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杏花,曾興華
(1.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2.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6)
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分配倫理問題研究
覃杏花1,曾興華2
(1.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2.廣西師范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6)
和諧社會是人類的共同理想,也是中國共產黨追求的社會目標。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分配倫理具有緊密的相關性。目前我國分配不公現象普遍,貧富差距大,地區發展不平衡,如何解決我國當前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存在的分配倫理問題已經成了一個重要的命題。
和諧社會;分配;分配倫理
構建和諧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更是中國共產黨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當前,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人民正昂首闊步,奮勇前行,向和諧社會目標穩步推進。在成績面前,我們也應該看到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一些不足,尤其是社會分配問題。日益突出的貧富差距和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性,無疑對和諧社會建設構成強有力的挑戰。要真正和諧社會,就必須關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的分配倫理問題。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分配倫理的目標是一致的
和諧社會概括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六個方面。從價值目標來講,和諧社會所追求的是一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全面和諧的社會;它要求正確處理好以上矛盾和沖突;放在社會層面上,則要達到我國各社會階層、社會利益群體之間的和諧。從現實構建而言,和諧社會是一個經濟繁榮、政治文明、社會秩序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的公平正義型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僅是作為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想,更是人民群眾的現實期盼。從根本上看,構建和諧社會致力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需求,營建一個安定繁榮的社會環境,實現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分配倫理指的是人們在從事產品分配和收入分配過程中的行為準則,以及作為分配行為準則基礎的價值標準和道德規范。分配倫理從理論上探討如何在社會分配中實現分配公平和分配正義。公平和正義是分配倫理重點關注的價值內核。分配正義從經濟層面上講是指每個公民都有同等的機會支配社會資源,從政治層面上說是指每個公民都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分配正義就是人人平等地享有社會的基本價值。分配公平并不是指收入的均等,而是指機會的公平和機會的均等。它所包含的內容有分配形式和標準問題。當前我們實行的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雖然與共產主義的按需分配有很大差距,但是要兼顧分配的公平。
從上述可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分配倫理涉及的價值內涵是一致的,兩者都強調處理好個人、社會、國家三者的利益。和諧社會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大系統,強調大系統之間的和諧發展,也要求實現子系統之間的和諧相處。所有的系統最終歸結為一個,也就是實現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分配倫理調節個人、社會、國家的利益矛盾和沖突,最終的目標指向也是實現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分配倫理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物質前提和基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動力。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推動力和物質條件。只有不斷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進行生產關系的變革,才能為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物質基礎。當前,我們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的經濟格局,與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相適應。但是一些干擾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因素依然存在。
分配倫理作為一種分配準則和行為規范,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分配公正的社會里,社會秩序井然,使得社會矛盾和沖突盡可能地降低。人與人之間不會出現巨大的收入鴻溝,從而保持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保持社會穩定,為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奠定基礎。反之,分配不公正會激發人民群眾的普遍不滿和怨恨,最終引發社會動蕩不安,勢必會影響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是和諧社會發展的動力基礎,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發達的社會生產力為支撐。而分配倫理首先作為一個經濟問題,它是生產關系的一個主要內容,也是以發展生產力為歸依的,且科學的分配倫理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由此觀之,構建和諧社會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環節中,必須關注社會分配問題,最終實現和諧社會的公平正義目標。
(三)分配倫理是建立健全和諧利益協調機制的基礎
