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東寧
小兒營養不良主要是由于小兒能量和(或)蛋白質不足而引起的一種慢性營養性疾病,常見于3歲以下的嬰幼兒,在我國農村,尤其是邊遠地區,其發病率在小兒常見患病種類中仍占有相當高的比例。本研究選擇我院患兒進行研究,現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2011年6月~2012年1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小兒營養不良患者157例進行研究,其中男為71例,女為86例,年齡分布為(4.3±2.4)歲,最大年齡為7歲,最小年齡為3個月。第一胎患兒為134例,其他為23例,農村患兒為127例,城鎮為30例。
1.2 臨床表現 所有患兒均具有不同程度營養不良,主要表現為體格發育落后、精神呆滯經常煩躁不安,部分患者出現消瘦、皮膚蒼白、肌肉松弛和皮下脂肪減少等。按照營養不良分型分為營養不良Ⅰ型、營養不良Ⅱ型、營養不良Ⅲ型。分型標準為小兒營養不良進行分度。營養不良最常見的并發癥為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和其他類型的感染等[1]。
1.3 營養不良病因分析 研究人群中發生營養不良的主要原因包括母乳喂養困難、人工喂養和混合型喂養引發的。其中最常見的為母乳喂養困難,由于母乳乳汁較少,喂養方法不正確、添加輔食時間不正確引起的。其次是人工喂養引發的小兒營養不良,由于人工喂養不能提供相關的營養,喂養時間不正確等都可能引發患兒出現營養不良。最后為混合型喂養引發的營養不良。除此之外,還可見與小兒先天缺陷等[2-3]。
可見引發小兒營養不良的原因較多,但最常見的類型為人工喂養引發的。且小兒營養不良主要見于農村地區,可見應加大農村地區小兒喂養的宣傳。針對營養不良出現的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對癥治療,補充合適營養劑。治療結果顯示痊愈患兒為137例,好轉為20例。
3.1 一般臨床護理 小兒營養不良容易引發患兒出現免疫力低下,繼而容易發生一系列疾病,主要包括呼吸道、腸道感染等,可見加強臨床隔離護理和治療是關鍵;治療過程中應主要保持病房內空氣流通且新鮮,保持充足的陽光,合理飲食,注意患兒的調整飲食結構,盡量選擇合適食物進食,包括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低脂肪類型食物[4]。注意食物類型的選擇上要盡量易消化,主要少食多餐,治療過程中主要保持耐心喂養,防止喂養引發的窒息,恢復時期要注意及時改變和提高自身的烹飪技術,增強患兒的食欲。
3.2 加強皮膚護理 出現營養不良的患兒皮下脂肪一般較薄,臨床檢查可見皮膚彈性較差,常伴隨有水腫的臨床癥狀,且擠壓患兒皮膚常見褥瘡或者感染,嚴重的患者可見皮下脂肪極度減少甚至消失,因此可見及時保持患兒皮膚的清潔和干燥的重要性,必要的情況下應加墊氣圈,主要護理臥床的患兒,采用常翻身,常擦洗的方法,擦洗過程要選擇酒精擦拭,經常按摩經常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采取經常巡視,確保及時發現患兒新的病情變化,確保及時選擇合適的治療及搶救方法;注意掌握好補液的速度及用量,不應因為患者病情加重而加快輸液,同時對出入量應進行詳細記錄,以防由于心衰等其他并發癥出現;出現營養不良的患兒可見伴有角膜干燥的表現,為了保護患兒眼角膜要及時涂抹,選擇消炎軟膏;主要擦除方法為每周一次。對體重進行每周稱量,確保了解發現患兒的體重情況和水腫的消退變換[5]。
3.3 加強口腔護理 出現營養不良的患兒口腔一般比較干燥,容易引起口腔潰瘍及口瘡的發生,可見治療過程中注意兒童的口腔護理,及時發現異常并治療,選擇采取局部涂藥的治療方法控制患兒炎癥的發生并保護患兒口腔瘡面[6]。
3.4 開展康復指導 開展必要的健康教育和指導,使患兒家屬了解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并熟練掌握小兒輔食添加的原則、種類和時間等信息,針對營養不良癥進行有效的預防和治療;盡可能的堅持母乳喂養,盡量能夠保證嬰兒在身邊。享受純母乳喂養,同時必要的情況下合理添加適量的輔食材料。
本研究針對營養不良出現的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對癥治療,補充合適營養劑。治療結果顯示痊愈患兒為137例,好轉為20例。提示采取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和保健措施可有效的保證小兒營養不良的治愈。
[1]宋名通.兒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4:117-121.
[2]薛辛東.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731.
[3]吳瑞萍,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517- 519.
[4]李新洲.小兒營養不良問題探討[J].中外醫療,2009,1(7):29.
[5]賴紅英,陳小涓.小兒營養不良的護理[J].福建醫藥雜志,2004,4(5):109.
[6]吳玉玲.小兒營養不良的防治對策[J].中國婦幼保健,2004,4(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