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作
藝術之書
藝術從哪里來
文/ 張作
這是一部全新視野下的世界藝術史,在通俗易懂的文字間,就能發現一個可信賴的藝術鑒賞向導。書中雖涉及漫長的歷史時段和數量驚人的藝術創作流派,但始終遵循一個重要的根本原則,那就是聚焦于個體影像作品的深入分析。全書的核心是對收錄的大師杰作的豐富內涵加以闡述。超過1000幅精美插圖,并力求還原藝術作品之美,欣賞藝術家眼中的世界影像。
世界上為什么會有藝術,藝術又起源何時何地,這個問題只有猜測,答案一直被重重迷霧所包圍。
自有人存在以來,藝術注定就要萌芽。在漫長的歲月里,人們走過了世界各個角落,陸續發現過人類早期文明的遺存。最近,考古學家Alistair Pike又在西班牙北部地區發現了出自尼安德特人之手的巖壁圖畫,它們已然穿越了4萬年時空,比大名鼎鼎的拉斯考克斯洞穴壁畫早了2萬5千年,這些類似涂鴉的圖畫預示著人類有意識地使用視覺符號的歷史有了一個新開端。
不過晚些的拉斯考克斯洞穴壁畫卻讓人感覺到舊石器時代的藝術家擁有了更加精湛的技藝。據考證,他們取礦物質、炭灰、動物血和土壤充當顏料,再摻入動物油脂進行混合,以確保色彩持久鮮艷,圖畫中包括野牛、馴鹿和山羊。舊石器時代藝術家用自然主義的手法再現出數萬年以前的生存環境,并說明他們對自然的敬畏、抵抗與改造。
這能不能算是藝術的起源呢?這個歷史起點已經足夠久遠,但史料中也明確記載著,直立人在非洲出現是180萬年前的事,區區4萬年的依據還真算不上充分,期間一定還有未知的線索等待探明。不過,藝術通過人被創造出來是確鑿無疑的。同時,藝術也反過來重新塑造人,想想個體是如何在繪畫、音樂或影視劇的熏染中重被塑造這一事實就知道了。
早期人類的藝術往往帶有一種迷信色彩,不將這一因素帶進觀察范圍內的話,恐怕就不可能理解冰川期威倫道夫女像為何要被雕刻成那么丑陋的生育崇拜形象。或者,即便是我們站在肖維特洞穴遺址(法國阿爾代什)的遠古巖壁畫面前僅一米的距離,我們又能對它說出什么呢?巖壁上難以揣測的幾何圖形,怪異的動物的混合圖案會讓我們腦中的意識保持清醒嗎?這就是造成了現代人對原始藝術有理解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非具有專深的考古知識,否則就少有人能掌握先民信仰的神明與他們崇拜的圖騰之間存在著的關系。在難以想象的數萬年前,人類獲得勞動工具的功用性進展,將不規則的石塊打磨成尖的、圓的或者鈍重的形狀同時,我們是否需要相信這樣的一個事實,新型石制工具的產生很可能促使技術美學在那一剎那迸發出來,即便是有人表示懷疑,一切不過是種機緣巧合,但他最終還是無法解釋在這種巧合之后,藝術繼續得到發展的事實。在一邊證實這是藝術的同時,另一邊就必然會有否認它為藝術的聲調。
那么,到底什么是藝術呢?不一樣的藝術家、美學家或藝術史家都會給出自己不一樣的藝術定義,何況每一個人對藝術的看法都會受到時代觀念的影響。曾為牛津大學拉斯金繪畫學院院長,同時也是當今杰出的英國畫家史蒂芬·法辛牽頭,組織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藝術史學者、藝術評論家、博物館學者、作家等數十位成員的專家團隊,編寫了目前世界最為通行的一部《藝術通史》,旨在培養讀者敏銳的藝術洞察力,懂得如何理解藝術。這部重要的藝術通史關注的是對具體藝術家、具體藝術作品的個案研究,從繪畫、雕塑到觀念藝術和行為藝術,幾乎觸及了所有藝術品類,挖掘“個案”與“關聯”,提煉每個時代或藝術流變的典型特征。再加注極具深度的評述,將有助于我們理解藝術到底是什么。
《藝術通史》第一版問世后,兩年內就有了15種語言的版本,僅英文版一年就賣掉了16萬冊。
藝術品理解的困難在我們面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時也同樣存在。2009年在廣州發現并開始挖掘的大型先秦古墓群,其中出土的商周至南越國時期的古文物有上千種,當詢問參觀過這些出土文物的普通大眾是否能夠看懂它們時,很多人會說明如果了解了這些器物在當初是干什么用的就會明白更多。我們基本都是依靠功用性來區別不同時代和環境下的事物,比如那些盆盆罐罐,通過它們的形狀、大小及使用功能我們會有一些初步的認識,但對器皿上的圖案、紋路及器物自身意義的不確定使我們仍是無法真正認識這些古代出土文物。
