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斌 趙玉娟
(大連大學,遼寧 大連 116622)
大學文化是一種精神存在,這種精神存在是無形的,卻是巨大的:它滋養(yǎng)著大學人的人格、理想,孕育著大學精神和品格,引導著社會的進步。但是大學文化的精神內涵是什么,卻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說,大學文化的精神內涵是科學、民主和創(chuàng)新;有人說是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批判精神;有人說是自由獨立、兼容并包、社會關懷、與時俱進;有人說是崇尚科學、健全理性、自由和諧、積極創(chuàng)新等等。每個文化學者心中的大學文化精神內涵都是不同的,這正是文化的多樣性決定的。我們認為,對大學文化精神內涵的認知和理解可以是不同的;但是對于大學精神文化的客觀存在性、內涵特質性和根本使命性必須有足夠和清楚的認識;同時,大學文化不是娛樂文化,大學精神也不是一種虛無精神,而是一種引領社會進步,培養(yǎng)人格品性,促進社會和諧的高品性精神文化,需要我們實實在在地建設。
大學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更是一種精神的存在。[1]大學精神文化對于大學,正如陽光、空氣和水一樣,存在于無聲無形,卻是生命的必要和必需。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或厚或薄的精神文化,這是大學精神文化的客觀存在。同時,大學精神文化往往表現(xiàn)為校訓、校風、辦學理念等文化符號,在一部分大學中,精神文化符號的缺失,造成了大學精神文化的假性存在。
1.大學精神文化的客觀存在
自有大學以來,大學就是知識的圣殿、文明的使者和高尚的化身,大學之所以神圣和高尚,就是因為大學有精神,大學精神文化與大學同在。人,需要有靈魂有精神,大學同樣需要有靈魂有精神,這種精神是文明的、高尚的、巨大的、隱形的、彌散的:它滋養(yǎng)著人的理想、品格和氣質,孕育著先進的思想和文化,成為一代又一代學子的精神家園。大學精神文化所設立的精神價值尺度,可從根本上引導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大學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積淀的最富典型意義的精神內涵,集中體現(xiàn)在每一所大學的整體精神面貌、辦學水平、辦學特色以及其所具有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之中。[2]具體表現(xiàn)在組織成員共同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和情感品格之中,難以用文字、符號或程序化的方式顯現(xiàn)于外。
大學精神文化客觀存在于一代又一代大學人的思維特點、行為準則、學術風范和行為方式之中,構成了不同大學不同的人格、氣質特征和價值追求。實踐證明,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精神文化,越是歷史悠久的大學,它所蘊藏的精神文化內涵越是豐富。一所大學所具有的精神文化底蘊越深厚,所反映的精神文化特征越明顯,所發(fā)揮的精神文化影響越深遠。
2.大學精神文化的假性存在
大學精神文化一般有兩種形成方式:一種是自然生成,即文化自在和傳承;另一種是自覺追求,即文化自覺和創(chuàng)造。從自在到自覺,體現(xiàn)了大學精神文化發(fā)展的一種趨勢。如果說過去的大學更多的是一種文化自在和傳承,那么現(xiàn)在許多大學則更注重文化自覺和創(chuàng)新。大學精神文化的自覺創(chuàng)新是積極和進步的,但目前在這一過程中存在形式主義和虛假傾向。如作為大學精神文化外在表現(xiàn)的辦學理念、辦學定位、校訓、校風、學風等,許多大學雷同甚至于相同,而各個大學真實的精神文化和辦學特色得不到充分體現(xiàn)。在一部分大學中,人們“自覺創(chuàng)新”的大學理念、大學精神、校訓、校風等大學精神文化的文字表述變成了虛設的花瓶,既與實際不符,又沒有創(chuàng)新性。以校訓為例,據(jù)國內一項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256所大學中,有192所大學的校訓為“四詞八字”的口號式,有8所大學的校訓同為“團結、勤奮、求實、創(chuàng)新”,有27所大學的校訓同為“嚴謹、勤奮、求實、創(chuàng)新”。在256所大學的校訓中,包含“團結、勤奮、嚴謹、求實、創(chuàng)新”5個詞語之一的有147個。[3]
大學師生對一些同質化、標語化、流于形式、過于華飾等假性存在的精神文化表述沒有認同感,同質化精神文化建設形不成濃郁的精神文化氛圍,更無影響力和競爭力。
大學精神文化并不是一個文化巨筐,什么樣的精神文化內容都可以裝。我們必須正確區(qū)分大學精神文化內涵的特質和非特質。
1.大學精神文化的內涵特質
