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利
(安徽建筑工業學院 建筑與規劃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2)
“淘汰制度”是在學籍管理中,運用留(降)級、跟班試讀、退學、結業等形式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進行處理的一種制度。高校學籍管理中歷來都有關于學生退學的規定,只是執行力度不強,退學比例較小,但退學條款并不是“淘汰制”的全部內容,完整的淘汰制應該既有對淘汰標準的規定,也有對學生學習的監控、規范的考核和成績的審定等一系列制度設計。[1]近年來,一些高校為提高教育質量,強化學籍管理,再次實施了學生淘汰制度,在本專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層面均有所體現,關于高校學生淘汰制度的爭議已引起社會相關各方的廣泛關注。因此,正確認識高校學生淘汰制度,并進一步完善這項制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于我國高校學生淘汰制度的政策依據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原教育部在1983年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學生學籍管理辦法》中第十六條規定,經過補考,學期或學年累計有三門課程或兩門主要課程不及格者,應予留級、降級;第十七條指出,實行學分制的學校,學生在一學年不及格課程學分總數達到學年所選學分總數的三分之一者,經學校批準,可編入下一年級(相當于留級)。2005年教育部發布的《高等學校學生學籍管理暫行規定》第二十七條規定,學生有下列情形之一,應予退學。其中第一條明確規定,學業成績未達到學校要求或者在學校規定年限內(含休學)未完成學業的,可予以退學。這些規定為高校制定學生淘汰制度奠定了合法性基礎。
具體到學校層面,無論是國內一流大學,還是地方本專科院校都可以找到關于學生淘汰制度的相關規定。比如,針對本科生,北京大學規定,連續兩個學期所修課程平均學分績點(GPA)低于2.0,并且這兩個學期不及格課程超過10學分的;在校期間,考試不及格的課程無論重新學習與否累計達到或超過20學分的,將由學校相關部門與該同學商量退學事宜。南開大學規定,學生一學期三門以上公共課不及格,或四年累計20學分的課程不及格,且補考也未及格的學生,將會被勸退;考試作弊、替考等品德不端的學生,一旦發現也將被勒令退學。安徽建筑工業學院的學生手冊中也明文規定:“當學期首次考核不及格課程達到8學分以上的,給予書面警告;當學年不及格課程達到18學分或三門主要課程不及格的,給予留級處理;累積不及格課程達22學分或主要課程不及格達四門的,給予退學處理。”
盡管各高校采取的學分制下學生淘汰制度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其對加強學風、教風、考風建設,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無疑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它還是一項成本較低、收效較快、難度較小的提高畢業生質量的有效措施。
目前,盡管我國一些高校已在嘗試各種各樣的淘汰制度,但是,依然改變不了我國高等教育“寬出”的現狀,即使是我國最好的兩所大學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本科生淘汰率也僅為5%和10%。[2]我國這種“低淘汰率”的“寬出”有著現實的背景因素。在社會公眾層面,他們會認為,在高考時已經淘汰了大批不合格的學生,這個考核非常嚴格,而且是相對公平、公正、公開的,通過高考而進入大學的多數都是好學生,在之前的中小學教育中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智商也較高,因此,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應該是適應大學學習生活的,應該實行“寬出”。在高校層面,有的學校認為學生們都是寒窗苦讀10多年的成績優異者,往往不忍心將其淘汰,而淘汰的大學生流入社會,也將增加社會就業壓力。但實際上,隨著近些年來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入學率不斷攀升,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階段步入大眾化教育階段,越來越多的學生獲得了進入高等學校學習的機會,在入口上已步入“寬進”階段,如果在出口上還一味地采取“寬出”的政策,必然導致高等教育質量的下滑和社會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詬病。可見,究竟對學生的管理是實行“寬出”還是“嚴出”的政策,高校的管理者正陷于兩難境地。
