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星武
(文山學院 辦公室,云南 文山 663000)
第三屆“村民委員會”和“村黨支部委員會”(以下簡稱村“兩委”)于2010年上半年任期屆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等有關法律法規,云南省從2010年1至6月開展第四屆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文山州第四屆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于2010年5月底全部結束,新一屆村“兩委”干部依法選舉產生,為加強全州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鞏固黨在邊疆地區的執政基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0年5月底,文山州順利完成了102個鄉(鎮)900個村委會15984個村民小組的第四屆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任務,依法選舉產生了新一屆村“兩委”班子成員9931名,其中,村黨委(黨總支)班子成員5004名,村委會班子成員4885名,選配邊境線村委會武裝干事42名。選舉產生村黨支部書記7007名、村民小組長15120名、副組長15349名、村民代表35999名。第四屆村“兩委”換屆后,村“兩委”干部結構呈現出村黨組織書記和村主任“一肩挑”比例高,村“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比例高,黨員比例高,女干部比例高,少數民族比例高和村“兩委”干部結構明顯改善的“五高一改善”的特點。村“兩委”班子成員中,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686名,占村委會總數的76.2%;交叉任職3054名,占村“兩委”干部總數的43.2%;黨員9139名,占村“兩委”干部總數的92.1%;婦女干部1375名,占村“兩委”干部總數的20%;少數民族干部5800名,占村“兩委”干部總數的58.65%。村“兩委”干部中有6753名農村致富能人、565名復退軍人、350名回鄉大中專畢業生、52名大學生“村官”、34名優秀民營企業管理人員、25名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1]
第四屆村“兩委”換屆后,盡管有一批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和致富能人進入村“兩委”班子,村“兩委”干部整體素質得到明顯提高,但村“兩委”干部隊伍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是村“兩委”干部補貼收入太低,報酬與工作任務不成正比;二是村“兩委”干部思想不穩定,工作缺乏活力;三是進入村“兩委”班子的部分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不安于現狀,缺乏長期扎根農村的信心;四是部分村“兩委”干部政策理論水平較低,工作方法簡單,工作效率不高;五是農村青年常年外出務工,家中留守老人和兒童比例高,村“兩委”干部后繼乏人。主要有五個方面原因:
一是村“兩委”干部補貼低,報酬與其承擔的工作任務不成正比,村“兩委”干部工作壓力大,思想包袱重。文山州村“兩委”干部的補貼收入與當前的消費水平差距較大,村“兩委”干部僅靠補貼收入難以維持一家老小的生計,工作、生活壓力較大,思想包袱較重。如2010年麻栗坡縣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社區主任固定月補貼480元,村委會副主任、文書及社區副主任的固定月補貼450元,村委會民兵營長、綜治專干的固定月補貼430元,“兩委”委員的固定年補貼240元[2]。村“兩委”干部的報酬雖然很低,但實際工作量卻很大。村“兩委”只有總支書記、村主任、副主任、文書等崗位人員,有的甚至一崗多責,每天面對千頭萬緒的工作,為老百姓解決這樣那樣的問題,年底還要接受各項檢查驗收。所以,村干部中流行這樣一句話“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層層抓落實,工作天天見”。這正是村“兩委”干部的真實生活寫照。
二是保障機制不夠健全,執行標準不夠統一,政策落實不夠到位,村“兩委”干部工作缺乏內動力。近年來,文山州八縣先后制定出臺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等一系列保障激勵機制,但由于執行標準不同,政策落實難度較大,村“兩委”干部的補貼標準普遍偏低,難以給離任后的村“兩委”干部在生活、醫療、養老等方面得到有效保障,村“兩委”干部得不到實惠、看不到希望,工作缺乏內動力。如文山市制定出臺了村“兩委”干部離任補償辦法,規定村(社區)干部正常離任的,按其任職年限,每年給予其任職2個月基礎補貼的離任補償,最高補償不超過18個月。丘北縣根據任職年限,從第三屆村(社區)“兩委”干部離任開始,按每任職1年補償離任前1個月的補貼標準執行,最長不超過12個月。馬關縣制定出臺了《馬關縣村(社區)干部離任補償實施辦法(暫行)》,對離任的村(社區)黨總支書記、副書記、村(居)委會主任、副主任、文書、邊境一線武裝干事、委員給予一次性補償,補償標準按村(社區)干部任職年限計算,每任滿一年,發給本人原在崗前最后1個月的基本生活補貼[3]。
三是農村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公共設施建設滯后,文化體育活動缺乏,村“兩委”干部工作條件較差。根據有關部門調查統計,到2007年止,文山州8個縣還有2023個村小組未通路,727個村小組24076戶未通電。[4]截至2010年底,硯山縣還有10個鄉鎮31個村民委的65個自然村未通公路。在一些山區,因為地處偏僻、貧窮落后,群眾仍然過著人背馬馱的生活。[5]如富寧縣歸朝鎮舊寨村委會毗鄰廣西那坡縣城廂鎮,距鎮政府所在地30公里,距縣城67 公里,由于建設成本高、群眾家庭困難等原因,坡峨、紅藥兩個村小組至今未通公路。由于有的村寨不通公路、不通電話,村委會干部下村開展工作靠走路,來回要步行幾個小時,有時候甚至早出晚歸。這種艱苦的工作環境對祖祖輩輩生活在那里的群眾來說當然已經習慣了,但對于外來年輕干部,特別是大中專畢業生來說,就是一種政治考驗。經得住艱難困苦考驗的村“兩委”干部,多年仍然堅守工作崗位,經不住考驗的村“兩委”干部就會選擇離職、外出打工或另謀職業。