關于大學精神文化,學術界的表述多種多樣,我們較傾向于以下定義:大學精神文化是大學特有的價值取向和文化表征,是給大學行為提供指導,使大學采取這樣而非那樣行動的基本信念、基本態(tài)度和基本準則,是人類文明和真善美的集中體現(xiàn)。大學精神文化的內涵雖然十分豐富,但其特質則只有兩種精神:即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其核心是文明高尚、追求真理、正義善良、批判守望。大學既是文明的產(chǎn)物,又是文明的標志,更是文明的使者。大學的責任和使命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和人才的培養(yǎng),還有對社會良知的守望和社會不良的批判。
正如《大學》開篇所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這里的“大學之道”,反映了中國古人為教、為學的大學精神文化特質,體現(xiàn)著一種強烈的人文精神和社會使命。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主張的“自由教育”也是以發(fā)展理性、陶冶心靈、享受生活為目標的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4]
大學精神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但基本上是由精神、觀念、習俗三部分組成。其中,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核心。“科學精神追求真理,是求真”,“人文精神追求和諧幸福,是求善”,求真與求善的結合就是求美,也是對社會責任和使命的追求和擔當,大學精神文化內涵的本質是真善美和社會責任。這也是建立大學價值、大學品格、大學風尚的基石。
2.大學精神文化的非特質
大學精神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一般情況下,大學精神文化內涵包括大學理念、大學精神、大學傳統(tǒng)、大學品格、大學價值、大學風氣、培養(yǎng)目標、發(fā)展戰(zhàn)略和辦學思想等等。大學精神文化內涵不等于大學精神文化特質。大學精神文化特質具有穩(wěn)定性、非功利性,一切與人才培養(yǎng),一切與終極關懷,一切與大學使命無關的性質都是假性特質。比如“追求卓越,建設一流”等是一些大學的奮斗目標,但并非大學精神文化特質;再比如,“勇于創(chuàng)新、鼓勵競爭、寬容失敗”等是大學文化品格之一,但卻不是大學精神文化的特質。
大學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是精神文化建設。大學需要教學,但教學不等于教育;大學需要學問,但學問也不等于精神,大學需要發(fā)展,但發(fā)展也不是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根本使命。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根本使命是心性修養(yǎng)、精神守望、文化創(chuàng)新和社會批判。
1.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使命
培育心性德行。紐曼認為:大學是“教育場所”而不是“教學場所”,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使命是使學生養(yǎng)成“一種以自由、公平、冷靜、克制和智慧為特征的心性習慣”,同樣,洪堡等人也提出,大學的目的就是“修養(yǎng)”,即人的個性的全面發(fā)展,心性的修煉,德行的養(yǎng)成,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
堅守高尚精神。大學文化對民族文化與人類文明的傳承功能,決定了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高尚特質。大學誠然不能脫離現(xiàn)實,但又必須和世風流俗保持一定的距離,遠離塵囂,保持純潔、冷靜與清醒,時刻關注、守望社會道德和良知。
創(chuàng)造先進文化。大學的使命是站在時代的前沿,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傳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先進文化、先進思想、先進理論、先進制度和先進的實踐模式,特別要著力創(chuàng)新辦學理念、發(fā)展戰(zhàn)略和文化模式。要以時代的特征和實踐的動力彰顯大學創(chuàng)新文化的內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大學既要用傳統(tǒng)批判現(xiàn)代,也要用現(xiàn)代批判傳統(tǒng)。當我們擁有了更多辯證、開放和豁達的批判精神,社會才能更快發(fā)展、科學才能更快進步。
2.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憂慮
近半個世紀以來,大學精神文化弱化,功利主義、實用主義、專業(yè)主義、惟科學主義、惟技術主義、惟市場取向的價值觀充斥于高等教育領域,大學已經(jīng)不再是高尚精神的殿堂。世界各國都在談論大學危機——大學經(jīng)費危機、大學質量危機、大學道德危機、大學自治危機等等,然而,這些還只是淺層次的危機,而真正深層次的危機是大學精神危機。[5]因此,人們呼喚:大學精神,魂兮歸來!但是,在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問題上,也有令人憂慮的問題,主要是:
認識不足。一些同志對大學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大學是搞教學科研的地方,教學科研是硬任務,精神文化建設是軟性工作,看不見摸不著,做好做壞甚至于做不做都無礙學校的發(fā)展大局。
重視不夠。一些高校干部對大學精神文化建設重視不夠,抽象肯定,具體否定, “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還有人認為,精神文化建設是那些曾經(jīng)有著輝煌歷史和文化底蘊的老牌大學的工作,一般高校沒有資格談大學精神文化建設。
建設不力。一些高校比較重視大學文化建設,愿意把錢花在大學文化環(huán)境建設上,栽樹種花塑雕像,也愿意進行大學制度建設,認為這些是實在和有效的,而在大學精神文化建設上則顯得力不從心,無規(guī)劃、無思路、無辦法、無措施。
目標不明。一些高校對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有所認識,但目標不明,思路不清,不知道本校需要和應該建設什么樣的大學精神文化。有的高校簡單地把校訓、校風、學風建設等同于大學精神文化建設。
層次不高。一些學校的大學文化建設層次不高。把大學文化等同于校園文化甚至于大學生社團文化,把大學精神文化等同于政治文化、穩(wěn)定文化,一講精神文化,似乎只有政治理論入腦入心入課堂,而不能上升到人文和科學精神層面。
一個時期以來,人們對大學精神文化是不是可以創(chuàng)新進行過學術爭論,有的學者認為大學精神文化只可以積淀和繼承,而不能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但更多的學者認為,大學精神文化包含大學文化傳統(tǒng),又區(qū)別于大學文化傳統(tǒng),大學文化傳統(tǒng)需要積淀和繼承,而大學精神文化中的大部分內涵都是可以設計、建設和創(chuàng)新的。
1.大學精神文化內涵的可創(chuàng)新性
大學的重要職能之一就是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文化傳承和文化創(chuàng)新是相輔助相成、相互依存的,傳承是創(chuàng)新的條件,創(chuàng)新是傳承的基礎,沒有創(chuàng)新就沒有傳承,沒有傳承也談不上創(chuàng)新。大學精神文化既是傳承的結果,也是創(chuàng)新的結果;大學精神文化內涵建設既是一個歷史的篩選、積淀過程,也是一個承前啟后、除舊布新的過程。就是說,大學精神文化作為大學文化的內核,是需要也是可以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新有兩種,一種是偶然性創(chuàng)新,一種是設計性創(chuàng)新。大學精神文化既然具有創(chuàng)新性,就必然具有可設計性,也就是說,大學精神文化是可以設計的。不同的大學完全可以創(chuàng)新設計出不同于其他學校的先進的大學精神文化模式與內涵。
大學精神文化中的大學理念、大學精神、大學品格、大學價值、大學風氣、培養(yǎng)目標、發(fā)展戰(zhàn)略和辦學思想都可以創(chuàng)新設計,同時是應該認真建設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大學理念和大學精神,有什么樣的大學理念和大學精神就會形成什么樣的大學品格和大學風氣。同時,大學理念和大學精神還決定著辦學思想、發(fā)展戰(zhàn)略、價值取向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
要不要進行大學精神文化的設計,能不能進行大學精神文化的設計和怎樣設計,要依據(jù)各個高校自己特定的歷史和現(xiàn)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大學精神文化的設計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堅定不移地按照設計思路持續(xù)地進行大學精神文化建設。
2.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務實性
大學精神文化是可以設計和創(chuàng)造的,但又是不可以隨意設計和創(chuàng)新的。大學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學獨特的精神風范、文化氣質、價值取向和區(qū)別于其它大學精神文化的隱性文化。在大學精神文化設計時,既要考慮本校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傳統(tǒng),又不能拘泥于歷史和傳統(tǒng);既要有較高的精神境界和教育感召力,又不能脫離本校實際,隨意做假大空的設想;既要學習借鑒外校的大學精神文化設計思路和成果,又不能抄襲外校的精神文化設計與表述。大學物質文化、景觀文化可以委托有關設計單位進行設計,而大學精神文化則不能由大學之外的單位和個人來進行設計,也不能由上級部門來定調定格,必須由本校的校長和全校師生共同設計、創(chuàng)造和選擇。大學精神文化設計一旦形成就不能隨意改變,而要持之以恒地一以貫之,要使大學精神文化設計深入人心,融入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和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變成真正的大學精神、現(xiàn)實的大學風氣、優(yōu)秀的大學品格和全校共有的價值取向。久而久之,當人們一走進這所大學,與這所大學的師生一接融就會有一種別樣的精神風范和人格氣質隱隱顯現(xiàn),這就是大學精神文化。
