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玉春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遼寧 大連 116024)
《新青年》作為“民初乃至整個20世紀中國影響最大的思想文化雜志”,它在中國現代文學史、思想史乃至新聞傳播史上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學術界也從文學史、思想史、傳播史等不同視角對《新青年》雜志做了大量的充分的研究。其中張寶明教授的《“主撰”對<新青年>文化方向的引領》(以下稱《引領》)一文,通過大量的史料與分析詳細地闡明了作為主撰的陳獨秀在《新青年》的創刊、轉折與發展的精神歷程中所起到的舉足輕重的杠桿作用,可謂是目前學術界從編輯社會學角度對 《新青年》研究的重要學術成果。不過,該文在具體論述過程中有幾處提法與事實有所出入,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作者對《新青年》編撰問題的相關看法與判斷。因關乎到“五四”文學史與文化史的史實問題,特此指出并談幾點粗淺的看法,敬請張教授以及各位專家批評指正。
《引領》一文在論述陳獨秀對刊物的“引領”時認為:在《新青年》“由一人主撰到輪流編輯、由個人領唱到多重唱、由一人導航到齊頭并進的短暫過程中”,在“諸如思想爭鳴、文化選擇、貞節問題等等討論都可以讓輪流主持者各領風騷、獨占鰲頭”的“放”得最開的時段,陳獨秀“對其情有獨鐘的定位卻一刻也沒有讓步過、退縮過”。為證明這一觀點,作者在下文寫道:
割舍不斷的政治情懷既使陳獨秀一直保持著與時俱進的鮮明特征,也同時埋下了群體分裂的隱憂。在《新青年》作者讀者兩不旺的“青年”期,他為了拉住主力胡適,不僅在創刊號上以“批評時政,非其旨也”相標榜,更是“爽快”地答應了“二十年不談政治”的約定。然而,待到《新青年》雜志門庭若市,主撰站穩了腳跟時,他便試水似地開始了 《國內大事記》、《國外大事記》等具有敏感政治色彩欄目的嘗試、開設。1918年7月陳獨秀發表的《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即是主編食言的信號,而11月15日“關于歐戰的演說三篇”的專欄則更是主撰言不由衷的暴露。
這段文字描述存在以下幾點歧義:
第一,作者認為陳獨秀“為了拉住主力胡適”而“在創刊號上以‘批評時政,非其旨也’相標榜”,這無疑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時,胡適尚在美國留學,兩人之間還互不相通。同年10月6日,作為老鄉的汪孟鄒將《青年雜志》的創刊號寄給在美國的胡適,并附信介紹陳獨秀和雜志的情況以及對其約稿:“今日郵呈群益出版青年雜志一冊,乃煉友人皖城陳獨秀君主撰,與秋桐亦是深交,曾為文載于《甲寅》者也。擬請吾兄于校課之暇,擔任青年《撰述》,或論文,或小說戲曲均所歡迎。每期多固更佳,至少亦有一種。煉亦知兄校課甚忙。但陳君之意甚誠,務希拔冗為之,是所感幸。”《引領》一文也承認“從這封信的內容看,此時的陳獨秀與胡適還不曾直接通信,甚至沒有接觸。”實際上,陳胡二人于1916年始有書信交往,直至胡適的 “八事”、《文學改良芻議》在《新青年》的第2卷先后發表,方才引起巨大反響。兩人之間可以說是互相成就了彼此,因此,說陳獨秀發表在創刊號的文字是為了“拉住主力胡適”,顯然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第二,該文寫道“待到《新青年》雜志門庭若市,主撰站穩了腳跟時,他便試水似地開始了《國內大事記》、《國外大事記》等具有敏感政治色彩欄目的嘗試、開設”。這里出現了明顯的史料錯誤,因為《國內大事記》和《國外大事記》這兩個欄目是自《新青年》創刊起就有的。兩欄刊載的文章數目情況詳見下表:
因此,這兩個欄目并非是待到雜志“門庭若市”、主撰“站穩了腳跟”才“開設”的。恰恰相反,這兩欄是直到第4卷時才被“取消”的。更確切地說,應該是被“轉移”了,因為就在這一年底陳獨秀創辦了《每周評論》,而《國內大事記》和《國外大事記》則是該刊固定的兩個專欄。更有意味的是,第4卷正是《新青年》開始實行集體輪流編輯的時候,對“具有敏感政治色彩”的欄目的調整,恰恰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同人群體合力對雜志編輯思路的影響與調整。

?
