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暉 叢培鑫
(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針對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熱衷于過圣誕節的情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十位博士發出聯合署名倡議書,號召網友慎對圣誕節:“每值圣誕節來臨,商場、飯店、賓館擺放起圣誕樹,網絡、報刊、電視、電臺充斥著各種圣誕信息;平安夜里,人們聚眾狂歡,流連忘返——凡此種種,皆表明我們正在逐漸演變成一個西洋文化主導的社會。”[1]基于種種現象得出的這一結論是否恰當、準確?“洋節熱”究竟熱到什么程度?有沒有熱到不分東部發達地區還是中西部偏遠地區、不分城市還是農村,在全國范圍內廣為盛行?有沒有熱到除夕之夜煙花爆竹吃餃子,端午時節禳災祈福賽龍舟,中秋佳節花好月圓人團圓那種全民皆曉、普天同慶的程度?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這種防微杜漸、高度警惕西方殖民主義文化侵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危機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是難能可貴、值得稱道的。
“洋節熱”的出現,引發了學術界的思考。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西洋節日在我國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的流行,就像儒家思想和漢字同樣在一些西方國家得到追捧一樣,是不是一種正常的文化現象?如果是,我們應該如何把握好這個度?未來的走向又當如何?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西方節日在我國盛行的同時,諸如清明節、重陽節、冬至等傳統節日遭到冷落,更有人嘆息中秋節、端午節的節日氣氛早已淡化,年味也不如往昔濃厚,繼而得出了中國傳統節日式微的結論。究竟是人們對傳統節日的要求日益升高,還是傳統節日自身日漸褪色?我們認為是雙重原因。究竟是西方節日的盛行導致了中國傳統節日式微?還是西方節日鉆了中國傳統節日式微的空子而盛行?我們更傾向于后者。
北大清華等高校十名博士聯名抵制圣誕節的做法,其精神可嘉,意義重大,但方法欠妥。精神可嘉,體現為高度警惕“洋節熱”背后隱藏的文化侵蝕意識和熱愛我國民族文化的寶貴精神。意義重大,表現為這一倡議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國人走出文化無意識,堅持中國文化的主體性,珍視我們的節日文化,注重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方法欠妥,原因有三:其一,有盲目排外傾向,不符合人類文化交融發展的規律;其二,不符合中華文明兼容并蓄的高貴品格和精神內涵;其三,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傳統節日式微的問題,治標不治本。面對“洋節熱”,我們要始終高度警惕,保護好傳統節日文化,但絕不能因此而一味排斥西方節日文化。我們的當務之急不是“棒打西洋節”,而應該是“熱捧中國節”,努力傳承和弘揚寶貴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
從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看,中國經歷了上千年的農業社會階段,傳統節日被打上了深刻的農業社會的烙印。“民以食為天”,五谷豐登、人畜兩旺、歲歲平安,這些都是典型的農業社會的理念,只要達到這些基本標準,農業社會的人們就已經滿足了通過節日達到理想生活的價值追求。而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追求的不再是類似的低層次的目標,而是處于更高層次的幸福、快樂、效率、價值、資本等。由于現代社會人們對節日的價值追求有所不同,產生于農業社會的傳統節日難于適應現代商業社會,中國傳統節日式微在所難免。
從中國傳統節日的歷程看,“在保護傳統文化方面,目前我們最大的問題是傳統文化的文脈已斷。”[2]近現代以來,從打倒孔家店到1929年廢除農歷,到上世紀50年代大規模破除舊的節慶習俗運動,這一系列“破舊”的做法以及受當今現代化、全球化的影響,使得我們的傳統節日文化傳承出現斷裂,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知識相當貧乏。一項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中學生說不出幾個傳統節日,甚至把勞動節、兒童節、三八婦女節歸入其中,75.42%的學生不能準確寫出五大傳統節日,96.22%的學生沒能確認中和節、下元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更甚的是竟有部分學生把情人節和圣誕節等列入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中,83.05%的學生不知道端午節是在什么時候”。[3]
從中國傳統節日的發展看,傳統節日難于融入現代人的生活。傳統節日的表現形式通常是儀式,而產生于農業社會的傳統節日的儀式比較呆板、比較抽象,難以形象化、生動化。非物質的東西往往容易異化甚至被遺忘,不利于保護和傳承。現代社會中,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瞬息萬變的信息不斷變化,傳統節日中除去溫飽、禍福等理念外,很難提煉出其他文化精髓和價值追求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如果始終固守傳統儀式而不能將形式上的創新與傳統節日中蘊含的民族文化精髓有機結合,則傳統節日的傳承與發展日趨式微同樣在所難免。
