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蓮 談倩倩 趙夢潔 劉超華 王小平
豌豆潛葉蠅的生物學特性及防控技術
馮蓮 談倩倩 趙夢潔 劉超華 王小平
豌豆潛葉蠅分布廣,寄主多,近年來,該蟲在長江流域為害日益嚴重,逐漸成為主要害蟲。了解該蟲的形態特征、生活習性、生活史及為害特點,能為防治該蟲奠定良好基礎。生產中,應采用綜合防控措施,以農業防治、藥劑防治和自然天敵并舉,以保證蔬菜品質及菜農收益。

豌豆潛葉蠅(Chromatomyia horticolaGoureau)屬雙翅目(Diptera)潛蠅科(Agromyzidae),因其幼蟲潛食作物葉肉而得名,又稱油菜潛葉蠅、豌豆彩潛蠅,俗稱夾葉蟲、拱葉蟲、葉蛆和串皮蟲等。該蟲幾乎遍布全世界,在國內分布較廣,目前除西藏、新疆、青海尚無報道外,其他各省(市、區)均有發生。豌豆潛葉蠅寄主較廣泛,目前已記載的有21科77屬149種,其中以豌豆、蠶豆、油菜、甘藍、白菜和蘿卜等豆科與十字花科植物受害較重。一般情況下,豌豆葉害率為50%~60%,留種茼蒿株害率高達100%,葉害率也有90%。在長江流域也逐漸從次要害蟲轉變成主要害蟲。近幾年來,隨著耕作制度的改革,蔬菜種植面積及蔬菜保護地面積不斷擴大,為該蟲提供了優越的越冬場所和充足的食料,該蟲為害日趨嚴重,嚴重影響蔬菜品質及產量。因此,為了保證蔬菜品質以及菜農收益,現將該蟲的主要生物學特性和防治措施介紹如下。
1.1 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2 mm左右,翅展6 mm左右,頭部黃褐色,復眼紅褐色。胸、腹部及足灰黑色,中胸、翅基、腿節末端、各腹節后緣黃色,翅透明,有彩虹反光。
卵:長約0.3 mm,長橢圓形,灰白色。
幼蟲:蛆狀,圓筒形,初孵幼蟲乳白色,后變黃白色,老熟幼蟲體長3 mm左右,體表光滑透明,前氣門成叉狀,向前伸出;后氣門在腹部末端背面,為一對明顯的小突起,末端褐色。
蛹:長2.0~2.6 mm,長橢圓形,初化蛹時,體表呈鮮黃色,一日后逐漸變深。
1.2 生活習性
①成蟲 成蟲較活躍,取食、交配和產卵均在白天進行,受驚擾時會在寄主植株上爬行或在附近飛舞以躲避干擾。飛行距離較短,一般1 m左右。成蟲在活動期間,多在寄主植物(少數非寄主植物)上吸食花蜜和水分,其壽命長短和繁殖力的強弱不僅與氣候有關還與該蟲取得營養的質和量密不可分。羽化后即絕食的潛葉蠅便會喪失生殖能力。該蟲多在8:00~10:00交配,雌雄一生交配多次,每次短則5~10 min,長則30 min以上,受驚停止。雌蟲交配后1~2 h乃至1天后產卵。產卵時,先用產卵器刺破葉背邊緣表皮,然后插入組織,再經左右搖擺,將刺孔擴大到0.6~1 mm,產1粒卵于其中,1頭雌蟲在同一葉片上一般只產卵1~2粒,產卵部位常在嫩葉葉背邊緣。據統計,自然狀態下該蟲每天能產9~20粒,成蟲期可產45~98粒。被產卵器刺破的地方,表皮和葉肉全部枯死,呈現出灰白色小斑。
②幼蟲和蛹 幼蟲孵化后即在寄主組織內取食葉肉,取食方向由葉邊緣向葉中央部分逐步推進。隨著蟲體的增大,隧道逐漸變大。蛀道中,幼蟲每隔一定距離便產下1粒細小、黑色、近圓形的蟲糞,點狀分布其中。潛道形狀與葉片大小與為害蟲量有關,葉片大、蟲量少者則潛道彎曲少,否則彎曲多。幼蟲共3齡,老熟后即在蛀道末端化蛹,化蛹時咬破末端表皮,使蛹前氣門與外界相通,便于成蟲羽化。
1.3 生活史
豌豆潛葉蠅有較強的耐寒力,國內主要受害區限于溫帶及寒帶地區(年平均溫度7~9℃)。同時豌豆潛葉蠅的生長發育受溫度影響較大,在15~26℃時,豌豆潛葉蠅發育速率與溫度成顯著正相關,但28℃以上其卵、幼蟲和蛹的發育速率明顯減緩。成蟲耐低溫但不耐高溫,適宜生長溫度為15~18℃。幼蟲適宜溫度為20℃左右,但在22℃下發育最快,夏季氣溫超過35℃不能存活或以蛹越夏。