考試制度主要包括考風、試卷的制定與評閱、考試成績的組成等。在考風方面,一些高校仍舊存在考風不嚴的問題,有些學生平時不認真學習,在考場上試圖投機取巧進行作弊,而監考老師往往又心慈手軟,即使發現也不進行嚴肅處理,致使考風不嚴,影響了考試成績的公正性和真實性。在試卷的制定與評閱方面,有些教師擔心試題難度大,學生通過率低,往往會讓學生有針對性地復習,變考試為考學生的復習態度和記憶程度。有些教師在評閱試卷時,隨意性較大,所給分數不夠準確和客觀,特別是對熟悉的學生往往會給較高的分數。在考試成績的組成方面,考試成績一般由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組成,平時成績往往根據學生出勤和回答問題等情況來給分。有些教師在上課期間并沒有對學生出勤提出嚴格要求,致使一些學生找各種理由缺課,教師對這部分學生也沒有嚴格記錄平時成績,使得在計算總評成績時,對平時成績的記錄顯得不夠客觀和真實。
實施淘汰制度的目的不是淘汰學生,而是為了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對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標準的多元化決定了淘汰標準也應具有多樣性。目前,高校在制定評價標準時更多地參考了考試成績因素,即以考分的多少決定學生“通過、補考或重修”的等次。這些考試成績又與學分、累積平均學分績點等相掛鉤,即以智育評價標準為主。仔細分析,不難發現這種評價標準忽視了德育這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使得所制定的淘汰標準顯得不夠合理和客觀。但德育的計量問題是件比較棘手的事情,難以進行比較客觀的量化,往往只能作為參考因素來考慮,這給淘汰標準制定帶來一定的困難。
目前,我國對于學生淘汰后的再次準入制度比較匱乏。根據目前的再準入制度,被淘汰后的學生想再次進入高校的,只有重新返回高中學習,參加新一年度的高考,通過高考錄取才能重新進入高校學習,而且之前在高校所修的學分一律作廢,必須重新修學分。國內高等教育沒有通暢的“退出”機制,如果一名大學生被退學,也不可能轉入其他高校繼續讀書,很有可能就此中斷了學業,這是我國高校與國外高校有很大不同的地方。可見,這種再準入學習制度對于學生而言,其機會成本是比較高的。
淘汰制度的完善不僅是高校的問題,更是體制、法規等方面的問題。完善淘汰制度并不是簡易之事,這需要高校、社會、政府等相關主體的共同努力,社會要加強對淘汰制度的相關人事,高校要進一步完善考試制度和制定合理的淘汰標準,政府要在淘汰后的再準入制度方面加以完善。
當前,社會公眾對高校學生淘汰制度尚不能全面理解,認為被淘汰學生是其人生的失敗。實際上,“淘汰”并不可怕,可被看作是一種自然退出,或者二次選擇的過程。北京大學教務部副部長金頂兵認為:“大學是培養人的機構。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和特點,適應不同的發展路徑。有的人可能不適合通過大學教育這條路徑來發展,但我們要尊重他們的選擇,尊重他們的個性。他們來到大學,也許發現大學不適合自己,有的同學可能有失誤,有的同學會退學,但退學不是被淘汰,而是為了尋找更適合的發展路徑。”[3]對于高校的艱難抉擇問題,理應選擇采取“嚴出”的政策。因為,首先,畢業生是其教育教學質量的體現,不能因對個別學生的心慈手軟,而影響整個學校的社會聲譽;其次,當前高等教育已經從量的擴張在向質的提高方面轉化,高校要辦出特色,辦出成績,必須想方設法提高教育質量,而實行學生淘汰制度無疑是一種見效快、成本低、難度小的有效措施;第三,高校在實行淘汰制度時,應使學生具有事前知情權,在進校時對其進行廣泛宣傳,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淘汰制度的重要性,同時學校也要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使學生消除對淘汰制度的恐懼心理,以形成正確的認識和學習觀。
要使高校學生淘汰制度真正發揮作用,必須進一步完善考試制度,使考試成績具有科學性與公正性。具體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考風建設,規范考風考紀。考試對于學生來說是檢驗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是決定升、留、降級的重要檢驗窗口。因此,考試對于執行淘汰制的高校和學生都十分重要。為給學生創造一個公正、科學、可信的考試環境,高校應加強考風建設,規范考風考紀,嚴厲禁止學生作弊和監考教師玩忽職守,一旦發現學生有違規行為,立即進行嚴厲處理,輕者該門考試作零分處理,重者給予留校察看或開除學籍處理等。嚴肅考風考紀,讓學生清楚自己考試違規的后果和代價,杜絕學生的僥幸心理。
二是實行教考分離制,公布標準答案,試卷評閱采取流水作業。高校應推行規范的教考分離制,對每門課程建立試題庫或試卷庫,出標準試卷,出試題者不僅僅是該門課的某一位任課教師,而應是課題組所有成員,每人都應出具一定量的試題或試卷,考試前隨機抽取試題庫的試題,這樣可以有效避免任課教師在考前泄題或劃范圍給學生,可以真實地測試學生對該門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在考后公布標準答案,讓學生自己對照,每位學生都可以對自己的考分做到心中有數。另外,還要采取流水作業來評閱試卷,組成評閱試卷小組,分工評閱同一份試卷,并派專人復核,這樣可以有效保證試卷評閱成績的客觀性。
三是考試成績組成多樣化,并嚴格規定所占比例。改變一卷定“終生”的狀況,考試成績的組成應具有多樣化,可由課堂表現、平時作業成績、出勤情況、期末考試、日常小測試、社會實踐道德評定、創新成果等多樣成績構成,嚴格規定每一構成要素所占總成績的比例,讓學生擁有知情權,使其了解提高成績的努力方向。考試成績不僅要反映學生的智育情況,還應體現其德育成績,使得出的分數可以真正體現教育質量的內涵,從而成為實施淘汰制的有效依據。