四是村“兩委”干部思想解放不到位,政治理論學習不深入,解決矛盾問題的能力較弱,政策理論水平與新形勢下的發展要求尚有差距。村“兩委”作為黨和政府最基層的組織,肩負著傳達黨和政府的指示精神,傾聽群眾呼聲,收集群眾意見,為人民群眾辦好事實事的重任。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村“兩委”干部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學習提高、改革創新等方面已經遠遠跟不上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步伐,服務農村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與黨和人民群眾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當前,部分村“兩委”干部在帶領群眾學用科技、發展產業、增收致富,維護群眾利益、構建和諧農村等具體工作中,依然是老觀念、老辦法,憑經驗辦事,對新的惠農政策、法律法規、實用技術學不夠、吃不透,黨中央及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不到位。部分村“兩委”干部小富即安的思想觀念嚴重,滿足于眼前的溫飽生活現狀,缺乏長遠發展、持續發展的戰略眼光,缺乏開拓創新、追求卓越的創業精神,帶領群眾發展經濟的能力較弱。部分村“兩委”干部工作作風漂浮,調查研究不夠深入,對村情、社情、民情了解不全面,對矛盾問題的實質掌握不準確,工作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有的村“兩委”干部甚至誤解《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認為實行村民自治,自己是村民代表選舉產生的,一屆任期三年,雷打不動,工作干好干壞一個樣,存在得過且過、不思進取的消極現象。
五是農村青年熱衷于外出打工,家中留守老人、兒童比例較高,村“兩委”干部后繼乏人。首先,多數大中專畢業生嫌農村工作條件差,報酬低,困難問題多,工作壓力大,所以不愿回到農村工作。其次,由于受到外出打工熱潮的影響,大批農村人口流向城市,有的甚至拖兒帶女進廠做工,特別是中青年勞動力常年到外地打工,農村選拔年輕干部的范圍越來越小,一些地方村“兩委”干部難培養、難選拔,村“兩委”干部隊伍建設后繼乏人的現象突出。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國有4700萬留守婦女、5800萬留守兒童,合計已超過1億人口[6]。文山州每年在外務工人員均在10萬人以上[7]。目前,雖然各地各部門出臺了有關政策和措施,各級黨組織開展的工作也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新形勢下,村“兩委”干部隊伍建設仍面臨后備干部、年輕干部不足等問題。
結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的實施,縣級人民政府牽頭,工會、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民政局、財政局、保險公司等單位具體負責,建立完善村“兩委”干部醫療、養老和工傷保險制度,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經費籌集、繳費標準、管理方式、參保待遇等內容,將村“兩委”干部全部列入參保對象。按照“以個人繳費為主,政府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為輔”的原則,積極為村“兩委”干部辦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服務,努力實現村“兩委”干部醫療、養老、工傷保險全覆蓋。通過落實村“兩委”干部醫療、養老、工傷保險政策,解除村“兩委”干部的后顧之憂,實現待遇留人、政策留人。
一是建立村“兩委”干部工資管理制度。進一步厘清“工資”與“補貼”的關系,明確將村“兩委”干部的報酬由原來的補貼確定為工資,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同時,建立完善村“兩委”干部工資管理制度,結合村“兩委”干部的工作特點,根據不同類別的實際情況,制定出相對公平合理的工資標準,以利于調動村“兩委”干部的工作積極性。二是建立村“兩委”干部工資調整制度。根據《中共云南省委組織部、云南省民政廳、云南省財政廳適當提高村“兩委”干部崗位補貼的通知》(云組通[2009]5號)精神,充分考慮村“兩委”干部在農村工作,條件艱苦、工作量大、待遇低的實際,建立村“兩委”干部工資調整制度,將村“兩委”干部工資與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物價上漲、公務員調資等聯系起來,明確規定調資標準、調資時間、調資條件等要素,定期調整村“兩委”干部的工資標準。三是實行村“兩委”干部“績效工資”制度。參照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改革,建立村“兩委”干部績效工資制度,基礎工資由縣財政按月統一發放,績效工資依據村“兩委”干部《績效考核辦法》,對照“常規工作、重點工作、工作實績和群眾滿意度”等各項指標,每年年底進行考核評定,根據工作完成情況和質量支付。通過對村“兩委”干部實行績效考核,執行績效工資制度,讓村“兩委”干部勞有所值、干有所獲、多勞多得,打破村“兩委”干部干好干壞一個樣的格局。