在《中國藝術5000年》中提到了商代晚期金面人頭像,這是四川境內廣漢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銅鑄像,金面人頭像似頭戴圓頂帽,粗眉大眼,面部貼有高純度的金質薄片,三棱形鼻梁,大嘴緊閉,雙直耳,脖頸很粗,頸下鑄成倒三角形,似可插嵌在物體上,但作何用途尚不得而知。頭像表現手法夸張而近乎變形,面目冷峻,具有一種肅穆神秘的宗教意味。還有商代婦好墓玉人、西周青銅器鳥紋、戰國猿形銀帶鉤、古蜀青銅立人像等等器物或飾品,它們對中國古代先人意味著什么,我們又能對此了解多少呢?以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形式編著而成的《中國藝術5000年》,收錄500多件國寶級文物,涉及繪畫、雕塑、陶器、玉器、瓷器、漆器、家具、金銀器等多個藝術門類,從史前到晚清,用高清的藝術復制品圖像在文字的梳理下展示出了一條完整而生動的中國藝術發展脈絡。
《中國藝術5000年》/中青雄獅 著/中國青年出版社/定價:598.00元/書號:978-7-5153-0325-3
《中國藝術5000年》是一部介紹中國藝術的大型畫冊。依歷史先后劃分,分別從雕塑、繪畫、書法等多個藝術門類中精選各個歷史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來呈現中國藝術的饕餮盛宴。
《中國史綱》/張蔭麟 著/中華書局/定價:26.00元/ ISBN:9787101086287
七十年前的歷史教科書,七十年后的國史必讀書。
陳夢家說,《中國史綱》是“歷史教科書中最好的一本‘創作’”。
作者張蔭麟是清華才子,與錢鐘書齊名。他的老師梁啟超、陳寅恪、吳宓等,無不對他寄予厚望?!吨袊肪V》是他37歲的短暫一生中留下的唯一專著。
《中國通史(八卷本)》/李伯欽、李肇翔 著/鳳凰出版社/定價398.00元/ISBN:978-7-5506-1148-1
《中國通史》是一部開放的置于全球視野中的國史,在整個人類的發展進程中來敘述中國歷史。歷時三年,240余萬字書稿、5000余幅珍貴書畫器物照片重新整理審訂。以“人”為聚焦中心,描述了先民們在不同時代的生存狀態、精神世界和族群融合。讓讀者真切體會到中華民族與全人類的聯系。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權威、最好讀、最豐富的中國通史。
《古希臘-羅馬文明:社會、思想和文化》/(美)弗格森 著/李麗書 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定價:128.00元/I S B N:978-7-5617-9264-3
以翔實的資料作為支撐,同時具備了學術性和趣味性。介紹了公元前后各幾百年間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教、文化、考古等方方面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結構和思想沖突,許多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和考古發現,對于讀者了解西方文明的源頭大有裨益。
西方文明史:歐洲譜系——從史前到20世紀末/(法)皮埃爾·拉邁松(Pierre Lamaison)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定價:188.00元/ ISBN:978-7-300-15151-9
利用各種圖形資源和圖像視覺語言所帶來的各種可能性,綜合描述各種血緣關系、文化傳播和政治模式。可以采用四種閱讀方式:正文、藝術作品的復制品、地圖以及譜系圖表。第一部分“基礎與繼承”涉及人種學。第二部分把研究血緣關系的人類學所建立的各種模式運用到政治史中。第三部分著眼于種種重大的文化模式及文化模式的傳播。
也就是說,唯當先弄清楚某一類藝術所依賴的社會環境或者人類生活的時代背景,才能更準確的理解某類藝術為什么會產生和它在表現什么。中國5000年的文化藝術史所涵蓋的內容一定會比夜空里看到的星星還要多,想真正認識并理解中華藝術也絕非讀上一兩本書那么簡單,這必須還是一個長期的知識積累的過程,或許會花去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行。
2012年有兩部很值得一讀的中國史,推薦一本精煉的《中國史綱》,另外則是極為系統的一套8本的全彩《中國通史》。
《中國史綱》以中華民族的黎明時分——夏商周文明為序曲,推出了中國封建帝國之初戲劇性的一幕,如奴隸、都邑與商業等封建社會基本要素的產生和發展,其間藝術進入了青銅時代,從多數出土的文獻文物上看,這一時期的藝術給人一種神秘感,威嚴、獰厲甚至有些可怖的色彩,然后經過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藝術覺醒,全書結束于北宋時期的內憂外患,而這一時期北宋朝的風俗人物畫、青綠山水畫和工筆花鳥畫卻發展到了中國藝術史上的高峰階段。
