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山
漳州城池沿革與新出土的姜郡侯碑
李阿山
2011年10月初,漳城南隅姜公祠旁,因清理水溝,出土一巨碑《姜郡侯新筑護城大隄官路碑》。出土時機械損壞,缺右下角數十字。友人電話告知,因破單車馳往鈔點,復印分贈同好。友人建議寫篇介紹,因讀地方志書,了解漳州城池沿革暨姜諒其人,而以碑文相印證。
龍溪建縣于梁大同六年(540),是年有九龍(實是鱷魚)晝戲北溪,因取縣名“龍溪”,縣治在漳南古縣社(城墻早湮沒無覓,縣署遺址宋元間建為謝太傅廟)。漳州建州于唐垂拱二年(686),州治于漳浦(今云霄西林),開元四年(716),遷治于李澳川(今漳浦綏安)。不知何年,龍溪縣治遷今漳城中心位置中山公園內,其后,貞元二年(786),州治才又遷龍溪縣城,因“讓尊于府”,縣署移居城西偏,康熙《龍溪縣志卷二規制·公署》記載,說明縣先州遷,雖然縣治遷移時間無考:
城既附廓,而公署之設,讓尊于府,故本縣之署,居城西偏。
漳州城池,唐五代俱無考。宋初筑土為子城(宋初城小,成為后來擴大后的子城。子城即內城,官署所在),周圍四里。辟門六,東名第、清漳,西登仙、朝真,南云霄,北慶豐。咸平三年(999),始浚濠環抱子城(濠即護城河,亦稱池)。
祥符六年(1013),知州王冕加浚西濠,又于西南隅鑿水門接潮汐,通舟楫;豎木柵為外城(平民所居),周圍十五里(此漳城首次擴大,宋初之城始成為子城。外城15里,合2250丈)。
紹興間,知州張成大(1144~1146年任)毀子城,撤外城東、西、北三面木柵,筑以土,獨闕南一面阻溪,而子城之濠皆在城內矣。其后又于西北浚河一道入舊濠而雙分其流,由于城墻已環筑在外,則舊濠用以排泄城中積水(如此,城中濠溝之水,可常活常清)。
嘉定四年(1211),知州趙汝讜“始于東一面營石城”(此嘉靖《龍溪縣志》語。而康熙《龍溪縣志》、乾隆《龍溪縣志》、光緒《漳州府志》僅言“始砌東門以石”,未確),長五百馀丈。(此漳州石城墻之始,但僅東一面)
紹定三年(1230),通判林有宗復砌西、南、北三面石城墻,長二千五百馀丈(此漳城第二次擴大,城周三千馀丈,漳城封建時代以此為最大)。開七門,東朝天,西安豐,南通津,北貢珠,西北為小關門,西南為龍溪門,東南為朝宗門。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陳有定改筑東、西、北三面而縮入之,獨南一面仍舊,城視紹定舊城僅三之二,周圍計二千一百七十三丈五尺(此漳城首次縮小)。環城浚濠,南臨大溪,北依山而鑿為干濠。其內濠于南偏作東西二水關,出會外濠以入于溪。城中東北一帶地勢較高,水勢不得南下,別為小溝從東北隅城下小閘出外濠中(如此城中排水更為完善)。門惟辟東、西、南、北四門。