第一,加強自身學習。建立學習長效機制,制定短期學習計劃,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深刻領會中央和上級黨委政府的重要精神,定期學習與農村工作息息相關的法律法規,不斷掌握黨建新理論、惠農新政策、增收新技術、工作新方法,努力提高做好新形勢下農村工作的本領。第二,建立學習交流平臺。通過創建網頁、設立QQ群、發送短信、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加強與當地待業大中專畢業生和農村致富能人的溝通交流,將大中專畢業生、致富能手和退伍軍人作為后備干部培養,主動邀請他們為村委會工作提意見建議,定期開展座談交流活動,及時通報情況,交換意見,反饋信息,學習政策理論,交流工作經驗。第三,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針對產業發展、增收致富、基礎建設等實際問題,邀請縣、鄉涉農部門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指導,由“進城學習”轉變為“下村培訓”,進一步發揮涉農部門和“三農”專家指導農村工作的作用。定期組織村“兩委”干部外出學習取經,實地考察外地先進管理技術、工作方法以及發展產業、促農增收的成功經驗,不斷開闊村“兩委”干部眼界,拓寬工作思路,激發工作活力。第四,扶持村“兩委”干部發展經濟。鼓勵村“兩委”干部發展產業,扶持村“兩委”干部建立科技示范田(地),發展特色經濟,幫助村“兩委”干部家庭增加收入,率先脫貧致富,提高村“兩委”干部在群眾中的號召力。發揮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引導群眾利用土地、荒山等資源,調整種植結構,大膽引進新品種、新技術,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繼續落實中央和省州關于在創先爭優活動中進一步加強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的通知精神,按照“設施配套標準化、工作制度系統化、監督管理規范化、組織活動經常化”的要求,認真抓好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保證村委會有活動場所,有活動內容,進一步優化村“兩委”干部工作環境,改善辦公條件。定期開展好黨組織和黨員活動,組織村“兩委”干部開展球類比賽、文藝表演等文體活動,經常開展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不斷豐富干部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注重運用活動場所舉辦農民培訓學校、農民技校,組織群眾學習文化知識、法律法規、適用技術,積極培育新型農民,切實把活動場所建設成為集黨員活動、村民議事、便民服務、教育培訓、文化娛樂等多項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陣地,充分發揮活動場所“一室多用”的功能和效益,讓干部群眾有所學、有所樂、有所用。定期開展表彰活動,對在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建設中成績突出的先進村集體和優秀村“兩委”干部進行表彰獎勵,廣泛宣傳報道,樹立先進典型,發揮“領頭羊”作用,堅持用身邊的人和事教育引導群眾,積極營造團結干事的良好氛圍。定期開展慰問活動,在建黨節、春節等節慶日,黨委政府組織看望慰問退職、困難村“兩委”干部,與村“兩委”干部座談交流,了解村“兩委”干部的工作生活情況,傾聽村“兩委”干部的意見建議,幫助村“兩委”干部解決生產生活上的困難問題,給他們送去黨和政府的溫暖。
強化大中專畢業生思想教育工作,深入宣傳國家就業政策,認真做好當前就業形勢分析,讓大中專畢業生充分認識到當前就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就業觀,形成符合實際的就業期望值,積極主動地到農村就業。配合有關部門做好“選調生”、“選聘生”、“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畢業生應征入伍”等基層就業項目的招募工作,鼓勵和引導畢業生到基層、農村就業。同時,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現實條件,結合社會發展需要,確立自己的職業目標,并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職業發展愿望,淡化“精英身份”,樹立“普通勞動者”意識,學會自加壓力,迎接挑戰,始終保持良好的就業心態,積極參與“大學生村官”考試和村“兩委”干部競選,努力開辟就業途徑,拓寬就業渠道。
[1] 高銘 .壯鄉苗嶺新風撲面——文山州第四屆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紀實[J].黨的生活,2010,(7):19-20.
[2] 李開洪. 關于提高村委會(社區)干部待遇的建議(121號)[EB/OL].[2011-03-18]http://www.ynws.gov.cn/Detail.aspx?ID=27086
[3] 云南省民政廳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處. 文山州“三劑良方”讓離任村干部離崗不離心[EB/OL].[2010-07-07] http://www.chinarural.org/newsinfo.asp?newsid=31397
[4] 王榮明,等.關于加大農村公路建設投入,切實解決群眾出行難的建議(29號)[EB/OL].[2010-01-20] http://www.ynws.gov.cn/Detail.aspx?ID=22988
[5] 史廣林. 云南多個自然村未通公路 政協委員吁加大資金投入[EB/OL]. [ 2011-01-21] http://news.163.com/11/0121/14/6QU9RN2A00014JB6.html
[6] 李菲. 截止2010年底全國留守婦女兒童已超過億人[EB/OL]. [ 2011-4-13]http://news.sohu.com/20110413/n305742877.shtml
[7] 文山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云南省文山州部分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EB/OL].[ 2008-9-02]http://www.bjld.gov.cn/xwzx/zxdt/wssdt/201001/t2010012013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