系統化的《中國通史》既然是一部8卷本的大部頭,容量肯定是極為豐富的,它把中國的神話——盤古開天辟地也囊括進來,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馬壩人、長陽人、丁村人等悉數登場,然后是母系社會過渡到的三皇五帝,直至大清朝從入關到衰亡,在這樣一部浩浩蕩蕩鋪陳開的歷史背景之前,中華民族的藝術真的就像點綴在穹幕之上的珍珠瑪瑙,交替閃爍著耀眼的光輝。
當東方中國的春秋戰國文化空前繁榮之時,西方同樣出現了一個激發古代、現代和未來千秋萬代人類心靈的偉大時期,那便是古希臘世紀。中國的孔孟,西方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讓東西方文明在智慧的高度上達到平衡。建筑方面,希臘古風時期的多立克式神廟在雅典、特爾斐、奧林匹亞、科林斯建成。雕刻、雕塑成為古希臘文明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由于熱衷于人類經驗中的統一性最終使得希臘藝術發展出了人本主義、理想主義和理性主義三種主要思想。后來當羅馬帝國起兵征服希臘城邦時,最吊詭的卻是羅馬人發現雖然在武力上征服了希臘,但自己卻情愿臣服于希臘的思想和文化之中,所以羅馬時期的藝術多半仍在延續著希臘藝術。
即使到了今天,還是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希臘文化幾乎是整個西方文明的搖籃。這好像有種濃濃的譜系學味道,關于皮埃爾·拉邁松(Pierre Lamaison)那本《西方文明史:歐洲譜系——從史前到20世紀末》,寫作之初就站在歐洲歷史的文化譜系一邊了。他在導言里對讀者說,歐洲有個美麗的名字叫歐羅巴?!皻W羅巴”是一位年輕女子的名字,她有可能是一個被宙斯拐走的腓尼基女子,另外一種可能是海神和忒提斯的女兒……
以一種溯源的做法對西方文明史刨根問底,對于許多歷史愛好者和藝術愛好者來說是件好事。拉邁松本人差不多畢生都是圍著譜系做文章,《不可能的聯姻:熱沃當的暴力與親情》、《大家都是近親?論古典時期歐洲各王朝的聯姻戰略和傳統》、《超級近親結合:地中海沿岸聯姻中的亂倫、戰略和禁止》,加上這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西方文明史:歐洲譜系——從史前到20世紀末》讓他快成了當代最出名的譜系專業戶了。接下來他為這本“譜系”圖冊設計了前所未有的構思方案,通過一張張附帶地圖的譜系表,兼顧現代歐洲政治、文化的統一性和多樣性,為讀者提供了了解歐洲漫長歷史時期種種現象的有效方法,可以對進一步理解西方藝術起到非常好的幫助。
試圖像拉邁松那樣梳理世界藝術史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14世紀西方世界流行這樣一種人文主義思想:要解放個性,反對宗教禁欲主義,為思想啟蒙,提倡科學,還要求對人權給予充分肯定……這是人文主義的主要思想。這個時期但丁寫了《神曲》、薄伽丘完成《十日談》、馬基維利的《君主論》大大地暢銷。繪畫方面,佛羅倫薩成為文藝復興思潮的核心重地,經由米蘭、那不勒斯、羅馬、威尼斯向整個歐洲輻射。
也有不少人對這場向現代社會邁進的文藝復興運動懷有最復雜的情感,詩人彼得拉克唏噓著文人特有的敏感和同時存在著的矛盾,他表達了時代正不可遏制的衰敗,但仿佛又同時聞到了世界的現代氣味。瑞士的歐洲文化史研究專家雅各布·布克哈特的觀點是按照影響范圍將文藝復興劃分了大中小三類,最小范圍內的僅僅是構成了古典形式和思想再生,一般性的劃分則界定成規模較大的一次文化復興運動,在最寬泛的定義上,他又將文藝復興看成是中世紀和現代世界之間的一個歷史階段。
相信讀者讀一讀以上藝術史,一定會對藝術有些新的認識,看法會更加準確。慢慢地我們會有一種感覺,藝術實際上就是一部藝術的“史”,上升到“史”這個角度,我們才把藝術看得更清楚。比如,如果有人問藝術是美的還是丑的?該怎么回答他呢?回答是美的。因為歷史上那些了不起的藝術家將創造美看成藝術 的使命和本質,他們深思熟慮又表現傾力。而藝術史家和藝術批評家為了挖掘藝術的美也都不余遺力,唯有艾柯對藝術做了一次公然的挑逗——審丑。
艾柯這部繼他《美的歷史》之后,又一重量級的藝術史反過頭來從審丑的角度第一次對如何理解藝術做出分析,通過對惡毒的、丑陋的、色情的以及令人作嘔甚至恐怖的藝術對象細致入微的分析,嘗試把丑作為歷史和文化批評的一部分挑釁人們對藝術根深蒂固的審美思維。而實際上,世界上的美有多少,丑就會有多少,因為丑和美畢竟是相對的,且是一種永恒的對立。艾柯把這種對立關系是以非常嚴肅和冷靜的態度看待的,所以他在其開篇就申明:每個世紀都有哲學家和藝術家提出“美”的定義,借助于他們的作品,我們能夠建構一部審美觀念史?!俺蟆眳s不是這樣。大多時候,丑被界定為美的反面,但幾乎不曾有誰針對丑寫一部專論。丑淪落為邊緣作品順帶一提的東西。因此,美的歷史可以援引范圍很廣的理論文獻(我們由此推導出一個特定時代的品味),丑的歷史則必須在關于人或事物的視覺圖像與文字材料里窮搜線索。
