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婧
網絡問政:權力保障下的權利實踐
曲 婧
網絡問政是網絡民意的表達,是公民言論自由權、媒介接近權、知情權、參政議政權的行使與表達,受法律保護,具有神圣的不可侵犯性。為使權利能夠正常行使,且不受侵犯,需要公權力作保障。用權力認可權利、用權力保障權利、用權力制約權力是維護社會上每個公民權利實現的最好方法,也是實現網絡問政價值的根本之所在。
網絡問政;權力;權利
自古以來,對權利與權力問題的探討始終是政治學領域中的一個熱點話題。人類社會的斗爭與發展也始終圍繞著權利的爭取與維護、權力的制約與制衡而展開。通常認為,權利是法律所確認和保護的法律關系主體所具有的某種權能?!吨袊蟀倏迫珪穼Υ讼碌亩x是:“法律關系的內容之一,與義務相對應,指法律對法律關系主體能夠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為,以及其要求他人相應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為的許可與保障。權利由法律確認、設定,并為法律所保護。當權利受到侵害時,國家應依法施用強制手段予以恢復,或使享有權利者得到相應補償。離開法律的確認和保護,無所謂法定權利的存在”[1]。與權利不同,權力更多地體現出“使他人服從的制度化能力”,其基本寓意是表達出命令人與受命人之間的關系,即特定人向其管轄下的他人或不特定多數人乃至管轄下的全體人實行的自上而下的強迫力量。它可能是合法的、甚至是合理的,但也可能是非法的、不合理的[2]。權利與權力之間的關系相當復雜,甚至是相伴隨于事物的始終。網絡問政作為一種新生政治事務,同樣與權利和權力密切相關。
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由來已久,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互聯網的開通,上網人數迅速增加。最初,人們只是通過網絡了解最新的政治信息,關注和追蹤國際、國內的重大新聞的發生和發展,并發表一些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在那時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無論在參與方式還是在參與人數上還十分有限。慢慢地,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網絡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強大功能。特別是隨著近幾年互聯網的普及,擁有互聯網已經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至少在城市公民參與網絡生活已經成為公共生活領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黨和政府也開始關注這一社會現象,逐步將網絡民意納入到國家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2003年“孫志剛案”、“劉涌案”的發生,由于網民的強烈關注和參與,形成了強大的網絡輿論熱潮,并最終導致國務院法令廢止《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以及促使最高人民法院50年來第一次提審普通刑事案件,并罕見地推翻沈陽高法的判決,改判死刑,立即執行。2008年,胡錦濤總書記與溫家寶總理在線交流,回答了網友提出的問題,因此,2008年被稱為中國網絡問政元年。
4年來,網絡問政在全國各地得到蓬勃的發展,各地方政府先后開設網絡問政平臺問計于民。在理論界,學者們也開始對網絡問政進行學理性的研究與探討。關于網絡問政概念的界定,目前學術界比較認可的解釋是:“所謂網絡問政,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提問,公眾個體或群體向社會或黨政部門及其領導人,基于互聯網提出或表達各類訴求和意見,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二是過問,即黨政及其領導人,通過互聯網問政于民,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解決實際問題、接受監督。從一般的政民互動,到一些公共輿論事件、公共突發事件的網絡應對及管理,都可以歸于網絡問政范疇?!保?]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對網絡問政的認知抓住了“問”與“答”這一官民互動的要義,但民為何要“問”?官為何要“答”?“問”的內容是什么?“答”得是否讓問者滿意?“問”與“答”為何要選擇在網絡這個虛擬空間?網絡問政能否達到其所追求的價值?其實,這都與權利和權力密切相關。因此,為了更好地解析網絡問政,需要我們將其置于“權利”與“權力”之中進行解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并且在第三十三條、第四十一條、第五十一條、第五十三條都做出了明確而又具體的規定。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利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是受法律保護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也是人類文明與政治民主的重要標志。