也就越高。
對于期刊的評價,目前大多數機構還是依靠期刊的影響因子[9],影響因子高的,勢必在核心期刊的遴選、權威刊物的評定等方面占有絕對的優勢。因此,各個期刊為了提高自身的影響因子,就采取一些看似合法其實非法的一些方法,如期刊編輯部相互協商的主觀相互引用,即所謂的期刊學術不端行為。這種學術不端產生的溫床其實就是期刊評價的過于單一。對于期刊的評價,應該看重影響因子,但不能過于依賴影響因子,應該與其它相關指標相結合,如社會效益(如轉載率)、經濟效益等,還要結合期刊刊載論文的職稱結構、基金論文比、特色學科的影響力等具體指標。期刊的評價應該是一個系統的、綜合性的指標[10],而不單單是某一個指標,系統化的評價指標也會使期刊產生學術不端的可能性大大減小。
[1]唐曙南.科技期刊數字化對期刊出版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3(4):408-409.
[2]徐晴.學術期刊防范學術不端的制度探究[J].出版科學,2011(3):44-48.
[3]潘淑君,李無雙,葉飛.學術期刊應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策略:以《農業環境科學學報》期刊為例[J].天津科技,2007(6):68-71.
[4]劉豐.透過學術不端行為反思高校的科研考核評價體系[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3):27-29.
[5]李曉清,向晉濤,葉麗娟,等.科技期刊中的學術不端及其遏制對策[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16-18.
[6]陳朝暉,謝明子.如何正確發揮科技期刊編委會的作用[J].編輯學報,2007(3):205-206.
[7]何曉聰.高校學術不端成因及其治理研究[J].高教論壇,2007(1):137-139.
[8]常亞平,蔣音播.高校學者學術不端行為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個人因素的數據分析[J].科學學研究,2008(6):1238-1242.
[9]馬建華,陳敏,朱雪蓮.高校學報影響因子的制約因素及其提高途徑[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93-96.
[10]葉繼元,朱強.論文評價與期刊評價:兼及核心期刊的概念[J].學術界,2001(3):6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