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奉瑛
(東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研究論要
杜奉瑛
(東北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產生于社會形成獨立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化之后,經歷了由社會化、規范化到人本化的歷史演變,面臨著人口服務、勞動關系、社會組織、信息網絡、社會穩定和公共精神等現實挑戰,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規范社會行為、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協調社會關系、應對社會風險、促進社會公正、保持社會穩定中所具有的政治保證、力量凝聚、調節整合、穩定控制、主體培育、激勵引導等功能的總和,具有價值性、人本性、柔軟性和潛隱性等特征。充分發揮這一功能須經過認識預測、決策計劃、組織協調、控制整合等階段,遵循社會適應、要素協同、神形統一、同步遞增等規律,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認識系統和實踐系統。
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社會管理工作,提出要不斷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思想政治教育是黨的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在加強社會管理工作、推進社會管理創新過程中具有重要功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何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目標,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使其成為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的“軟性社會管理”力量,是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緊迫任務。本文旨在通過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是什么、怎么認識、如何發揮”等問題,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社會管理的質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領域,提供功能論視角的理論支撐和借鑒。
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規范社會行為、化解社會矛盾、解決社會問題、協調社會關系、應對社會風險、促進社會公正、保持社會穩定中所具有的保證、凝聚、整合、控制、培育、激勵等功能的綜合。在此意義上,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在實質上是一種基于特殊實踐領域所產生的特殊功能類型,而不是基于功能作用內容(導向、保證、激勵、協調、整合等)所產生的新型功能。主要包括六個方面:一是政治保證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價值導向教育引導活動,可以使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社會秩序成為全社會的共同理想信念,從而為社會管理創設堅實的社會基礎和有力的思想保證。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過完善的工作機制和暢通的教育渠道,闡發特定社會管理目標、思想觀念和執政者意圖,并使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特別是在當前我國各種新興利益群體層出不窮,各種社會思潮紛至沓來之際,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尤其需要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社會理念和政治內涵轉化為全體人民的廣泛共識和自覺追求,使人們將之內化為自身的價值理念,外化為行為,固化為習慣和追求,而實現一點,說到底要依賴于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力量凝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向來具有強大的凝聚功能,這種功能在現階段表現為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教育,將之由政權合法性的解釋力轉化為社會管理的凝聚力,使之成為社會民眾所接受的社會理想、價值觀念和道德體系,進而保持社會穩定、緩解社會矛盾、引導大眾行為。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凝聚功能還須通過對執政方略的闡釋宣傳和服務群眾生產生活實踐來實現,這是因為人們是否真正認同和接受某種社會理想、價值觀念、執政方略及其宣傳教育方式,說到底要看其為自己生產生活所帶來的實際利益的大小。我黨思想政治教育歷來重視統籌解決人們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目標內容、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這些可以將社會理想、價值觀念與執政方略與人民生產生活實際需要緊密結合起來。三是調節整合功能。思想政治教育通過說服教育、協調溝通、利益調控、情緒疏導等方式,對社會成員的不同利益訴求進行調節整合,有效削減社會摩擦和社會管理成本,使具有不同價值取向、目標期待和利益需要的個體或群體按照既定的社會規則達成妥協并最終結合在一起,使他們在多元的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中找到可為各方接受和認同的利益需要和價值目標,形成和諧共榮的利益關系和人際關系,進而充分調動和發揮好各種社會力量的協同自治作用,充分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保證社會健康有序運轉。四是穩定控制功能。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建立健全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個人與國家利益溝通、思想交流的平臺和機制,在各類社會主體思想意識和外部行為發生重大變動之前,對主體進行有效控制和疏導,把各種矛盾和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把各種錯誤思想和傾向的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進而理順群眾情緒、消除心理障礙、化解社會矛盾、減少社會震蕩、防范各種社會危機、降低社會管理成本、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五是主體培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和手段,為社會管理提供高素質人才,使這些人才不但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而且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態,進而成為社會建設、社會管理、社會發展的主體。六是激勵引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通過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種途徑,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包括各種社會成員、社會組織和社會機制的政治活力、經濟活力、文化活力和人的自身發展活力。