中國傳統節日多數和自然節氣、祭祀有關,如體現節氣更替、順應自然變換的春節、中秋節、冬至;紀念特定歷史人物或事件的端午節、清明節,而且大多傳統節日背負著厚重的道德倫理。西方節日雖然主要起源于宗教,形成初期也較為嚴肅莊重,但在后來的歷史演變中逐漸變得輕松活潑,側重于個人情感的表達和娛樂趣味性,更適合現代人的生活需求。圣誕節在中國的流行,并不能說明中國人已經接納了基督教的理念,因為本土化的圣誕節,往往是生活節奏較快的現代社會的人們聚會狂歡的日子。尤其在年輕人看來,節日是用來放松的,不一定非要有某種意義。西方節日恰恰鉆了中國傳統節日的這個空子,圣誕節、愚人節之所以流行,也是由于它增加了平日生活的趣味性和娛樂性,迎合了現代人,尤其是青少年。
中國傳統節日種類單一、內容不夠豐富,很難滿足現代社會人們多方面的精神需求。西方的母親節、父親節,恰恰符合中國傳統的儒家文化的忠孝禮義倫理價值觀。我們沒有自己的母親節、父親節,卻同樣懷揣著向父母表達孝心的訴求,西方的母親節、父親節彌補了兒女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更為直觀的言行表達孝心的不足,這也許正是節日的實用價值之所在。因此,許多人慶幸能借著洋節的契機表達這份情感,客觀上也促進了“洋節熱”。
經濟影響力對節日文化的影響日益增大。近現代西方國家發達的經濟一直是中國追趕和學習的目標,在向西方經濟學習的過程中,西方文化必然也隨之進入中國。首先,一些西方國家在推銷其經濟模式的同時,大肆推廣他們的文化和價值觀。節日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會成為西方文化沖擊的首要目標。其次,不同國家的國際經濟、政治、軍事、外交等影響力不盡相同,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容易受到政治經濟實力較強的西方發達國家的影響而導致部分國民對其文化盲目崇拜。
商業因素對節日文化的影響。西方節日成為商業炒作的重要對象,商家會大肆宣傳,以不同方式營造節日氛圍,形成了基于節日文化的文化產業。提及圣誕節,人們會情不自禁地想到五彩繽紛的圣誕樹和圣誕老人紅色的錐形小帽;提及情人節,大家自然會想到香氣宜人的玫瑰和甜蜜絲滑的巧克力。如同提起中秋節,大家會想起各式各樣的月餅;提起端午節,大家會想起香甜的粽子一樣。然而,提起七夕節,大家除了聯想到牛郎織女的悲慘故事以外,還有什么?而提到清明節、重陽節,有一大部分青少年甚至還不知道在哪天。不論是西方節日,還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隨著知名度的不斷升高,其背后都蘊藏著巨大的商機。商家在抓住商機的同時,也進一步促進了“洋節熱”,這是中國傳統節日式微的又一重要原因。
媒體宣傳對節日文化的影響。現代社會中互聯網、電視和報刊等大眾媒體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資料”。大眾媒體對營造節日氛圍、傳播節日文化無疑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商業媒體以標新立異、提高點擊率、增加收視率為目標,對報道相對保守的傳統節日缺乏內在動力。研究表明,傳統節日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宣傳。 “2004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三年共一千余份《中國青年報》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報道微乎其微,關于春節,元宵、中秋這三個傳統節日共有14條消息;而清明、端午、重陽這三個傳統節日三年來在報紙中沒有任何報道。我國大部分傳統節日的媒介呈現量不敵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4]這一調查結果表明,當前大眾媒體對傳統節日的普及宣傳表現出“不作為”或“少作為”的狀況,這也是中國傳統節日式微的原因之一。
教育對節日文化的影響。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缺失和西方節日文化的傳播形成鮮明對比。學校應當是普及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的主渠道。“洋節熱”反映出當前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缺失。首先,在目前的課程設置中,缺乏系統的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內容。教材是進行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主要載體,然而從小學到高中,普及傳統節日文化知識的內容在教材中的篇幅少之又少,未能有效擔負起對青少年普及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重任。其次,英語教育在中國已經成為大眾化的教育,“英語熱”使得英語國家的文化在中國十分普及,大多數青年對西方的主要節日都有所了解。而且,如今從幼兒園起,有的老師就帶著孩子們準備母親節賀卡、圣誕節禮物。
對于“洋節熱”,態度上,我們既不能畏之如虎、盲目排斥,又不能漠然視之,放松對西方腐朽文化的警惕;行動上,我們應采取綜合措施,輿論上大力宣傳,形式上大膽創新,內容上不斷豐富,政策、制度上有力保障,使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成為世界文化體系中的瑰寶。“如果將傳統節日比作一條魚,那么,就必須將傳統節日視作一條活魚,而不是一條死魚。保護它的手段也不能按照保護死魚標本的方式將它泡入福爾馬林溶液一浸了之,而是讓它以活態的方式生活在民間社會這個巨大海洋里,不但保持鮮活,同時還要使之不斷生長,不斷壯大。 ”[5]
通過網絡、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媒體進行宣傳報道,文化部門、學術界、教育界共同有所作為,是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條件。新聞媒體公信力強、傳播面廣、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感染力強,應當加大傳統節日話題在新聞媒體內容中的比重,通過連續報道、系列報道、專題報道等方式對傳統節日的內容和活動進行全面豐富的報道,增強中國傳統節日的吸引力,豐富其文化內涵,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如:清明節新聞媒體報道的陜西黃帝陵祭祖大典,讓身在五洲四海的炎黃子孫心心相印、血脈相連;1983年開播的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把全球華人的心連在了一起,成為全體華人春節的新民俗;鄭州《大河報》每到傳統節日時整版介紹節日文化,讓人們和傳統節日走得更近。“五星夜話”中秋專題節目、“天下有情人,一起過七夕”等宣傳中國傳統節日的系列節目,豐富了節日文化知識,營造了節日氣氛。為了在兒童和青少年中普及傳統節日常識,可以將傳統節日的起源、發展,民間傳說,成語典故制成動畫片或精短故事片,寓教于樂。合理安排傳統節日文化內容在義務教育和非義務教育階段教材中的比重,讓節日文化走進課堂。