第三,該文寫到“1918年7月陳獨秀發表的《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即是主編食言的信號”。按照這種說法,所謂的“主編食言的信號”,其實早在1917年7月1日《新青年》第3卷第5號,陳獨秀在回答讀者來信時便已發出。面對讀者顧克剛責問雜志為什么談政治問題時,陳獨秀頗為理直氣壯地回答說:“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評時政,青年修養,亦不在討論政治,然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其后在《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一文中他又再次強調:“政治問題,往往關于國家民族根本的存亡,怎應該裝聾作啞呢?”更何況,“我現在所談的政治,不是普通政治問題,更不是行政問題,乃是關系國家民族根本存亡的政治根本問題。此種根本問題,國人倘無徹底的覺悟,急謀改革,則其他政治問題,必至永遠紛擾,國亡種滅而后已!國人其速醒!”雖然創刊號上陳獨秀在回答讀者來信時表示“批評時政,非其旨也”,重申以“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目的刊物定位。但隨著時局的變化,特別是1919年以后歐戰結束、巴黎和會召開以及由此催生出的學生運動,這一連串事件的發生,身為國人又豈能置身事外。正如陳獨秀所說“在現實社會中,談政治也罷,不談也罷,誰都逃離不了政治,除非躲在深山人跡絕對不到的地方,政治總會尋著你的。”之后的胡適也有過類似的表達:“以前我們是不談政治的,結果政治逼人來談”。主撰對刊物編輯思路變化所作的解釋,正說明了主撰的編輯思路并非是從一開始就設計好的,而是隨著時事的變化“在運動中逐漸成型”的。因此,將主撰對辦刊思路的探索過程簡化為“一刻也沒有讓步過、退縮過”的引領,顯然是不準確的。
《引領》一文雖然在篇首提及《新青年》同人共同唱和的實績,但是,其整篇的論述卻過于強調主撰個人引領的作用,而低估了同人群體的“共同唱和”。在具體論述中,諸如“‘欲摘故縱’、‘先放后收’的辦刊套路”、“嚴防死守,把關嚴厲”、“不占優勢誓不罷休”、“多少帶有‘指點江山’的頤指氣使味道”……之類的語句比比皆是,連“讀者論壇”也成了“陳獨秀為自己坐穩主撰位置而精心設置的一個暗哨”,不免予人以主撰一人獨斷之感。
陳獨秀任意敢為的性格的確容易造成霸道的印象,加之其“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的余地”的激烈言辭更是歷來為人所詬病,這也使得不少研究者容易被“語言”所遮蔽而草率得出結論。有學者認為,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新青年》同人之所以有這樣的言論態度,一是因為這些人物的思想中都含有“尼采層”;二是為了通過激烈的言辭以破除舊說;三是由于當時國家“烈火焚居,及于眉睫”的危亡處境而“急不擇言”。①此觀點可參見賴光臨在《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中的詳細論述。賴光臨.《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M].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陳平原先生就將這種作風概括為“學問家與輿論家”的“相得益彰”。對此胡適在后來的回憶中也不得不承認“當時若沒有陳獨秀‘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余地’的精神,文學革命的運動決不能引起那樣大的注意。”可見,這些激烈的言辭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已經深深地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對此研究者不能光聽其如何“說”,更要看其如何“做”,否則很容易產生誤讀。
事實上,作為主撰的陳獨秀之所以能引領著《新青年》使之成為“民初乃至整個20世紀中國影響最大的思想文化雜志”(陳平原語),恰恰得益于其在“硬性”(剛性)的牽動和“軟性”(柔性)的包容之間存在著一個“伸縮自如的緩沖地帶”。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打破省界意識的作者群體。強大的作者隊伍是辦刊成功的重要因素。《新青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批第一流知識精英的精誠合作。在吸納人才方面,陳獨秀前期利用《甲寅》的作者群,后期又發揮北大學府的人才優勢,充分彰顯了“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民主辦刊風格;第二,輪流編輯實現互補。從1918年開始,《新青年》編輯部改組,由陳獨秀個人主編轉變為集體輪流編輯,從而避免了個人主編的單一和封閉。對此學界已有了很多相關研究成果,這里就不再展開詳細論述。
