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高 為
仿佛已經遙遠得像上世紀似的,確切些說,是上世紀末的1997年,我正式調入出版社不久,經過朋友介紹,認識了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的楊天石先生。楊先生六十歲左右,身材挺拔,顯露出南方人的精明睿智,依稀可見當年玉樹臨風的英姿。聊天中得知,楊先生在政協辦的《團結報》上有一個“說文談史”專欄,發表的是古今文史的軼聞趣事。我所在的單位以出版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為主,隨筆也在出版范圍之內。我建議楊先生把專欄文章結集出版,搞一個叢書,名字就叫“說文談史”。楊先生非常爽快地答應了。
楊天石先生是位著名學者,多年在海外查閱摘抄復印罕見的中、英、日文檔案,根據第一手資料著有《中華民國史第1編》(合著)、《中華民國史第2編第5卷》(主編、主撰)、《尋求歷史的謎底——近代中國的政治與人物》、《海外訪史錄》,還著有《黃遵憲》《朱熹》等,是著名雜志《百年潮》的主編、《炎黃春秋》的編委。我就同楊先生建立了雜志交換關系。楊先生后來又出版了《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楊天石近代史文存》(五卷)等,名氣越來越大。楊先生不僅幫我組織了“說文談史叢書”,后來又把“錢玄同日記整理校注本”推薦給我社,因東北一家出版社承諾出更高的整理校注費,且勢在必得,打算用那套書獲獎,我們社領導一貫不喜歡與其他社搶稿子,就習慣性地放棄了。在《百年潮》上,我讀到了青石先生的連載文章《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十分喜歡,就問楊先生是否可以聯系作者結集出書。楊先生告訴我,青石就是《百年潮》的編委楊奎松先生,同名的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已經以很高稿酬預定下了,此事又沒成。我請楊先生為“說文談史叢書”推薦幾位學者型作家,他便推薦了王春瑜。
王先生是明史專家,又是雜文家,其《萬歲考》、《株連九族考》等宏文享譽士林,對思想解放、反思“文革”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王先生以金生嘆為筆名,在《文匯讀書周報》上開有專欄,上至院士、下至文壇混混,一律痛扁,毫不留情,出版專著《明清史散論》、《明朝酒文化》、《交誼志》、《古今集》,雜文、隨筆集《“土地廟”隨筆》、《老牛堂札記》、《續封神》、《鐵線草》等二十余種,主編《明史論叢》、《中國反貪史》等叢書二十多種,其中《中國反貪史》獲得了中國圖書獎。王先生熱心提攜后進,我的兩部隨筆集,就是王先生幫助出版的,這是后話。當時我找到了王先生,他不僅馬上就答應了約稿,并很快交來了《漂泊古今天地間》的書稿,而且還推薦了臺灣的史學家蘇同炳(莊練)先生。
我那時還沒有使用電腦,更別提利用網絡了。與諸位先生的聯系主要靠長途電話。蘇先生也很快交來了書稿,這就是文史隨筆集《長河拾貝》。蘇先生是謙謙君子,非常客氣,我們合作之后,每年春節都給我寄明信片,我也會打長途電話給蘇先生拜年。后來,蘇先生還在我們社出版了《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中國古代名女人》、《中國歷史上最具特色的皇帝》等著作。即使國內其他出版社也關注蘇先生,他也是先征求我的意見,如果我社不想出版或續約了,他才把自己的著作交其他社出版,如《古風月談》、《中國歷史上的傳奇性人物》、《人物與掌故叢談》等,這是后來的事情了。
我把約稿情況告訴了楊天石先生,楊先生有些感到意外,說,還能約臺灣作家嗎?楊先生不但編輯了自己的隨筆集《橫生斜長集》(因為楊先生是北大中文系畢業,卻以史學研究為職業,所以取了這樣的書名),而且推薦了由臺灣到美國的史學家汪榮祖先生。汪先生有一部《學林漫步》,也是專欄文章的結集,1983年在臺灣出版,雖是舊書新做,但當時是第一次在祖國大陸出版(1998年)。2005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增訂版,補充了二十七篇文章,可見這部書不過時的價值。我感到高興的是,江蘇教育出版社的增訂版,保留了百花文藝出版社版的序言,體現了汪先生的嚴謹學風和不忘舊事的風格。
隨著《史家陳寅恪傳》、《史傳通說》(錢鐘書作序)、《蔣介石評傳》(與李敖合著)、《追尋失落的圓明園》、《史學九章》等著作在祖國大陸的出版,汪榮祖先生也被越來越多的讀者所認識。汪先生還有一事值得一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內的“三大演講家”之一去美國給留學生做思想工作,汪先生忍不住站起來駁斥所謂的“娘打孩子,孩子不應記恨”的理論,當時轟動一時,也讓人們對作為正直學者的汪先生刮目相看。
雖然我還約請了其他學者,但按時交稿的只有謝泳,而且他還信守自己的承諾:已經收入其他集子的文章,不再收入本書,這就是《教授當年》,謝泳的第三部雜感集。十二年后,2010年,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修訂版,共撤下了十九篇文章,如《毛澤東與北大》,其他十八篇全是“議論篇”中的,如《傳記不如年譜年譜不如日記》;增加了十五篇,其中九篇是“研究篇”中的新作,如《“傳記文學”和“文史資料”》、《讀史札記》等。同樣讓我高興的是,在《再版后記》中,謝泳也提到了百花文藝出版社的老版本,當然,也提到了作為責編的我,說明謝先生是位念舊的人。當我收到簽名編號的毛邊本時,真的是很感動的。我們認為市場飽和、棄之如敝屣的東西,別人卻撿起來當做寶貝。
“說文談史叢書”(第一輯)出版于1998年10月,包括蘇同炳《長河拾貝》、楊天石《橫生斜長集》、王春瑜《漂泊古今天地間》、汪榮祖《學林漫步》、謝泳《教授當年》,共五種。五位學者中,蘇同炳先生出生于1925年,當時已經有二十多部著作問世,其他三位學者都是六十歲左右,著述頗豐,謝泳則是1961年生人,與其他四位不是同時代人。名氣最小,作品最少。其他四位的著作只印了兩次,共六千冊,因我社囿于發行條件,開機基本都是三千冊。即使后來發行了近十萬冊的梁思成《中國建筑史》,第一次印刷也是三千冊!唯獨謝泳的《教授當年》印刷了三次,共一萬冊?,F實就是如此,不講任何道理或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