“傳統節日要隨生活的發展而發展,既要發揚民族傳統,充盈民族精神,也要與時俱進,增益時代精神的內涵。”[6]傳統節日形式上的創新是使人們的精神需要在現代社會得以滿足的重要條件。傳統節日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要與時俱進,不斷注入新的富有現代生活氣息的文化因素;要創造節日文化品牌,挖掘節日文化的文化意蘊和現實意義,使傳統節日通過新載體、新方式為廣大群眾所喜愛。
“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西方節日中涌現的圣誕禮物和賀卡、情人節的玫瑰和巧克力、復活節的彩蛋等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我國的傳統節日可以適度引入商業元素,如開發傳統節日的吉祥物和各類紀念品,增添節日氛圍;開發以傳統節日為核心的文化產品;打造特色鮮明的節日文化旅游項目等,大力發展節日文化產業。
費孝通先生在晚年經常提及的一個概念就是“文化自覺”。“文化自覺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是一個艱巨的過程,首先要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與各種文化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條件。”[7]我們應當放眼世界、博采眾長,認真學習借鑒國外傳統節日的文化精華,融合西方節日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從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節日文化成果中汲取營養,進一步豐富和創新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體系。對圣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應充分發掘其輕松快樂、緩釋壓力的因素,使我們的生活因此更加精彩;對于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等,我們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廣,同時融入民族特色和中華文化內涵,創設出符合中國人自己情感需要的父親節、感恩節等。
國家應該高度重視傳統節日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加快完善相關法律制度。2008年,國務院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四大傳統節日列入國家法定節日。傳統節日法定化,加強民眾對傳統節日的認同感,給人們充裕的時間體味傳統節日的民風民俗和美好意蘊,是保護民族文化的有力舉措。
“政府搭臺,文化唱戲。”政府相關部門要創造條件,開展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風民俗系列活動,發揮群眾在節慶活動中的主體作用,使體現全民性、娛樂性的傳統節日融入百姓生活。政府還要加大投入,鼓勵開展節日民俗活動,舉行文化內涵豐富、形式生動有趣的節日儀式,再現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如東北地區應倡導積極開展“秧歌大拜年”、“秧歌鬧元宵”等系列活動,通過網絡、電視等媒體大力宣傳,讓獨具魅力的東北大秧歌成為老少皆宜、長幼同樂的特色節日慶典活動。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是多元共生的,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與碰撞中共同發展。“洋節熱”給中國傳統節日帶來緊迫感的同時,也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我們要在保持和鞏固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主導地位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建設,使中華民族節日文化絢爛多彩、生機勃勃。
[1]洪曉楠.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及其影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93.
[2]陳建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呼吁:別讓歷史文化在我們手中斷裂[N].光明日報,2006-12-21:(01).
[3]李欣.傳統節日文化在當下語境中的傳承問題與對策[J].中州大學學報,2007,(4).
[4]王安中,劉雪,龍明霞.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媒介呈現的實證分析——以《中國青年報》為例[J].長江論壇,2007,(6).
[5]苑利,顧軍.傳統節日遺產保護的價值和原則[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7,(1).
[6]李漢秋.讓傳統佳節濕潤民族精神[J].紅旗文稿,2005,(8):34-35.
[7]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