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業周刊》網站3月21日文章,原題:印度誤導了對中國的焦慮 印度日益增加的對華貿易逆差成為印度政策圈痛苦的源泉。去年12月,印度國家安全委員會秘書處甚至給各部發出通知,詳細列出擔憂事項,支持商務部限制從中國進口。不幸的是,關于這個議題的公眾討論往往流于膚淺。幾乎沒有人了解貿易赤字背后的原因、對印度經濟的影響以及印度如何才能實現更好的平衡。
即使對華貿易逆差魔術般地消失,這對解決印度的貿易不平衡也不會有什么幫助。對華貿易逆差在印度全部貿易逆差中所占比重還不到20%,而對印度貿易數據影響更大的是該國對石油、天然氣和煤進口的依賴,這些資源主要來自沙特、伊朗、澳大利亞和印尼。
讓我們看看導致印度對華貿易赤字的原因。兒童玩具可能是中國“入侵”印度最明顯的象征,然而它們占中國對印出口的比重還不到1%。在2010年中國對印度出口貿易中,超過60%是生產資料,比如電力機械、鍋爐、鋼鐵產品、輪船和工程設備。這是因為印度國內無法滿足自身需求,于是就從報價低于歐美日的中國進口。但同時在其他領域,印度卻沒能向中國出口大量產品。
如果印度政府限制從中國進口生產資料會發生什么事?是的,對華貿易逆差將會下降,但印度整體貿易逆差甚至會變大。因為其他國家的報價會更高,而且不會像中國那樣提供融資。人為限制從中國進口貨物對于印度來說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印度應該采取以下幾項政策。首先,國家安全不應成為人為制造貿易障礙的借口。第二,印度領導人應要求想成為印度公司主要供應商的中國企業在印度進行生產。第三,印度必須要求對于市場準入的互惠政策。
在本10年內,印度的首要經濟任務應是更加積極地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從中國進口生產資料會幫助印度加速完成這項工作。印度的勞動力比中國便宜,工程技術和管理水平是世界一流?;A設施赤字越早解決,在制造業方面印度就越早變得比中國更具競爭力。▲(作者安尼爾·K·古普塔,陳一譯)
環球時報201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