利益協調機制關注的是社會成員的社會經濟利益關系,構建和諧社會必須解決好如何建立公正的利益分配模式,縮小收入差距,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構建和諧社會著力于緩解社會利益矛盾和沖突,建立一個利益格局相對均衡的社會,各利益主體都能和諧相處,共享社會發展的成果。當前社會利益主體多元,利益內容也多元化,所導致的利益矛盾和沖突也復雜化。如何去協調這些利益矛盾,就急需構建科學合理的利益協調機制,維護利益主體的社會利益。
分配倫理以實現利益分配公正為內容,其本質就是要使利益主體之間能夠各得其所,群體之間的利益資源得到合理的分配,最終能夠達成對社會政策的認同和支持,維護社會穩定和進步發展。在利益協調過程中,只有在正確的分配倫理引導下,按照科學的分配方式,選擇合理的分配方案,才能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一個和諧的制度環境。只有形成合理的分配格局,發揮和諧利益協調機制的作用,才能激發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利益總量的提升。只有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才能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從而有利于人民群眾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實現。“必須努力使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群眾共同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使他們不斷得到看得見的物質文化利益,從而使他們愈來愈深刻地認識到實行改革開放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祖國的富強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也從而使他們更加自覺地為之共同奮斗?!盵1]
(一)分配對象的狹隘性
分配倫理所針對的客體,即分配對象除了社會財富外,還有一個重要內容——權利。有學者認為“社會根本公正也就是自亞里士多德以來所謂的‘分配公正’,亦即社會給每個人分配權利義務的公正:權利與義務的分配是社會公正的根本問題”[2]。
在當前的社會分配對象中,人們只注重財富分配,而忽視了權利分配的重要性。人們在爭論財富和收入中,不自覺地冷落了最基本的權利和義務。因為人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制約著追逐財富和收入的行為,沒有把權利和義務放到分配對象上,造成的惡果是追求財富行為過程的非法性,有些人為了追求財富不擇手段,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人們不去追問基本權利和義務分配的公正,而直接把財富和收入視為唯一的分配對象,一定程度上又激發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使得他們用錢來衡量自己的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
基本權利是滿足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必要的、起碼的、最低的權利,是滿足人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最基本的需要的權利。由于分配對象的狹隘性,人們沒有意識到權利分配的公正意義,在所從事的各種經濟活動中遇到不平等對待時,不能很好地保證自己正當的權利。相關法律制度有關基本權利的分配也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直接影響的是人們參與社會競爭中的機會和平等地位。更有甚者,為了追求財富而放棄自己的基本權利,比如自由、尊嚴等權利,甘愿充當財富的奴隸,喪失作為人的基本權利。
(二)分配標準的模糊性
分配標準問題,“不同的思想家已經提出的一些標準是:(1)正義是根據人們的德行和價值來對待他們;(2)在公平地分配善惡的意義上,把人們作為相同者來對待;(3)根據人們的需要、能力或兩者的結合來對待他們”[3]。從倫理學視角,也就是貢獻、品德、才能、平等和需要5個原則。
一般而言,在機會均等的條件下,依人的能力和努力為標準進行分配,這也是和諧社會基本的分配原則或標準。但是有些群體(富二代)他們沒有對社會作出多大貢獻,其品德和才能也比不上其他群體,從理論上講,他們應該在分配中不占據優勢地位,事實卻與之相反,這些群體擁有大量的資源可供揮霍享樂。這種不公正的社會現象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在分配公正的前提下,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加上必要的機會,普通個人也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分配標準的模糊性,讓一部分人對社會沒有做出任何貢獻,卻占有社會群體所創造的社會利益。正如哈耶克指出的“一人享有之利益應當與其他人從其活動中獲致的利益相符合”[4]。分配標準的模糊性還表現在不同區域貧困標準的劃分問題,地域差異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中國貧困劃分標準的差異性。
(三)第三次分配的不足
分配“應該貫穿在經濟活動的整個狀態和過程中:在資源的初始配置(這在帕累托標準中是不加以考慮的)、在過程(例如市場經濟的價格形成,國家的再分配)和結果中”[5]。在當前我國分配過程中,第一次分配即市場分配和第二次分配,即國家分配都發揮積極作用,但是第三次分配顯得不足。
(一)正確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羅爾斯認為,社會財富和利益的分配首先必須符合公平的正義,然后才談得上效率。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明確“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實現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效率是公平的前提。發展是硬道理。只有不斷地提高生產力發展的效率,才能極大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需求,為公平分配奠定物質基礎。沒有效率的帶動,就沒有利益總量的提升,公平分配也就失去其意義和價值,又有可能陷入到平均主義泥潭中。公平是效率的潤滑劑。只有效率,沒有公平,就會導致兩極分化,只有兼顧公平的效率才能促進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只有在兩個原則結合在一起,才標志著社會的進步與和諧。一個原則是追求財富增長的最大化,即把蛋糕做大;另一個原則是追求分配的公平化,即把蛋糕分好。只有實現財富增長的最大化和分配的公平化相統一,才能推進社會的進步與和諧。兩者結合是衡量社會進步與和諧的基本標準[7]。
(二)保障公民基本權利
分配不僅僅局限于財富和收入的分配,關注個人權利,才能捍衛個人經濟利益。正如江平所指出“不是因為市場原因造成不平等,而是權力的攫取把機會拿走了。在中國社會的今天的初級階段,我們還需要保證機會面前真正是人人平等”[8]。
先殺死自己,讓梁誠名正言順地單身,然后幫著安安殺死凌薇讓安安繼承遺產,然后梁誠與安安結婚后,再弄死安安,凌宇生那一大筆遺產就自然落到他們手上。