由于城東南趾舊筑土堤以捍溪流,洪水一到總是崩壞,明成化九年(1473),巡撫福建副都御史張瑄,命作石堤,城趾始固(此舉功效立見,志書記載,“成化十年七月戊午夜,暴雨連霪,人物漂蕩,浮尸蔽江”,而城內保全。此新出土的姜郡侯碑可相印證)。
成化十八年(1482)知府姜諒復規措木石,甃筑東、南城外堤,高一丈三尺,長一百馀丈,廣一十丈(以姜郡侯碑相印證,此城外石堤亦作官路用,即堤、路同一兩用)。作亭其上,扁曰“保安”,郡人陳舒為記。
萬歷三十七年(1609),知府韓擢因新改南橋,露三臺洲,改命南門為“三臺”,東為“文昌”,西為“太平”,北為“太初”。
順治十二年(1655),海寇墮城,悉載所砌石投之海中,“世子王恢復”。十三年再筑城,周圍一千九百七十一丈一尺,復減至正十之一。(此漳城第二次縮小。此后未再縮小)
康熙八年(1669),副將袁如桂改南門為“時阜”(此后,漳城四門名稱沿用至清末民初)。
民國九年(1920),陳炯明拆城改街路,漳城大為改觀。以民國三十一(1942)所繪“漳州市全圖”觀之,城墻不見了,街名改變了,而內濠依然在目,環繞著宋時的子城。
姜諒,字用貞,浙江嘉興人,天順甲申(1464)進士。成化十五年(1479)知漳州府,二十一年(1485)離任,知漳二任凡六年。在漳政績卓異,志書記載,事功比比。光緒《漳州府志·宦績》分六方面簡介:
一、弭盜患。姜公來任之前,漳地“水旱相仍,民多為盜。諒散粟懷徠之,盜不止,乃募盜以捕盜,盜始絕”。“直指(朝廷派出的巡視官員。此指巡按御史)張穆按閩,報命,疏薦姜有‘盜化民安’語。大學士李東陽問道:‘化易言哉?’穆曰:‘海濱有某某者,家為盜,姜撫諭之,遂感化,穆有所試之也’”(盜化民安,評價之高。宰相有疑,以親身體驗釋之)。
二、興水利。“漳屬縣龍溪、漳浦,田傍海,多瀉鹵,為筑長堤凡一百八十六所。龍溪南陂橫溪,故有石堤,久壞,皆補筑之”(嘉靖《龍溪縣志》記載更多。一百八十六所,何等辛勞)。
三、立社倉。“效朱文公法,立社倉,以社正司出納。始行于龍溪,儲谷數千石,仍下其法于他縣,俾皆行之”(備荒之舉,利在貧民)。
四、清田賦。“郡中田賦,由里胥乾沒(吞沒。此指侵吞公家錢糧)、飛射(額外征派)、詭寄(將自己田地偽報在他人名下,以逃避賦役)者多,諒悉斷理,俾復其舊”(著一“悉”字,非偶一作秀)。
五、審田畝。“既又披戶版,審田畝”(此占田者無稅、失田者納稅之弊,求社會公平,有利弱勢群體)。
六、減民役。“計丁數分為三等,遇徭役皆酌量輕重以授之,民役視舊減半”(計丁授役,民役減半,利在庶民,尤在孤寒)。
七、興教化。“作興學校,表章先賢,為鄉先生高東溪、陳北溪立祠,以為學者矜式”(學校,作育之地;先賢,學者楷模,開啟民智,社會進步之由)。
八、葬廉吏。“郡武臣顧斌,有平寇全城功(正統十四年,鄧茂七圍漳,顧斌大破之。姜公知漳,為撰《漳州衛指揮同知顧侯全城碑記》)。其沒也,貧不能葬,諒為葬焉”(意在訓誘,豈止憐貧)。
光緒《漳州府志·宦績》又云:“諒長于吏治,為政嚴,終諒之任,盜賊屏息,豪強者不得肆,民終德之,立遺愛祠于丙申橋及城南。”