除了以上兩點,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即《新青年》品牌欄目“通信”欄的多元開放姿態。通信欄作為《新青年》“最具創意的欄目設計”(陳平原語),它的開辟與繁榮,成為報刊編輯史上極為成功的典范。通信欄的意義不僅是作為出入歷史的“資料庫”,它的價值還在于其為眾多聲音的共存提供了話語空間,“許多重要的問題和思想都在這里得到認真的討論和發展”,《新青年》“通信”欄成為“中國雜志上第一個真正自由的公眾論壇”。《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中第1編“初期的響應與爭辯”和第2編“從王敬軒到林琴南”中收錄的40多篇文章中便有約一半的文章選自《新青年》的“通信”欄。②參見趙家壁主編、鄭振鐸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M].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盡管這樣的論壇還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排他性、不平等性,但絕非《引領》一文所說的“社外的讀者兼作者不過是任由主撰拿捏的棋子”,“這些讀者兼作者的‘論者’成為主撰在調兵遣將時招之即來、揮之能去的兵勇”。“通信”欄是《新青年》主撰及編輯部同人合力經營的品牌欄目,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同人的參與一方面,保證了通信欄的正常運行,使欄目一直能夠保持回信與來信同步刊發甚至一信多復的狀態;另一方面,編輯部同人之間不同的編輯理念又形成互補,既容納了感性、偏激的言論,又于眾聲喧嘩中展露了思想的鋒芒,從而營造了多重對話的言論空間,使之成為《新青年》“最生動最豐富的部分之一”[10]。
關于《新青年》同人的分裂,《引領》一文歸因為“引領與既成思路的緊張”,認為陳獨秀“割舍不斷的政治情懷”埋下了“群體分裂的隱憂”:
……胡適等人一再責怪 “政治色彩過于鮮明”,甚至“聯合抵抗”,幾乎造成了分裂在即的局面,于是乎才有了《每周評論》的創刊。正如后來胡適所說:“在某種意識上說,這張小報的發行原是尊重我只談文化不談政治的主張。”
事實上,《每周評論》的創辦既非因為《新青年》同人“分裂在即”的局面,更無關乎胡適“只談文化不談政治的主張”。
首先,《每周評論》創刊于1918年12月22日,適時《新青年》同人尚未達到“分裂在即”的局面。直至1920年1月,陳獨秀離開北京到了上海,《新青年》的編輯陣容發生了變化,李漢俊、李達、陳望道等社會主義者加入其中,《新青年》同人分化為“北京同人”與“上海同人”,這時才是真正“分裂在即”。而且“政治色彩過于鮮明”也不是胡適等人對陳獨秀的“指責”,而是陳獨秀的原話。1920年12月16日,陳獨秀在給胡適和高一涵的信中首先提到“《新青年》色彩過于鮮明”,他說:“《新青年》編輯部事有陳望道君可負責,發行部事有蘇新甫君可負責。《新青年》色彩過于鮮明,弟近亦不以為然。”胡適馬上回信到:“但此是已成之事實,今雖有意抹淡,似亦非易事。北京同人抹淡的工夫決趕不上上海同人染濃的手段之神速。 ”[11]因此,“《新青年》色彩過于鮮明”是胡適在回信中“引用”的陳獨秀的原話,而很多研究者在論述中都將其作為胡適等人首先提出的對陳獨秀的批評,顯然是對史料理解的誤差,在此一并指出。
其次,《每周評論》不是為了胡適“只談文化不談政治的主張”而創。對于當事人胡適事后的種種解釋,學者在引用時是需要斟酌的。舒衡哲先生在對五四“記憶”如何延續的探討中,就提示了學者處理有關問題時應有這樣的“自覺”。①參見舒衡哲著,李國英等譯.《中國的啟蒙運動--知識分子與五四遺產》[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此外,羅志田的《歷史記憶與五四新文化運動》一文也涉及到這一問題,參見羅志田著:《近代中國史學十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陳平原先生也指出“《新青年》同人‘自我建構’的能力很強,其‘五四敘事’異彩紛呈,令人嘆為觀止。對于此等由當事人提供的“證詞”,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12]。1918年底《每周評論》創刊時,胡適尚在安徽奔母喪,未聞其事。并且,《每周評論》創刊后,《新青年》也沒有轉而“不談政治”。
再次,胡適本人亦未能做到“不談政治”。胡適在留美歸國之際就以 “講學復議政”自任,其后在《新青年》第5卷第4號開辟了《什么話?》欄目,在首期欄目中,其所搜集的“或可使人肉麻,或可使人嘆氣,或可使人冷笑,或可使人大笑”的報刊資料中,就有不少涉及政治的地方。如其輯錄的一則關于時任大總統徐世昌的言論:徐世昌就總統職宣言書中,有句云,“惟是事變紛紜,趨于極軌,我國民之所企望者,亦冀能解決時局,促進治平耳。而昌之所慮,不在弭亂之近功而在經邦之本計;不僅囿于國家自身之計畫;而必具有將來世界之眼光。”[13]其中所暗含的針砭之意,較之陳獨秀通過國內外大事記兩欄來曲曲折折地評論時政,不過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別。及至《努力周報》創刊,就更加鮮明地“代表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站到議政、干預政治的前臺”。正如他自言:“我們本來不愿意談實際的政治,但實際的政治,卻沒有一時一刻不來妨害我們。 ”(《爭自由的宣言》)