《丑的歷史》/(意大利)翁貝托·艾柯(Umberto Eco) 著/彭淮棟 譯/中央編譯出版社/定價:98元/ISBN:978-7-5117-0740-6
丑是什么?丑只是美的反面嗎?丑的范疇有哪些?繼全球驚艷的《美的歷史》之后,博學大師艾柯再推《丑的歷史》,以豐富的圖文資料與獨特的見解深度剖析世人對“丑”的成見,顛覆傳統審美觀,形成一部異彩紛呈的審丑觀念史。他親自保證:“《丑》比《美》更精彩?!?/p>
《希臘人和希臘文明》/(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 著 王大慶譯/定價:56.00元/ISBN:978-7-208-10586-7
一部展現古希臘無窮魅力的文化史巨著,是文化歷史學大師布克哈特里程碑式的力作。本書系布氏身后出版的演說集《希臘文化史》的最新英文選譯本,芬利、穆瑞等當代古典學名家曾為之付出了長期而又艱苦的努力。書中,布克哈特展現了對古希臘文化本質的深刻的洞察力,他對希臘的賽會精神、悲觀主義、希臘民族及其城邦政體的優勢和弱點,以及希臘的藝術、宗教、經濟生活等諸多方面都有獨到見解,對后來的古典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書也因而被譽為現代關于希臘文化的第一次也是最好的闡述。
《古羅馬藝術如數家珍》/(德)托馬斯·R.霍夫曼 著/程昱 譯/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定價:¥38.00 /I S B N:9787546346489
古埃及藝術如數家珍/(德)佐恩 著/時曉譯/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定價:¥38.00 /I S B N:9787546346472
古埃及三千年的歷史中藝術創作擔當著重要的政治和宗教功能。這個帝國到了中間期開始衰落,戰爭頻起,黑暗的時代里,藝術中心自行分崩離析,醞釀著在下一個統一的埃及王朝重新崛起。而在另一個帝國,羅馬人掀起了一股對古希臘文化的狂熱,獲得古希臘藝術品成為了一種時尚,建立了多個復制希臘藝術品的作坊。這時候,思想和技術的交流、藝術家和贊助人之間的交流都達到了頂峰。
《約瑟夫·德·梅斯特反啟蒙思想中的野蠻與文明》/張智 著/復旦大學出版社/定價:28.00元/ISBN:978-7-309-09124-3
梅斯特研究的熱點和前沿是對梅斯特思想與啟蒙運動之間關系的再思考。伯林在這方面的作用是創造性的。他將梅斯特置于“反啟蒙運動”中進行考察,開辟了研究的新視角。伯林的研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如今,梅斯特也被越來越多地視為一名反啟蒙理論家。一些研究者受到伯林的啟發,已經從反啟蒙角度出發進行了一些更為深入的研究。本書沿著反啟蒙的路徑,集中考察梅斯特思想中“文明和野蠻”這對概念,并試圖通過它們來具體探討梅斯特思想與18世紀啟蒙話語、大革命話語之間的關系。
《中國畫百事通》/郎承文 著/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定價:80.00元/ ISBN:9787534031595
郎承文主編的這本《中國畫百事通》是一部全面認識中國畫的工具書。該書闡述中國畫的作者、作品、畫論、畫法、題款、用印、流派以及中國畫的各種形式和裝裱等,全書插圖2000余幅及技法示例圖180余幅,圖文并茂。讀者只要一書在手,可以通讀,也可以撿自己所需要的章節來細讀。
《西方音樂簡史(修訂第9版)》/米羅·沃爾德(Milo Wold)等著/劉丹霓 譯/定價:49.80元/ISBN:978-7-5100-4039-9
以大綱式的手法對西方音樂發展進行了清晰描述,對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音樂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展現出的不同風格特征做了細致分析。列舉了各個時期重要作曲家的生平、創作風格和代表作品,有力地說明了音樂家對音樂發展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