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利不僅局限在口頭或書面兩種方式,隨著互聯網的出現,擴大了人類行使言論自由權利的空間。因此,有學者認為,現代意義上的言論表達自由指的是公民在法律規定或認可的情況下,使用各種媒介或方式表明、顯示或公開傳遞思想、意見、觀點、主張、情感或信息、知識等內容而不受他人干涉、約束或懲罰的自主狀態。因此,無論我們是通過傳統的報紙、書籍等媒介還是通過互聯網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都是在行使憲法所賦予公民的言論自由的權利,這種依法行使權利的行為是法律所保護的行為。在國家根本大法——憲法中規定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利,體現了公民言論自由權利的重要性,也為網絡問政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礎。
1967年美國學者J·A·巴隆在《哈佛大學法學評論》上發表的《接近媒介一項新的第一修正案權利》一文中首次提出“媒介接近權”的概念,他認為“接近權”或者“受眾傳媒接近權”是指“大眾即社會的每一個成員皆應有接近、利用媒介發表意見的自由,提出一般社會成員可以也應該有利用傳播媒介闡述主張、發表言論以及開展各種社會和文化活動的權利,同時,這項權利也賦予了傳媒應該向受眾開放的義務和責任”[4]。傳媒作為輔助政府決策的手段,在實行民主決策、加強監督等方面發揮著顯著的功能。與傳統的媒介相比,互聯網以其自身的特點在公民權利實現方面顯示了其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第一,互聯網的直接性減少了公民表達的中間環節,避免了信息失真的情況,是公民的話語權在網絡中的充分實現;第二,互聯網沖破了其他媒體被社會上層人士主導的界限,信息準入特權在網絡媒體中被打破,使每一個公民在網絡中皆可自由表達,被稱為“人人皆有麥克風”的時代;第三,網絡媒體打破了新聞信息被條塊分割的現狀,各種信息資源相互交錯,極易產生聯動效應,促進信息的溝通與融合,使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得到更好的實現。
社會公眾支配自身命運、實現參與社會各項權利的基礎與前提是能夠了解自身生存環境的真實變化情況,知情權得到滿足。上世紀40年代,在美國新聞界掀起了信息公開的立法運動,新聞記者肯特·庫伯在一次演講中提出,美國政府在“二戰”期間由于實施了新聞控制與新聞封鎖,進而導致了民眾了解的信息的失真和政府之間產生許多無端的猜測,導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建議用“知情權”取代憲法中“新聞自由”規定。由此,知情權一詞被廣泛使用開來。知情權是一種政治性權利,“知”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公民實現憲法中所規定的監督政府管理的權利的落實。當代制度經濟學認為,增進公民(委托人)的利益與政府的信息公開密切相關,換句話說,社會公民的知情權是增進自身利益的必要補充措施?;ヂ摼W的發展為公民知情權的實現提供了更好的發展空間。第一,2008年5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被稱為我國政府推進公民知情權利實現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用法律的形式強調信息公開制度化,從此使我國公民的知情權獲得了明確的法律依據。以廣東“奧一網”與“膠東在線”為代表,各地先后開設政府網站,實行政務公開與信息公開,努力打造透明政府,使公民的知情權獲得滿足;第二,網絡具有對不同媒體整合的功能,以其快速、強大的整合能力實現信息的快速傳播,便于公眾從多角度、全方位、立體化的了解信息的真實情況,參與對生存環境的多元解讀。
馬克思主義觀點認為,人類的社會實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主要在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個領域內進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人們在上述三個領域中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三者共同構成人類社會的文明體系。政治文明的實質和核心是發揮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確保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擴大公民政治參與的渠道,滿足公民參政議政的意愿。我國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政府網路信息化工程的實施,為公眾直接與政府進行溝通與交流提供良好的平臺。在政府所建的網絡門戶中,公民可以直接將自己的想法、意見及建議提交給政府的相關部門,例如兩會期間的網上互動,直通國家最高決策層。在很多網站都開辟了信息直通通道,網民可以直接給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全國人大委員長、全國政協主席寫信。公民參政議政的權利在網絡的發展中獲得實現。