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培育現代公民,是與現代分配倫理平行的過程?,F代分配倫理保證基本權利的合理分配,而現代公民維護和保證分配倫理的實施。作為一種利益共同體的現代公民,養成公民意識,主動參與到公益事業中去,推動第三次分配的積極作用。只有對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予以切實的保證,才能從最起碼的意義上體現出對人締結社會的基本貢獻和對人的尊嚴的肯定,這樣的社會才具有凝聚力,這樣的分配倫理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確立起必要的條件。
當然也必須認識到:一切權利完全平等,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公正的?!罢劶叭绱藰O端的形式,平等論似乎毫無可取之處,因為它根本不考慮人與人之間在某些方面確有不同,而正是這些區別使他們各自所應得的也有所不同,這個信念是大多數人普遍相信的。”[9]
(三)突出市場在分配中的作用和意義
市場是第一次分配的場域,是分配的基礎環節。市場發育程度影響著分配的質量,堅持市場分配的優先地位,應該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破除行業壟斷,打破貿易壁壘和地方保護主義。同時還應該加強立法工作,懲治市場交易主體的違法犯罪活動,保證市場分配的有序進行。
市場分配方式具有天然的支配作用?!叭欢С址峙涔疵總€人都應得到自己道義上應得的份額)的整個思想,在人類合作(或交換)的擴展秩序中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可獲得的產品(它的規模,甚至它的存在)都取決于在一定意義上與道義無關的產品分配方式”。哈耶克充分表達了其對市場的偏好,“除了市場以外,沒有人能夠確定個人對整個產品貢獻的大小,也無法確定應該給一個人多少報酬,才能使他選擇從事某些活動,能夠為向所有人提供的貨物和服務做出大的貢獻”[10]。
(四)加強宏觀調控
面對當前收入分配上非常態收入突出,保障性收入不到位以及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拉大的問題,政府應該在堅持效率優先的同時,逐步加重公平的分量,努力兼顧公平,理順分配關系,規范分配秩序,既要著重解決好初次分配非常收入造成的差距,還要著重解決再分配的社會公平保障,建立公正的收入分配體制。
加強宏觀調控,可以有以下幾個思路。首先,制定合理的財政稅收政策,提高對貧困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加大西部大開發民生項目審批的政策傾斜和優先照顧;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力度,重視科技扶貧。其次,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提高農村養老保險財政投入;建立健全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繼續抓好廉租住房、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解決好保障性分配問題。最后,改革戶籍制度,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嘗試廢除農業與非農業的戶籍劃分,提倡地方采用靈活性的戶籍政策;穩步推進城鎮化,保持好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的平衡;解決好進城務工人員住房、就業、社會保障和子女教育的問題??偠灾诤暧^調控這個二次分配環節中,任重而道遠。
[1] 江澤民.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111.
[2] 王明還.新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312.
[3] 費蘭克納.倫理學[M].北京:三聯書店,1987:103.
[4] 弗里德利?!ゑT.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M].鄧正來,譯.北京:三聯書店,1997:114.
[5] 喬治·恩德勒.經濟倫理學大辭典[M].李兆榮,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561.
[6] 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12.
[7] 王偉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基本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7.
[8] 梁治平.轉型期的社會公正:問題與前景[M].北京:三聯書店,2010:22.
[9] 湯姆·.L·彼徹姆.哲學的倫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359.
[10] F·A.·哈耶克.致命的自負[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136-137.
Research into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Distribution Ethic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Harmonious Society
Qin Xinghua1,Zeng Xinghua2
(1.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22,China;2.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541006,China)
Harmonious society is a common ideal of human beings and it is also a goalwhich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rsues.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has a close correlation with distribution ethics.Therefore,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distribution ethics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harmonious socie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roposition.
harmonious society;distribution;distribution ethics
F243.5
A
1673-8535(2012)04-0046-05
覃杏花(1978-),女,廣西柳州人,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講師,江西師范大學政法學院2011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曾興華(1989-),男,江西會昌人,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哲學。
(責任編輯:覃華巧)
2012-06-30
2011年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11ZX17)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