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小躍
到中國來看看
文/ 胡小躍
2 006年10月,我陪同波伏瓦的密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藝處原處長戈貝爾女士在中國六大城市的十所大學作關于波伏瓦的巡回演講。一路上,無論在機場還是在車站,甚至在旅館等待工作人員的時候,只要有空隙,已過古稀之年的戈貝爾女士就會從隨身手袋里掏出一本發黃的舊書。我好奇地湊過去看是什么書,原來是波伏瓦的《長征》。我早聽說過這本寫中國的書,一直想看,但很難找到。戈貝爾女士說,這本書絕版了,這么多年來一直沒有再版重印,她的這本還是從古舊書店里預定了很久才得到的呢!
《長征》是1955年波伏瓦訪華后寫的著作。當年她和薩特在中國所走的路線,和我們2006年的那次巡回演講路線幾乎相同,連季節也差不多。所以,我們一路走一路讀,走到哪座城市便讀關于哪座城市的章節,然后試圖在這座城市里尋找波伏瓦在書中提到的地方。不知不覺,一本厚達600頁的書就這樣在路上被我們讀完了。送戈貝爾女士上飛機回國時,我對她說,我決定了,要在中國出版這本書。
20世紀50年代,正是波伏瓦的聲望達到高潮的時期。1949年《第二性》的出版使她成了當時世界上影響最大的女權主義學者之一,1954年,她的長篇小說《名士風流》獲龔古爾獎,又奠定了她在法國文壇的地位,各國都爭相邀請她訪問。她和薩特曾多次訪美,但他們對那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不以為然;相反,他們的知識分子性格和骨子里的傲慢與反叛,使他們一度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靠得很近。這時,蘇聯和中國向他們伸出了熱情之手。上世紀50年代中期,為了讓世界了解中國,改善中國的國際環境,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向國外友人發出了“到中國來看看”的邀請,于是,世界各國的數百個代表團來到了中國,人數接近兩萬。
《長征》堪稱是一部中國百科,其內容涉及中國的歷史、哲學、宗教、文學、建筑、工農業生產、家庭、國防等各個方面,波伏瓦在書中介紹了她訪問過的中國城市,講述了她所見到的人和事,并詳細描寫了參加1955年國慶盛典的情況。全書分七章,夾敘夾議,有介紹性的陳述,有見證性的描寫,也有思辨性的評論。
她懷著巨大的熱情和善意去觀察、去傾聽、去感受,并發出由衷的贊嘆。在北京,她參觀了故宮,看了皇家園林,也去了天橋看雜耍,“我一邊興致勃勃地觀看街景,一邊了解北京人的日常生活。”在她眼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任何事情都井井有條”,孩子們“快樂活潑,笑得可愛,成群結隊……健康而整潔”。她認真分析新中國的方針政策,比較中國農村改革的成功與東歐國家集體農莊的失敗,用蘇聯的失誤來反襯新中國的英明和正確:“中國領導人具有智慧和才干,他們和睦地與廣大群眾站在一起,從來不違背人民的利益。”中國“沒有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生搬硬套”,而是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中國已經找到出路,正奔向無限的未來”,“它代表著歷史上一個極其動人的時刻:人民在徹底地改造自身,以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作者介紹
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
20世紀法國最有影響的女性之一,存在主義學者、文學家。波伏瓦一生著作甚豐,其中以榮獲龔古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名士風流》、被奉為女權主義圣經的理論著作《第二性》和鴻篇巨制的四卷本《波伏瓦回憶錄》最為突出。20世紀50年代,波伏瓦訪問中國,遂有《長征》(1957)問世。其他重要作品有《女賓》《他人之血》《存在主義與民族智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