網絡問政是民意在網絡上的表達,所追求的目標是實現公民權利的最大化。在權利與權力之間,當代社會普遍傾向于把權利作為兩者關系中的本源,立法的目的就是用權力來保護權利。在憲法的第四次修正案中,將人權的保障寫入憲法,就反映了這一理念。因此,能否保障公民權利,也就成為國家權力合法性的前提與基礎。國家權力存在的意義就是要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實現公民的自由和利益。事實上也恰恰如此,現代國家大都主張通過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形成對權力的制約,避免權力的“異化”。對政府而言,“法無授權即無權”,對公民來說,“法無禁止皆自由”。對權力的限制比對權利更嚴格。限制公權力是為了保護私權利,權力存在的目的就是保障權利的實現。因此,權力必須具有服務的屬性,服務于私權利的實現。
合法性的權利要想實現需要和國家權力在平衡中才能獲得,主要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體權利是零散的、弱小的和個別性的,在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意之前,往往會被強勢力量所掩飾、壓制甚至是“銷聲匿跡”。正當權利的獲得往往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是會受到各種不同力量的打壓,要想實現正當權利,需要健全相應的制度保駕護航,有力的制度何以產生?離不開權力機構的權力運作。
第二,公民并不都是理性的存在,在現實生活中,公民權利存在著被“濫用”的可能和危險,為避免被“濫用”的權利對其他合法權利造成侵害,需要用公權力對此進行制約。如在網絡生活中,存在著大量對他人隱私權侵犯而造成的網絡暴力現象等,都需要加以用公權力加以規制和制約。
第三,權利與權利、權利與權力之間在現實社會中會發生沖突,需要進行調和與平衡。權利作為一種私權,是個人利益的表達,不同個體之間的利益需求本身存在差異性,現實的訴求經常會發生沖突,如何平衡不同利益主體的權利,需要由公權力出面進行平衡[5];另一方面,從權利與權力的現實關系上看,權力雖然來自于公民權利的讓渡,但權力本身具有擴張性,如何對權力進行制約?用“權力制約權力”是一直備受學術理論界推崇并在政治實踐界得到大力推行的權力制約模式。
網絡問政是民意在互聯網上的主張與表達,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各種矛盾與問題相互交織,有沖突與對抗,有緩和與妥協,每個個體都在爭取利益最大化,如何化解矛盾,增強信任、實現和諧與權力密切相關。
第一,民意伸張以權力認可為基礎。網絡是民意伸張的顯示器。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隨時表達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創建表達的平臺和空間,各種論壇、社區、博客、微博相繼出現,可以說,如果沒有官方權力的認可與支持,民意不可能在網絡上如此充分的伸張。雖然目前,互聯網在維護公民權利方面還不盡善盡美,但不可否認的是,公民網絡民意表達權利的實現是以政府權力的認可為前提和基礎的。
第二,權利保護需要以權力作保障。公民在網絡上發表看法、觀點、意見是形使表達自由權的體現。當人們在網絡構成的虛擬社會中穿梭并自由遨游的時候卻可能給他人造成傷害,信息的快速傳遞與信息的濫用給他人的合法權利帶來隱患,更可能給國家和民族造成嚴重的危機。因此,為保障每一個公民的權利都能正當的行使與實現,需要國家公權力作保護。
第三,權利侵害需要用權力作救濟。網絡權利的表達往往涉及社會上的利益分配等問題,常常涉及政府官員的權力運作,形成對權力的監督與批評,容易引起當權者的不滿,甚至受到當權者的打擊報復。因此,一些政府部門——如洛陽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曾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嚴禁利用網絡技術追查網民真實資料,進行所謂的“調查”甚至打擊報復[6]。這恰恰說明因為權力的越位侵害公民正當權利的現象絕不是個別現象,用權力規范權力、保護權利就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
[1]中國大百科全書:法學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64-65.
[2]呂世倫,宋光明.權利與權力關系研究[J].學習與探索,2007(4):97.
[3]李金兆,董亮.網絡問政與政府門戶網站發展[J].實踐與應用,2010(3):18.
[4]張淑華.網絡民意與公共決策:權利和權力的對話[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12.
[5]張親培,李允.公共政策與社會公正:權威與公共性的考察[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1-3.
[6]李勇.洛陽市發通知:嚴禁追查網民身份打擊報復[EB/OL].http://www.dahe.cn/hnxw/yw/t20070823-1116651.hym.2007-08-23.
D630.1
A
1001-6201(2012)03-0203-03
2011-11-2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BGL071)。
(作者單位:吉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秦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