目前,淘汰制最大的缺陷是德育的缺失,沒有將學生的平時思想政治表現列入其中,導致實際上還是以智育為主,不符合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淘汰制必須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德育列入考核范疇。首先應具體規定德育考核的范圍,要把學生的政治思想表現和參加政治活動情況、道德品質情況、社會活動情況、遵守紀律(遵紀守法)情況,甚至包括教室、宿舍衛生情況、勞動情況、行為舉止情況等納入考核體系。其次,將每一項內容賦予一定的分值,具體得分可細化到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當中,可以由宿管中心、學生管理部門、輔導員、任課教師、黨校、班委成員共同負責考核,落實每項考核的責任人,考核工作做在平時,每學期末進行匯總,進行客觀公正的科學規范的考核,給學生綜合打分,從而使淘汰標準更加具備科學性和合理性。
1.學分互認與轉化制度。在美國等發達國家,一般情況下,學生被淘汰后,其在一所獲得認可的大學里獲取的學分能夠為另一所獲得認可的大學所接受。這樣,因各種原因而轉學時,學生在一所大學里積累的學分可以“原封不動”地轉到另一所學校。他們只要順利地修完規定的學分,就可以在另一所學校取得學位。但是,學生從一所一般的學校轉到一所名牌大學去讀書,或者學習成績過于差勁,也有丟失學分的可能。學分制應能保證學生被一所大學淘汰之后可以有無限多的選擇。這一學分互認和轉化制度值得我國高校借鑒。目前,我國一些高校之間已經建立起聯盟,施行學分的互認制度,學生可以跨校選修相應課程的學分,學校之間也相互認可,但這種互認學分的制度只在在校生之間有效,對于學生被淘汰后該學分是否能轉到另一所高校卻沒有明確規定和要求。因此,高校應在這方面做進一步的探索和嘗試,深化學分互認和轉化制度,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降低學業再準入成本。
2.轉校與轉專業制度。一個學生在一所學校被淘汰后,如果能帶著所修的學分到與原就讀學校同等級或低一等級的學校去再次就讀相同或相近專業,那么高校學生的淘汰制度就可以很好地得到貫徹和執行。目前,我國已經對轉專業進行了探索,但仍局限在校內進行,且名額有限。2005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教育部第21號令)中的第二十條規定,學生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得轉學:(一)入學未滿一學期的;(二)由招生時所在地的下一批次錄取學校轉入上一批次學校、由低學歷層次轉為高學歷層次的;(三)招生時確定為定向、委托培養的;(四)應予退學的;(五)其他無正當理由的。第十九條和第二十一條則規定:學生一般應當在被錄取學校完成學業。如患病或者確有特殊困難,無法繼續在本校學習的,可以申請轉學。學生轉學,經兩校同意,由轉出學校報所在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確認轉學理由正當,可以辦理轉學手續;跨省轉學者由轉出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會商轉入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轉學條件確認后辦理轉學手續。須轉戶口的由轉入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將有關文件抄送轉入校所在地公安部門。[4]可見,教育部對被淘汰學生的轉學是有所限制的。如果在當前政策條例沒有更改的情況下,試圖對被淘汰學生的轉校進行突破只有在辦理轉學手續之前,沒有被原學校“退學”處理,并聯系好接受學校,并得到學校雙方和所在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同意,其轉學才具有可行性。
3.社會對肄業生和結業生的接收制度。當前社會公眾對學校教育報以過高的期望,對于中途退學的肄業生和沒有正常畢業的結業生,社會沒有給予充分的關懷和理解,認為被淘汰者就是失敗者,社會缺乏一個良性的接收制度。因此,有必要建立社會對這些被淘汰者的接收制度,如果是被淘汰的本科生,其進入社會后應享受什么樣的待遇應予以明確,特別是在各類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的招考中應給予這些淘汰者應有的待遇和資格,建議對只獲得本科結業證書的學生可享受大專畢業生的待遇,而本科肄業生可參加自學考試,在本科階段所修的相同課程可沖抵自考本科階段相同或相近專業的相同課程的學分,只要修完剩下的學分就可獲得自學考試的本科畢業文憑和學士學位等等。社會應多給予這些被高校淘汰的學生一些人文關懷,而不是一味進行排斥和不理解。
[1] 陳玉祥.高校學生淘汰制度的社會學分析[J] .江蘇高教,2009(2):114-116.
[2]王驥.美國大學的淘汰機制及對我國學習制度的啟示[J] .中國青年研究,2007(11):90.
[3] 趙婀娜.博士遭淘公眾不理解 高等教育如何引入淘汰機制?[N] .人民日報,2009-11-13.
[4]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Z]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21號.200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