這些功能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體系。這一體系主要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價值性。作為一種人類精神世界的價值導向系統,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管理中為人們從事和參與各種社會活動提供應然性的價值選擇,創設廣泛性的價值共識,減少人們在各自社會活動或群體社會活動中的矛盾和沖突,降低社會管理中的“磨擦費用”,節約社會管理制度規則運行的經濟和社會成本,提高社會管理的效率。二是人本性。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發揮的終極目的和基本原則都是以現實的、具體的人為中心;為此,在原則上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觀照社會成員在社會管理實踐活動中的情感體驗,滿足不同社會成員的利益和情感需要,避免片面追求生產效率而無視人的幸福和尊嚴;在目的上要擺脫過去“將社會需求和個人需要相互對立起來,而看不到社會期待與個人選擇矛盾的統一性”[1]的做法,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的主體地位,激發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鍛煉人的智力、體力和意志力,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使人獲得生存生活發展需要的各種機會和資源。三是柔軟性,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管理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憑借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以國家暴力工具為支撐的“硬性社會管理”,而是憑借社會輿論導向、主體人格塑造、社會風尚引領和意識形態建設等方式,引導提升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觀念,規范矯正人的現實社會活動行為選擇,實現社會管理目標預期的“軟性社會管理。”四是潛隱性。作為一種社會文化與人文精神的宣傳教化手段,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以人們社會感知、個體美德、生活倫理與人際關系為作用對象,以使社會管理主體形成豐富的人文素養、廣闊的管理眼界、較高的管理水平,使整個社會管理確立富有現代色彩和人文訴求的管理理念,形成兼具民族傳統和世界精神的社會管理價值觀、倫理原則和道德體系為實踐成效。這些對象和成效不是直接顯露的,而是潛在隱秘的。
恩格斯說過:“馬克思研究任何事物時都考察它的歷史起源和它的前提,因此,在他那里,每一單個問題都自然要產生一系列的新問題”[2]。在這里恩格斯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一個重要原則,即從歷史起源和現實前提出發來認識事物。正確認識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也應通過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的歷史演變,審視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面臨的重大問題,廓清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認識的歷史脈絡和現實基礎。
從歷史起源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與社會發展階段緊密相關,只有當社會發展到產生獨立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化之后,發展到教育對象開始由統治階級推廣到全社會的時候,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才具有了產生和發揮的可能。在原始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與一般性教育功能相類似,尚未具有區別于其他教育功能的特質;隨著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分化,統治階級逐步認識到維護自身統治地位、實現自身統治利益除了需要國家暴力的保證,還需要將自身對社會思想政治道德的要求轉化成廣泛的社會需要,需要培養延續捍衛自身統治的新生力量,而這些都需要一種專門的教育活動來承擔,于是思想政治教育才作為一種獨立的教育形式產生出來,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也獲得了應有的基礎和前提。從歷史演變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自產生之后,大體經過了社會化、規范化和人本化三種發展趨向。社會化趨向大致發生在人類社會早期,是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對具體環境中的具體教育對象的管理,實現社會秩序穩定運行的趨向;在當時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人與人之間因生產、血緣、地緣而結成了不同性質、不同規模的社會共同體,個體又因難以在自然中獨立生活而產生了對社會共同體的依附關系,這種依附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更多側重維持社會共同體的風俗習慣和發展傳統。規范化趨向大致發生在人類進入階級社會特別是學校誕生之后,是對思想政治教育一度將規范和約束個體行為作為社會管理主要功能的概括;在學校產生之前,思想政治教育側重對全社會成員進行教育管理,而隨著學校的產生,思想政治教育雖仍兼具社會成員普遍教育管理的功能,但整個價值取向都轉向了約束和規范;與社會化發展趨向相比,規范化趨向在內容上不僅包括圍繞具體思想政治教育情景所設定的具體規范,還包括在不同時空、不同情景下的思想和行為規范。人本化趨向大致發生在人類進入現代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時代之后,是思想政治教育通過促進人的自由發展來實現社會管理目的的階段;在這一時期,先前為社會化和規范化提供可能性與合法性的社會管理關系逐步解體,也就是馬克思說的:“隨著新的力量和不斷擴大的個人交往的發展,那些成為共同體的基礎的經濟條件,那些與共同體相適應的共同體各不同組成部分的政治關系,以理想的方式來對共同體進行直觀的宗教(……),個人的性格、觀點等等,也都解體了。”[3]人不僅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的手段,也成為了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這三種發展趨向不是嚴格意義上的依次更替關系,而是根據生產力發展水平、人類交往形態及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體系的具體情況,相應調整的,甚至是可以并存的。
從現實情況來看,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面臨著流動人口服務、勞動關系管理、社會組織管理、信息網絡管理、社會穩定維護和公共精神建設等問題,圍繞這些問題,應拓展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各種新型社會管理功能,構建新型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體系。在流動人口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動人口大體呈現出“流動人口普遍化、流動原因經濟化、流動時間長期化、流入地分布沿海集中化、年齡構成成年化、性別構成均衡化、女性人口流動自主化、流動方式家庭化、學業構成‘知識化’等趨勢。”[4]根據這一趨勢,思想政治教育應在引導流動人口有序流動、幫助流動人口樹立科學職業價值觀和擇業觀、關懷流動人口的思想情感和心理情緒疏導上下工夫,為流動人口穩定健康協調發展提供前進方向和精神動力。在勞動關系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應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提供正確的發展方向,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引導他們處理好個人、集體與國家的關系,提升企業勞動者的社會主義覺悟,增強他們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法規的認識,增強他們通過合法渠道爭取個人利益的自覺性;應著力協調不同企業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沖突,對企業勞動者的利益及情緒進行調控,建立新型共贏的企業利益關系,促進和保持企業穩定發展;應通過培養勞動者的團結合作精神,擴大勞動者的價值共識,形成強大的企業凝聚力。