可見,《新青年》同人產生分歧的關鍵不在于“是否”談政治,而在于“怎樣”談政治。適時知識分子“談”政治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直接干預政治:或以個人身份加入政府成為職業官僚,或聯合組黨;二是間接干預政治:以知識精英的身份留在民間社會,與政治系統保持一定的距離,通過大眾傳媒工具批評時政。從五四同人后期的分化來看,陳獨秀所代表的廣場型知識分子選擇了前者,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并將《新青年》作為黨的公開機關刊物。而以胡適為代表的書齋型知識分子則選擇了后者,以邊緣知識分子的身份對政治發言,追求“不依傍任何黨派,不迷信任何成見,用負責任的言論來發表我們各人思考的結果”[14]的獨立精神。知識分子在價值追求與角色認同上的重大差異,無疑成為同人分裂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導致同人分裂的還有同人間性格的差異以及人事的紛爭等諸多復雜因素。
《新青年》同人分裂的原因如此頭緒紛亂、問題駁雜,恰恰說明了歷史的復雜性,它是由種種主客觀因素綜合在一起而最終造成的。由最初發行量僅一千份的無名小刊,發展成為 “民初乃至整個20世紀中國影響最大的思想文化雜志”,《新青年》的輝煌得益于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同樣,它的結束也是方方面面的共同結果,諸多因素糾結在一起才最終導致了同人的分裂。這一方面說明了歷史發展的復雜性,另一方面也證明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從現代文學社團的發展來看,從“新青年”到“少年中國”到“創造社”再到“語絲社”,同人的分裂與分化幾乎成為文人團體不可逆轉的宿命。這其中處于引領地位的主撰固然有不容推卸的責任,但絕非張寶明教授所說的,有一個“剛柔并濟的‘動感地帶’”就可以避免得了的。將一個包含著諸多矛盾的復雜歷史歸因為個人的失誤,既對歷史人物有失公允,也有違歷史發展的規律,在抹煞歷史的豐富性的同時,也遮蔽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1][7]陳平原.思想史視野中的文學——《新青年》研究(上)[J].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2,(3):116-155.
[2]張寶明.“主撰”對《新青年》文化方向的引領[J].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8,(2):90-99.
[3]耿云志.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27冊)[M].合肥:黃山書社,1994.260-261.
[4]陳獨秀.答顧克剛[J].新青年,1917,(5):6.
[5]陳獨秀.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J].新青年,1918,(1):1-5.
[6]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2冊)[M].臺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358.
[8]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運動回憶錄(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157.
[9][美]周策縱.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M].周子平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93.
[10]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研究室.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第1集)[M].北京:三聯書店,1979.39.
[11]任建樹等.陳獨秀著作選(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23-224.
[12]陳平原.《觸摸歷史與走進五四》自序[J].博覽群書,2003,(6):77-78.
[13]什么話? [J].新青年.1918,(4):435.
[14]引言[J].獨立評論.19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