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振東
有個朋友前一段時間很煩,原來他媽媽最近被一個“體驗中心”給纏住了:“買什么東西都不如買健康,買健康就是為兒女好”,非要花幾千塊錢買一個包醫百病的腰帶,兒女們說那是騙人的,老爸卻在一旁生氣了:“你們媽媽,辛苦一輩子,買一個腰帶你們都要阻止,又不要花你們的錢,我們自己有退休工資……”
作為記者,我知道那種“體驗中心”,免費吃,免費玩,免費按摩,工作人員見到老人家,都不是叫老伯大媽,而是稱呼“咱爸咱媽”,甚至“咱”字都沒有,直接就是“爸”和“媽”,老人家躺在按摩床上,每個人都有一個服務生伺候著,跟他們聊天,講故事,夸他們家兒子有出息,跟他們一起抱怨媳婦不貼心……
不要怪那些不法商人騙術太高明了,其實是我們的父親母親太寂寞了。與其責怪他們沒有火眼金睛,不如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想想,當你在外面打拼社交,是誰在陪你的父親母親?你有同事聚餐,有同學聚會,有QQ空間,有微博關注,但你知不知道,你的父母親早晨怎樣去的菜市場,下午怎樣收拾房間,他們找誰聊天,向誰傾訴?
我在廈門安家后,就用最快速度把父母接了過來,我以為比老家更舒適方便的特區生活,應該讓老人家滿意,沒想到頭幾個月新鮮勁過后,父母明顯地不習慣,一直嚷著要回老家。有一天下午,我偶然回到家,房間暗暗的,一個瘦小的身影蜷縮在沙發上,那就是我的母親,我這才知道,母親就是這樣度過她的每一天的下午,寂寞無邊無際。
我終于明白,老人家需要有伴,需要鄰居,如果不能幫他們找到鄰居,他們就不可能住長久。我們原以為,父母親只要有房子,有舒適的生活條件,有孝順的兒女,就夠了,我們不知道他們好像一棵樹從老家拔了出來,如果在新的城市沒有土培著,他們就扎不了根。我們為老人家搬遷一個家,還要為他們創設一個環境;我們讓老人家和子女住在一起,還要幫他們和鄰居生活在一起。
幸運的是,父母親終于慢慢在廈門找到了自己的朋友。我慢慢懂得,那一個在菜市場賣榨菜的大嫂,那一位陪父親下象棋的老伯,有時比我們還重要,當我們離開父母親的時候,是他們陪伴著父母親,打發一個個忙碌的早晨,消磨一個個無聊的下午。他們甚至比我們更容易左右父母的情緒,影響父母的幸福,因為他們比我們陪父母的時間更長。
最近我一位朋友在鄉下的母親病了,他每周請一天假去陪護她,有一天晚上,母親突然哭了,他嚇了一跳,母親說:“你們兄弟姐妹六個人,我病了,你們輪流來陪我,你們每個人一個禮拜只需要請一天假,可是,等到你們老了,只有一個孩子,你們將來怎么辦呀?”母親老淚縱橫。
自己生病,卻操心未來子女生病將怎么辦的父母親,讓我在想:在父母親的口中,我們一直是孝子,但父母親真的很幸福嗎?而未來,等我們也老了,我們會比我們的父親母親更幸福嗎?
摘自《南方周末》2011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