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晴,吳 矜
(1.肇慶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肇慶 543000;
2.香港理工大學 建筑與環境學院,香港)
基于游客知覺特點的旅游景區交通樞紐設計
——以深圳世界之窗地鐵站為例
周雪晴1,吳 矜2
(1.肇慶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廣東 肇慶 543000;
2.香港理工大學 建筑與環境學院,香港)
旅游景區入口處的游客交通樞紐的主要職能是給游客提供一個舒適、便利又有特色的交通樞紐空間。該文通過實地考察深圳世界之窗風景區入口廣場地鐵站的環境設計,研究如何運用環境心理學來改善旅游景區交通樞紐空間設計,以期實現高效、流暢、便捷的游客集散,同時使交通樞紐空間與旅游景區特色有機結合起來,使之兼顧實用價值和美學要求,讓旅游景區的外延與城市交通脈絡結合,提升旅游景區的吸引力。
旅游景區;交通樞紐空間;游客;知覺恒常性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發展,許多地方的旅游景區已經建設了大量的交通樞紐空間,但是這方面的設計大多是從景區規劃、生態環境或者建筑美學等角度切入,欠缺對游客行為及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有些游客交通站客流線路混亂無序,建筑內部空間利用效率不高等,導致游客無效等待時間累積,降低了整個旅游景區的吸引力。所以,在景區交通樞紐的設計上,要考慮滿足游客乘車的需求以及是否起到緩解游客心理壓力的作用,營造一種舒適、輕松的交通環境。
本文從游客知覺特點的視角來分析旅游交通樞紐空間設計,深入分析景點交通樞紐空間各個組成要素的空間實體、游客知覺特點因素及二者之間的相互關聯,以實地調研與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滿足游客的使用功能和心理需求的旅游景區交通空間設計策略。
“交通樞紐空間是提供給出行者轉換交通方式使用的這部分空間形態。事實上,交通方式轉換使用的這部分空間形態,是指運輸對象使用某種交通方式或運輸工具沿某線路到達交通樞紐站,滿足其改用其他交通方式、工具或其他線路需求的轉換集散空間。”[1]
位于旅游區的入口處或重要節點部位的風景區交通樞紐空間,應該滿足游客到達、離去時的集散換乘需求,例如,世界之窗地鐵站,處于世界之窗景區入口廣場的中心,將游客流動轉換的范圍從風景區周邊延伸到更加廣泛的城市公共空間之中去。
環境知覺是從對環境中個別刺激的加工開始,通常經過刺激的覺察、刺激的辨別、辨認和刺激的評定等過程[2]。在旅游景區中,運用環境知覺規律作交通樞紐空間的設計,應遵循以下設計原則。
1.環境的易識別性原則
標識是一個影響導向非常重要的視覺線索。判斷自身在環境中的位置是人最基本的生物性需要之一。如果環境不具有識別性,就會造成無目的的人流交叉,產生游客心理上的焦躁情緒。但是如果為使用者提供過多的標識往往會適得其反,過度的信息記憶復合反而會降低效率。空間環境越易識別,意象越清晰,人群的行為就越有目的,空間運營效率就越高。
所以標識設計應從人對環境的知覺和認知規律上找依據。格式塔心理學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例如:圖底規律、簡化原則、連續閉合原則。因此,可以從知覺規律來研究游客服務中心交通樞紐空間的易識別性問題。
2.環境的導向性原則
第一,能夠讓游客輕松地知道他在空間中所處的位置。這并不局限于知道游客自己的位置,還應知道他從哪里來 (起點位置)及要到哪里去 (目標點的大致方向)。第二,能讓游客輕松地找到通向目標點的路徑。即指一個導向行為的過程不僅要讓導向者在心理上保持輕松,而且要讓他能夠在較短的導向時間內以盡量少的路線迂回、折返、順利地找到目標點。第三,游客通過在空間中尋找路線所積累的經驗,可以幫助其將來的導向行為。當游客在空間中尋找線路時,信息的固有結構和外加結構聯系越緊密,其產生的認知圖就越容易接近現實的情況,而下一次導向行為中,游客對環境的反饋就越有助于其順利地找到目標。
3.共性元素設計的統一原則
“游客中心內的共性元素一般是指運用于換乘、展示及服務空間等的物品、構件及技術配套設施的總稱。包括:公共電話、電子觸摸屏、售檢票設施、公告牌、樓電梯、無障礙與盲人導向設施、水電消防、通風空調、信號等技術設施所組成的接口要素等。”[3]
這些共性元素除了設計上的美觀外,還要求其統一、易于識別,符合人們的心理需要,組織好各種知覺要素,給人群提供舒適愉悅、便利快捷的環境知覺,就可以達到在最短時間內順利流暢地實現交通導向等服務功能的目的。
世界之窗地鐵站是深圳地鐵線路上一個重要站點。其基于游客知覺特點的設計方案既有地鐵站的許多共性,又因為其地理位置而具有自身特性。
世界之窗地鐵站J出入口,即世界之窗門前廣場上的金字塔站口,設計獨特,是盧浮宮金字塔的縮小版復制品。
