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果子
文/ 克里夫頓·費迪曼
成長是關于人生的彩排
文/ 果子
這個叫埃莉諾·卡頓的新西蘭作家實在是個新人,新到國內讀者幾乎不認識她,百度百科上也還沒有資料可查。但是,這個1985年出生于加拿大,在坎特伯雷大學學習英語,并在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獲得創意寫作碩士學位,目前在美國愛荷華作家工作室進修的女孩,卻因一部處女作《彩排》而一舉成名,獲得眾多文學獎項,2009年還被英國媒體譽為“年度小說黃金女孩”。
《彩排》確實是一部含金量非常高的小說。“黃金女孩”講述了一群女孩的成長故事,細膩如花又叛逆如刺的少女情懷,被一場打破禁忌的師生戀觸發。
高中生維多利亞與男老師薩拉丁的情色事件曝光后,整個學校里那些正值青春期的女孩子們都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身體是一個秘密——一個黑暗的、讓她們驚恐萬分而又充滿未知的秘密。蠢蠢欲動的渴望,和隨之而來的落寞、興奮、掩飾、爆發。成長突如其來,她們終于明白,青春就是一場關于人生的彩排。從電影、電視周圍的一切中學到關于愛情和人生的事兒,學到了公式然后就運用它,這就是她們處理事情的方式,她們的全部生活。
于是,教室成了她們的排練舞臺,在那里她們練習如何吸引與操縱他人,她們的一舉一動都成了表演。校方決定以這場師生戀為藍本排演一出年終大戲,現實與舞臺不可避免地彼此交錯,直到公演的那一天……
關于青春,關于性,從來沒有這樣一部小說,從不同人的角度做了如此詳盡的探討,如此發人深省。埃莉諾·卡頓的成就也就充分體現在這里。
伊索爾德—— 維多利亞的妹妹。可想而知姐姐的事兒給她帶來多少壓力,父母半遮半掩的警告只會讓她有被當成小孩糊弄的感覺。
“讓我告訴你他們為什么這么害怕吧。”伊索爾德說,“他們害怕是因為維多利亞已經擁有了他們全部的認知,他們害怕是因為在她面前自己已再無秘密可言。”
布麗奇特—— 一個表現欲極強的自卑女孩。校長和老師們謹小慎微的解釋同樣令她不滿:
“他們把這當做一劑良藥,”她說道,聲音揚得更高,“就像是接種疫苗,他們試圖將一絲病菌注入你的身體,于是你就能在病毒真正來臨之前形成抗體,做好防御。但這次的病毒不一樣,他們從未給我們打過類似的疫苗,所以他們害怕了,進而想要悄悄地將疫苗注入我們的體內,卻不告訴我們真正的病癥是什么,甚至不想引起我們的注意!哼,那根本不管用!”
朱莉婭—— 大膽獨立有點孤僻的女孩。直截了當的提問則讓心理輔導員也招架不住:“是因為他們看了什么就是騷擾了嗎?還是因為他們看的時候會想些什么,所以我們覺得那是騷擾?”
《彩排》通過三個少女不同的視角,實際是在向所有家長、老師、輔導員以及整個成人世界代表的教育體制發問!對待少男少女們萌動的青春、懵懂的性欲望究竟該采取一種怎樣的態度?掩蓋?對峙?順其自然?教育干預?還是不倫不類的綜合態度?就在成人們猶豫不決的時候,少女們卻已經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答案。
本書中,成人與未成年人的兩種態度就像一次激烈的辯論,倒是這些犀利的少女們占盡上風。因為成人們犯了一個錯誤,他們似乎忘記了自己的青春期有多么聰明、多么敏感、多么迷茫,而試圖用漫不經心的掩飾和模棱兩可的解釋來對付過去,其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
關于女孩,也是一大看點。以師生戀引發的性意識成長為切入點,埃莉諾·卡頓對少女心理進行了全面抓取。不美化、不淡化。埃莉諾·卡頓說:“女孩都是天生的兩面派、更狡猾、更善于把真實的自己虛偽地隱藏起來。而男孩的個性相對就清晰多了。女孩能迅速清楚的區分表演和真實的自我,區分形式和實質。這種永遠的雙面性意味著她們既是廣告,同時又是商品本身。她們總是在表演。她們可以從新塑造自己,但男孩卻不行。”從這一點區別看來,關于少女的故事也應該比少年的故事精彩吧。
《彩排》幫我們回憶起了我們的青春期,回憶起我們最初開始學習人生的那段緊張不安的時光。而關于性,關于教育,我們的成長遠沒有停止。從這一點看來,我們依然需要不斷彩排。
文/ 克里夫頓·費迪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