各地區發生世代不盡相同,潛葉蠅在華南地區1年發生18代,在太原地區發生5代,在蘇北則發生8~10代。以洛陽地區為例介紹該蟲發生與寄主植物的關系。一代幼蟲(2月底3月初)較集中為害蜜源植物和越冬寄主,如豌豆和留種大青菜、油菜、萵苣等作物;二代(3月中旬至4月中上旬)為害范圍蔓延至野生寄主,如苦荬菜、蒲公英、薺菜、野茼蒿等雜草受害嚴重;三代(4~5月)寄主范圍最廣,各寄主植物受害也最嚴重,形成為害高峰期,此時期是防治的關鍵時期;四代(6~8月)蟲量逐漸減少;五代(9月底10月初)又有所上升,但為害較小一般不需防治。10月下旬后,該蟲又在油菜、豌豆上繁殖為害,并陸續以蛹越冬。成蟲則喜選擇高大茂密的植株產卵,因此,長勢好的田塊受害更嚴重。
1.4 為害特點
此蟲以幼蟲潛入寄主葉片表皮下取食葉肉,可穿過中脈,造成較粗的不規則灰白色線狀隧道,正反面均可見。為害嚴重時,葉片上布滿蛀道,尤以植株基部葉片受害最重。葉片上的幼蟲量有幾頭至幾十頭不等。嚴重時,葉肉全被吃光,僅剩上下表皮,受害株提早落葉,影響結莢,甚至使植株枯萎死亡。此外,幼蟲還能潛食嫩莢和花枝;成蟲吸食植物汁液后使得被吸處呈小白斑點,嚴重影響農作物產量、品質和食用價值,觀賞植物的觀賞價值和菜(花)農的經濟收入。
2.1 農業防治
清潔田園,以消除越冬蟲蛹,減少蟲源基數。初春可重點控制一代蟲源。豌豆、萵苣、大青菜為豌豆潛葉蠅一代的主要寄主,蟲口密度最大,防治應以上述3種寄主為主要對象。在3種作物上同時防治一代,不僅可控制一代為害率,而且能明顯減輕以后各代發生程度。該蟲夏天喜在陰涼處的豆科等作物和雜草上化蛹越夏,如豇豆、菜豆、苦荬菜等,可人工摘除蟲蛹,有針對性地清除雜草,減少越夏蟲源。
2.2 藥劑防治
①化學制劑 在卵孵化高峰至幼蟲潛食始盛期防治豌豆潛葉蠅,每667 m2噴灑2.5%溴氰菊酯乳油30 mL、90%敵百蟲晶體200 g、蟲螨光3 000倍液或毒死蜱2 000倍液,均有很好的防效,可控制豌豆潛葉蠅的消長,但應不斷輪換使用或更新農藥以防害蟲產生抗性。以早晨露水干后 8:00~11:00時用藥為宜,順著植株從上往下噴,以防成蟲逃跑,尤其要注意將藥液噴到葉片正面。
②生物農藥制劑 雖然生物制劑的藥效稍緩于化學殺蟲劑,但其持效期長于化學殺蟲劑,且害蟲不易產生抗藥性,特別適用于對化學殺蟲劑已產生抗性的害蟲。用0.3%印楝素乳油1 000倍液防治油菜潛葉蠅,藥后11天的校正防效達95.69%;用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倍液防治油菜潛葉蠅,藥后11天的校正防效達88.09%;用0.6%銀杏苦內酯水劑1 000倍液防治油菜潛葉蠅,藥后11天的校正防效達97.82%。
2.3 自然天敵
豌豆潛葉蠅喜冷怕熱,春季發生早(3月開始發生),在植株下部取食產卵,且田間螞蟻、寄生蜂(蠅繭蜂等)和瓢蟲等開始在植株下部活動捕食,對該蟲有較強控制作用。目前,以寄生蜂的研究較為深入,如普金姬小蜂(Chrysocharis pubicornisZetterstedt)、潛蠅姬小蜂 (Dglyphus isaeaWalker)、攀金姬小蜂(Chrysocharis pentheus Walker)、 新 姬 小 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Westwood)對豌豆潛葉蠅有較強的跟隨作用和控制效果。以南昌地區為例,豌豆潛葉蠅的寄生蜂種類有近20種,其中優勢種4種,潛蠅繭蜂是第一代和第二代豌豆潛葉蠅的主要天敵;對第二代豌豆潛葉蠅的作用最顯著的則是潛蠅綠姬小蜂;第三代豌豆潛葉蠅的寄生率最高,以天敵潛蠅姬小蜂和凹面姬小蜂的作用最大。
馮蓮,王小平(通信作者),談倩倩,趙夢潔,劉超華,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湖北省昆蟲資源利用與害蟲可持續治理重點實驗室,武漢,430070,電話:15872399971
201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