世界之窗前廣場是來往游人駐足之地,在這樣一個地方設置地鐵的出入口,方便了游人,對廣場上的人流疏散與引導有極大意義;而金字塔的外形出現在廣場中心而絲毫不顯突兀,視覺上是非常具有沖擊力的,很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人對環境的知覺具有恒常性特點。世界之窗以世界各地名勝的微縮景觀而聞名,而盧浮宮金字塔是盧浮宮地下入口的標志,所以它的微縮形態出現在世界之窗前廣場的中心,自然和諧地成為世界之窗廣場景觀的構成中心,游客依據恒常性特點很容易就知覺到它是一個地下空間的入口。
在中國公共空間中,地下過街隧道一般只有樓梯,兼具樓梯與扶手電梯的絕大部分是通向地鐵的,所以,即便沒有明確的地鐵標志,人們大多能判斷出這是一個地鐵的入口。這些都是設計師對人們的知覺恒常性的利用。
為了能夠吸引人們使用地鐵,設計師必須使其內部空間讓人們產生愉快舒適的環境知覺。
首先,營造寬敞明亮的空間,通過燈光與色彩以及裝修材質,使游客首先對地鐵產生大體的環境知覺。同時注意運用人們向光的本能,重視燈光層次對人流的引導,利用交通空間的光環境來增強空間導向性;
其次,為了提升內部空間的活力和吸引力而設計商鋪,創造一個與商業、服務性空間復合,塑造親切與方便的商業氛圍。
其三,其公共交通空間的流線簡單明了,讓第一次使用的人群也一目了然的。在地鐵在負一層的售票與入閘空間,是一個只有柱體而無隔斷墻體的整塊的大空間,自助售票機、人工服務臺、出入閘口位置等等一目了然,整個空間內使用面積與靈活性大大增加,空間內的視線穿透性使游客進入候車廳后能夠自主地選擇最合適的步行流線,盡可能避免 “找路現象”的發生。
檢票口分段多口布置,與外圍通廊或換乘站臺通過低矮的隔斷分隔,從環境心理學角度而言,不阻隔視線的隔斷既能劃分空間又能使游客對兩側空間形成連續印象,加強游客對空間的識別能力,明確其行動方向;人們對環境里的各項活動能馬上通過視覺感知,并迅速完成活動,達到乘坐地鐵的目的。
入閘以后的交通流線也是明確的,人們在這里做出的選擇限于合理的數字以內,只有兩個方向,這是符合人的認知容量而設計的,而且有明確的指示牌指明這兩個方向通向一樣的目的地,即往負二層的地鐵搭乘廳。為殘疾人士設計的垂直電梯也同樣醒目,不需要特意找尋就能看到。
地鐵搭乘廳的空間就更簡單了。通過標示指明兩面各自通往的方向與下一個站點,人們只要根據自己的目的地,走到相應的屏蔽門前等候即可。
實際上,這環境里的各項設施都是標簽化的,與大多數地鐵里使用的設施一樣,所以對地鐵的使用操作熟悉的人群,甚至不必看文字標語,只要根據自己的知覺恒常性,就能直接找到自動售票機買票,而離自動售票機最近的閘口一定是入口,進去后任選一個方向都能到達地鐵搭乘區,搭乘上正確方向的地鐵。
信號標識系統,即在指示牌、標識符號、提醒語等方面細節的設置,對引導疏散人群有重要意義。這些細節設置,必須尤其注意人的認知容量與信息負荷。
在游客交通樞紐空間這類多功能復合性的交通集散中心,應該降低在同一時間傳輸給人們的信息量,讓人們獲得簡潔高效的信息。如果空間序列過于雜亂,顏色裝飾過于復雜,再加上各種標識設計不合理,就會造成人們的信息超載。如果信息量超出個體所能接受的范圍時,會造成游客的一片茫然和心理的疲勞。所以,交通方式轉換空間中關于導向信息的處理應做到:層次分明、顏色區分合理、標識設置得當等。
在世界之窗地鐵站中,根據人的認知容量與信息負荷能力,在這個視線開闊、有通道通往不同方向的大廳里,主要的地點都設置了醒目的方向導引牌。同時,通往地鐵搭乘區的流線與通往地表、公交車接駁站的通道形態形式上也是不同的,人們可以很快將之分組辨別。認知容量的限制讓人無法快速辨別出每一條流線的走向,太多的指引又會造成視覺噪聲,因此,對目的不同的流線,設計師從形態形式這些方面入手,根據格式塔心理學的接近律與相同律,做了具有不同特征的分組,從而使人們能夠快速產生明確的環境知覺。
通往地鐵搭乘區的流線一定是要通過電子閘口與扶手電梯的,其流線不用墻體隔斷,而是通過閘口、電梯這些要素來引導的。這也利用了是人們對中國大多數地鐵站的知覺恒常性。
通往地表的通道是通過墻體來限定的,而且有A、B、C、D等編號。要離開地鐵站的旅客可以輕易判別出出口位置。
公交車接駁站不是所有地鐵站都有的,而是世界之窗地鐵站特有的一個交通組成部分,對人流的疏散引導有重要作用,能使人們更順利地完成換乘公共交通工具的整個過程,更快捷便利地到達目的地。通往公交車接駁站的通道與通往地表的通道一樣都是通過墻體來限定的,但是,除了指示牌的明確導引以外,這兩條通道的明確特征是邊上有一路的商鋪。
同樣是考慮到人的認知容量,設計師對環境里的許多視覺要素,都根據格式塔心理學的接近律與相同律的原則進行了分組設計,目的是在視覺上使布置簡化,讓使用者更加快捷便利地達到目的,產生愉悅舒適的環境認知。
人工柜臺、自助機器、出入閘口的外形是分組統一的,各組間又是不同的,人們可以通過組別辨認其不同的功能。
出閘口與入閘口的上方標示各自統一,有組間區別,人們可以輕易分辨出哪里出哪里入。其區別是通過符號形態與燈光顏色——箭頭是可通行,交叉或者圓圈加橫杠是不可通行;綠燈是可行,紅燈是止步。這些符號與顏色的運用也是考慮到了人們的知覺常性。
指引地鐵內部各部分流線的指示牌也是統一的。通往地表的通道有多條,指引人們更快到達目的地的路牌設計則是另一種統一的風格。
為了達到讓人更快速識別的目的,這些細節的視覺要素的處理是根據圖形背景理論,遵循言簡意賅原則設計的。人感知客觀對象時,并不能全部接受,而是有選擇地接受其中一部分。于是感知對象必然區分為圖形與背景,圖形是焦點,背景只是襯托。所以,所有指示牌與標識語都是圖形文字簡潔明了與背景對比強烈,而背景則是單純、不搶眼的色塊。