在社會組織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結構已逐步由“組織化社會”轉換成了“社會組織化”,社會組織開始成為社會運行和管理的重要主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社會組織建設發展全過程之中,成為社會組織維系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和定心石,為社會組織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和智力支持;社會組織也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之中,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環境和組成部分。在信息網絡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應積極探索將社會管理功能滲透運用到虛擬社會中的途徑和方式,包括通過教育規范虛擬社會成員的感情、言論和作風,引導他們按照既定教育預期進行社區選擇和網絡行為,強化正向性的虛擬社會文化;通過引導虛擬社會成員傳遞交流的思想信息,發揮虛擬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管理作用;通過加強虛擬社會自律性和自覺性教育,引導虛擬社會成員參與虛擬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從他們交互活動中發掘和積累思想政治教育題材和內容。在社會穩定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應通過構筑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克制消除黨內外腐敗、協調多方利益關系,消解社會潛在或顯性的矛盾沖突,排除社會穩定的風險隱患,凝聚、塑造和引導社會成員思想和行為,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文化氛圍,夯實社會穩定的基礎。在公共精神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應推動社會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平等互動,促使他們形成對公共領域中平等共生、對話交流的交往關系的精神體認;應著力引導社會成員不斷實現對自然本質的否定超越,并通過積極參與公共生活和形成公共精神來實現對當下的肯定和對未來的設定。
功能發揮是功能研究的落腳點。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須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發揮的一般過程和基本規律,不斷優化思想政治教育認識系統和實踐系統。
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發揮過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管理發揮作用和功能經過的程序和階段,這一程序或階段與社會管理實施過程緊密相關,包括首尾相續的三個環節、四個階段:三個環節是指功能目標設計、功能行為實踐、功能結果展示,即教育者的主觀設想經過教育實踐轉化為客觀功能;四個階段是指認識與預測階段、決策與計劃階段、組織與協調階段、控制與整合階段[5];其中,第一階段屬于功能發揮準備環節,第二階段屬于功能目標設計環節,第三、第四兩個階段屬于功能行為實踐環節和成果展示環節。1.認識與預測階段。在社會認識階段,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使人們正確認識社會系統形成發展的客觀規律,包括使人們認識到現行社會秩序運行有其客觀規律,認識到自身所有思想動機及其實現程度都由一定的現實條件和歷史基礎所決定,同時使人們對自身的社會認識能力充滿信心,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把握這種社會系統的結構特征和基本規律。在社會預測階段,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使人們掌握社會預測的科學理論、原則和方法,這其中主要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這不僅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向來重視對社會發展的預測,而且是被實踐證明了的迄今為止最科學地揭示了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和前景趨勢的理論。2.決策與計劃階段。在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預測社會系統形成發展的規律和前景基礎上,思想政治教育應為人們制定科學的社會管理決策和計劃服務。具體來說,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通過確立科學的決策目標、擬定科學的決策方案或計劃,實現對社會管理決策過程的有效指導和規范。3.組織與協調階段。為保證決策和計劃落到實處,思想政治教育還必須把社會中各種要素(人、物、思想等)用一定的形式組織起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協調各級各類社會組織運行中的矛盾,發揮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實現對各種社會管理要素的組織協調。為此,須著力破解個人與社會的矛盾、組織化與非組織化的矛盾、社會平衡與不平衡的矛盾。4.控制與整合階段。為保證決策和計劃落到實處,思想政治教育還應采取各種方式方法來糾正社會管理過程中對預期目標的偏離,控制那些可能使社會系統發生紊亂的內外因素,整合社會各方面利益關系和訴求,保證整個社會管理系統按照科學的軌道穩定有效地運行。
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發揮規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管理中發揮作用和功能所體現遵循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社會適應規律。社會適應規律由陳秉公教授提出,原意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確立教育目標、選擇教育內容時要遵循“積極適應規律或進步人格規律”[6]167,在這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發揮的目標必須積極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換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的發揮不是單純維護現存社會秩序、制度和經濟社會生活方式,而是始終著眼于適應和推動社會生產和交往關系的發展。二是要素協同規律。要素協同規律是陳秉公教授在闡釋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諸要素關系時提出的,只是陳教授探討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展開的一般規律,我們探討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發揮的特殊規律;陳教授對要素的界定是從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內部入手,主要分析“三體一要素”[6]171的協同,大體可以歸結為“微觀要素”范疇,我們則更側重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發揮的要素,應屬于“宏觀要素”范疇,包括物質基礎、活動主體和精神生活三個方面,即物、人和思想。