姜公遺愛祠的始建時間和位置,乾隆《龍溪縣志》卷七《壇廟》云:“姜公祠,原在城中丙申橋,明弘治十五年(1502)建,祀知府姜諒。今(此“今”,應指乾隆間)移南廂大路頂。”姜公祠今尚存,位漳州戰備大橋北端城中、新建威鎮閣南。光緒己丑歲(1889),龍溪人舉人、內閣中書吳聯薰,題聯云:“治紹紫陽七邑同瞻父母,恩周黎庶百年咸頌神庥。”龍溪人拔貢、教諭吳廷杰,亦題聯云:“千里舉安自昔黎元蒙子惠,萬年食報從今廟祀鎮丁方。”1997年,我漳耆宿王作人先生,為題祠額“姜公祠”,旁注云:“姜公,古循良吏也。明成化間守吾漳,遺愛在民,祠祀不替,蓋閱五百年矣。茲值重新,敬書其額,時丁丑秋王作人識。”鈐“括齋”,又“王作人印”。嗣又題詩云:“姜公祠立大江濱,惠愛清風仰后人。者日修祠忻畢事,紛來遠近薦明禋。壬午中秋王作人敬題”,章“括齋”,又“王作人印”。今每年陰歷四月廿四日,附近居民均集資演戲,為姜郡侯祝壽。
此碑立于成化十九年(1483),姜公仍在任上。立碑緣起,乃姜公于前一任期內,勤政為民,鞠躬盡職,有口皆碑,如碑文所云“修廢補墜,三年之間,靡所不舉”,而護城大隄官路之成,揮使(福建路指揮使,正二品,掌一省軍政)王璟等人,因“請文樹碑”。龍溪薌溪人舉人、禮部員外郎盧譚為撰文并書丹,龍溪龍瀛人進士、戶部員外郎、池州知府郭舒為篆額。
漳州城池,如前所述,外城先木柵,后土筑,嘉定間始于東一面易以石。紹定間復砌西、南、北石城墻,至此外城四面皆石。至正間,城縮小,然外城四面仍筑以石。由于漳城南臨大溪,東南城腳長期來只是筑土堤以捍溪流,洪水一到,土堤總壞,城腳不固,城墻亦垮。直至成化九年,巡撫張瑄命改土堤為石堤,城腳始固。次年甲午,因特大洪水,“城垣幾沒,人物漂蕩,浮尸蔽江”(康熙《龍溪縣志·災祥》),城里幸免。姜侯碑記載,視志書辭異意同。成化十八年,姜公復加固、加寬、加高石堤,筑成一道長一百馀丈、寬十丈、高一丈三尺的大隄路。他加固石堤之法為:深挖地基,像梳篦一樣密密地深打木樁,再用大量條石縱橫交錯層層疊砌起來。此作千年計,豈豆腐渣式的形象工程可比!
姜公里籍,光緒《漳州府志·宦績》稱“嘉興人”,姜侯碑稱“浙之嘉禾名儒”,乾隆《海澄縣志·藝文·姜公陂碑記》亦稱“浙之嘉禾人”。稱述之異,是因為三國吳主孫權赤烏五年春正月,改“禾興為嘉興”。故嘉興別稱嘉禾。
姜公事跡,翁國梁《漳州史蹟·姜太爺廟》舉十項而遠不能盡。茲以翁先生的精采評述為本文之殿:
綜上各種事跡,可知姜諒守漳時,表揚忠義,撫化盜賊,崇儒重道,尚德報功,兼以建閘、修廟、浚溝渠、開水利、創立義冡、撫恤孤貧,凡應興應革之事,皆不遺馀力。以余觀之者,朱子有功于漳州大矣,但太守自朱子而后,未有盛于姜諒者也。可謂大有功于天地,大有功于生民,大有功于圣賢之道矣,豈坐堂筵、耳弦匏、口梁肉、載車馬、擁徒隸,而解民之懸、清民之渴,未嘗貯于胸中,土木其形,土木其智,竊祿位、肆淫刑之輩之所及哉?
信哉斯評!