地鐵站里還有許多注意事項的提示牌與廣告,如安檢、乘車注意事項等信息,大多通過滾動式電子屏幕顯示。根據調查,最能引起人們關注的事物,40%是在移動中的,所以會閃爍與變動的電子屏幕能較好地引起人們的注意。
快速、流暢、便捷地疏導人群是地鐵設計的最終目的,因此,設計必須針對人群的心理特征、利用人的環境知覺特點,合理安排各種視覺要素創造明確順暢的交通流線,引導人群順利使用公共交通設施,這也決定了它必須是大眾化、標簽化、樣式化、最大限度簡單化的,更是符合人群的知覺常性與認知容量的,這樣才能在最短時間內讓人辨別出各種視覺要素的含義并順利完成各種活動。從這個方面而言,世界之窗地鐵站的設計與大多數地鐵站的空間流線都是一致的、內部給人的環境知覺也是雷同的,它是成功的。
另一方面,世界之窗地鐵站所身處的環境,也要求它具有自身獨特的美學價值與負擔風景區游客集散換乘中心的功能。在這方面,其設計可謂非常成功。
[1]沈華晨.旅游區游客中心規劃設計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8):9-5.
[2]張詠.游人中心的規劃研究:[J].中南林院,2003(1)8-2.
[3]張華賓.風景旅游區游人中心建筑設計[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04(2):22-23.
Design of Transportation Junction in Tourist Attractions Based on Tourists’Consciousness——Illustrated with the case of the subway station in Shenzhen Window of the World
Zhou Xueqing1,Wu Jin2
(1.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of 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 543000,China;
2.Faculty of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 of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Hong Kong,China)
The main function of transportation junction in the entrance of tourist attractions is to provide tourists with transportation hub space with comfort,convenience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Throug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the metro station in the entrance square of Shenzhen Window of the World,the paper studies how to improve the space design of transportation junction in tourist attraction so as to collect and send tourists in a effective,fluent and convenient way.Meanwhile,transportation junction space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ourist attraction are organically combined together to realize practical functions and reach aesthetic standards.Besides,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tourist attractions can be improv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xtension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city traffic network.
Tourist attraction;transportation junction space;tourists;perceptual constancy
TU201
A
1673-8535(2012)03-0089-05
2012-03-18
[作者介紹]周雪晴(1962-),湖南人,肇慶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營銷。
吳矜(1987-),廣西人,香港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環境設計。
高 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