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發揮要素的協同,就是要以物的要素為基礎,以思想要素為媒介和主要內容,以人的要素為現實承擔者和根本動力,通過各種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活動,使他們相互配合、相互補充,進而實現“橫向協調”;同時,還要厘清層次、分清責任,在物、思想和人等各個要素內部劃分出層次,使低層次要素從屬服務于高層次要素,使整個要素從屬服務于整個社會管理活動,進而實現“縱向隸屬”。三是神形統一規律,就是指當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為社會管理活動提供導向和動力,并確保這些導向和動力能保持統一和持續時,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才能發生作用。具體來說,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管理工作方向具有一致性,都指向為特定統治集團服務;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管理工作保持動力具有一致性,都基于社會成員各種現實的、具體的需要。四是同步遞增規律,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的充分發揮必然會帶來個人與社會發展的同步遞增、精神與物質增長的同步遞增,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的發揮越充分,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就會越理順,二者的發展效率就會提高得越快,整體水準就會越高;同步增長規律還體現為社會精神和物質的齊頭并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發揮要兼顧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尊重物質與精神相互轉換的客觀規律,促進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須推進思想政治教育認識系統和實踐系統的雙重優化。認識系統優化主要是指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理念從群體價值向個體價值轉變,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重視發揮社會管理在個體智力、體力和意志的開發塑造上的作用,促使人們在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發揮實踐中不斷獲得超越生存需要的更高層次需要的滿足。實踐系統優化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內容、機制、隊伍的整體優化;要根據社會管理科學化的要求,從層次和域分辯證聯結維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發揮的過程目標和終極目標、首位目標和非首位目標之間的相互關系,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發揮的基礎性目標、主導性目標和理想性目標;要從管理導向、核心內容、價值引領、結構體系等維度,統整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實踐內容體系;要著眼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功能充分發揮,推動領導機制、運行機制、保障機制和評估機制的整體優化;要緊緊依靠黨員干部隊伍,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管理實踐的領導隊伍建設,提升基層隊伍素質,發揮模范典型帶頭作用。
[1]楊曉慧.高校輔導員主體論探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16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40.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4.
[4]段成榮,楊舸,張斐,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流動人口變動的九大趨勢[J].人口研究,2008(11):33-37.
[5]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01-413.
[6]陳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Study on the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 Feng-ying
(The Center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long with the process of independent school and social education,the 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s produced,and experienced from socialization,standardization 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humanism,facing varieties of reality challenges,such as population services,labor relations,social organization,information network,social stability and public spirit.It is also the combination of political guarantee,power condensation,adjustment and integration,stability control,subject cultivation and incentive guide,which could be used to discipline social behaviors,to resolve social contradictions,to solve the social problems,to harmonize social relations,to cope with social risks,to promote social justice and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with the characters of value,humanity,softness and potential features.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we should have forecast,decision-making plan,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integrate phases,and follow the social adaptation,elements in coordination,content and expression integration,synchronous increasing and so forth,encourag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practice knowledge syste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ocial Management;Social Management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41
A
1001-6201(2012)03-0183-05
2012-01-20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09JZD0034-2)。
杜奉瑛(1971-),女,吉林公主嶺人,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何宏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