3.大連大學精神文化的建設實踐
大連大學的大學精神文化設計基本可以用“一個核心,二項突破,三大建設”來概括。
一個核心文化理念。一所大學,沒有先進的大學文化,就不能成為優(yōu)秀的大學。大連大學在長期存在的辦學實踐中感受到一種先進的文化理念對于大學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感受到大學是最應該最需要貫徹以人為本原則的地方。大學中的以人為本,其本質與核心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成長、成才和成功為本。因此,我們在2000年前后提出了“讓每個人都成功”的文化理念,后來,又修改成為“讓每個人都成功,讓每個人都快樂”。這一文化理念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大連大學指導學校各項工作的核心文化理念。在這一文化理念的指導下,大連大學的校園呈現(xiàn)出和諧向上,共同發(fā)展進步和共同享受工作快樂的局面。
二項突破性設計。在大學精神文化建設的實踐中,我們實現(xiàn)了二項突破性的大學文化組織設計:一是在2000年成立了大學文化建設辦公室,負責組織、協(xié)調全校的大學文化建設工作。這是我校開展群眾性大學文化建設,提高大學文化建設水平的重要組織保證。文以化人,大學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人才,傳承創(chuàng)新先進文化。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人才、傳承創(chuàng)新文化的主要場所。經(jīng)過研究和論證,我們于2007年把“大學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確定為高等教育學研究生的必修課,把對大學文化的理論研究、大學文化課程教學和學校的大學文化建設實踐緊密結合。這在當時是二項重要的突破性設計,這兩項設計,對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對提高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大連大學的大學文化建設在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大文化體系建設。一是現(xiàn)代大學文化理論和CUI形象體系建設 (包括大學文化建設綱要、文化建設指南、文化理念體系、文化模式和價值體系、大學文化形象體系等);二是大學文化風尚、制度和活動體系建設(包括校風、學風、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文化活動);三是大學文化的組織和物質載體體系建設 (包括成立交響樂團、民樂團、舞蹈團、各種學生文化社團和工作室,也包括音樂廳、博物館、紀念園、希望墻和校園景觀等等)。
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大學文化建設,使學校成為一個吸引和培養(yǎng)人才的文化高地。十年前,大連大學只有兩項國家科研課題,46位博士和88位教授,通過大學文化建設,使大連大學的軟實力不斷增強,學校透射出一種獨特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競爭力。目前,大連大學已經(jīng)擁有430多位博士,180多位教授,每年獲得30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支持的科研課題,有4項重大科研成果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大學生在國際和全國各項大賽中有180多人次獲國家和國際大獎。大連大學的快速發(fā)展不能完全歸功于大學文化建設,但可以肯定地說,與大學文化建設的成果是密不可分的。
[1]韓毓海.北大.魂兮歸來[EB/OL].book.qq.com/a/20071109/000028.htm,2007-11-09.
[2]錢理群.我的精神自傳[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2.
[3]盧曉中.大學精神文化芻議[J].教育研究,2010,(7).
[4]丁虎生.論大學文化的基本特性[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10,(3).
[5][美]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著,徐輝等譯.現(xiàn)代大學論——美英的大學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