(原石高271×寬105公分,拓片高264×寬101公分。底座高95公分,前五馬飛奔,后四牙象月夜負重。)
奉直大夫禮部員外郎薌溪盧譚撰文并書丹
賜進士第奉直大夫戶部員外郎龍瀛郭舒篆額
物有似輕而實重,較輕重者多失其權;事有似細而實大,律細大者多昧其量。有位君子,于蒞物臨事之際,要不忽其輕、眇其細,執吾權量歸之重大之地,務成作濟之功,以利于世之永遠,俾無后艱者,非存心為國為民實德定見之君子,其克爾乎?我漳郡侯姜公新砌城池外東南溪次護城大堤、官路是也。
自有城池,則此堤路沙土之筑,歲筑歲壞,外溪洪流突激而沖入,沙土填塞城池,內城霖潦,柂漫而滾出,地決坑坎。旱乾則城池凸,溪溢則城隍浸,城趾之地以之而崩陷,五歲三修,軍民并勞,財力枉費,無此堤路防御內外水之□害也。邇者欽差巡撫都御史張公瑄,以為大患,大發軍民,砌臨池之石,甲午洪水,城外漂流千家,石砌新固,城隍僅保,功固大矣。然不知石砌此堤路之為要也。堤路永固,外水有御不能沖,內水有防不能柂,城有護而可以永保也。多任專城,孰不輕忽細眇此堤路而肯顧其沙土決地而去也!
嗟惟我公,有見于此,不失以昧其重輕細大之較律,雖存心于為國為民,不有實德定見之才,抑何克濟厥舉哉?以故借財勸義于殷實之富,商工度力于樂用之來,求木于山,運石于海,億萬木篦釘布排于土深,億萬石縱鋪衡疊于水浸。堤路一新,巍巍而護城;石砌百丈,嶄嶄而閑溪。徒不病涉嗟怨,誰收其聲;車馬脫危欣喜,誰生其心?城隍無患,軍民有賴,百世偉績而作于今日也。
工既訖,紀載不可無石,揮使王璟等請文樹碑。韙矣哉!公之智,發于人之所不及知;公之仁,施于人之所不及用。決見事之始,果見事之終,于此事之濟,天下事何往不濟哉?
公浙之嘉禾名儒,名諒,字用貞,出身進士,歷官刑部郎中。出專本城,修廢補墜,三年之間,靡所不舉。若社稷、山川二壇,北溪、表忠二祠之鼎建,漳州府前后堂、城隍廟之重修,外筑江堤以防海溢,內疏溝洫以備旱潦。至如大成文廟、虎渡江橋,所費巨鉅,□□□□。然此一舉之功,而有百濟之利,城隍從此而有護,城池從此可開通,民居從此無漂流,壞田從此得重墾,軍歲從此□□□□□□無役。且地理家,此堤實郡城之要堤,此路實郡城之要路。凡所以有利于郡國者,言之可既乎?公之德之才,陰□□□□□□□□而至哉,其又有窮焉?
譚之膚淺,不足紀述,謹書諸石以刻,用告后來知此舉之重大,繼而修之,垂千萬載,□□□□□□□□□□。成化十九年歲次癸卯春三月之吉,漳州府同知吳黼、通判謝諒、推官張新、知事林鍧、照磨羅良、督工大使余源□□□□□□□□□□□□□□□,漳州衛指揮使楊鋌、王璟、指揮同知黎震、張璲、侯鑒、甘壽、義官□□□□□□□□□□□□□□□□□□,龍溪縣知縣李棨、縣丞吳鵬、主簿葉臻、典史應華、府□□□□□□□□□□□□□□□□□□□□□□□。
注釋:
2011年10月6日田間勞作中聞于詩浦社莊君阿鎚電話云:頃者姜公祠旁新出土一巨碑,篆額難識,碑文漫漶難認,已移立于鳳霞宮。撫古之忱不能自已,翌晨即馳鈔點。惜右下有缺角。鈔甫半,被所阻。電話詢張君大偉知,江君煥明已拓存。經約定,8日下午,復破單車馳海峽文史館江君所在鈔補完整。歸家暮矣復謄正更深。今晨莊君來,遂復印分贈同好。李阿山2011年10月9日晨。
2011年10月16日,姜郡侯碑移立姜公祠左墻外。12月14日,前往校對所鈔,有所更正。
(文中姜郡侯碑照由許初鳴先生提供)
(作者系龍海市古縣中學退休教師、福建省語言學會理事、漳州市歷史學會會員、龍海市政協文史員)
責編:李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