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英 周玉嫦 賴愛如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又稱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性傳播疾病[1]。隨著妊娠合并艾滋病孕婦逐漸增多,給孕產婦和家屬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產科工作人員不可避免地接觸患者的體液和血液,工作不慎有可能被感染,因此做好艾滋病感染孕婦的護理及護理人員職業防護尤為重要。
1.1 一般資料 2008年8月~2011年7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妊娠合并艾滋病產婦,共有5例,其中剖宮產3例,自然分娩2例。1例為急產,在自然分娩后檢測出感染HIV,年齡17~35歲,孕周34~39周,已婚4例,未婚1例,其中4例孕婦均未做常規的產前檢查,1例為前置胎盤大出血,在收住入院過程中檢測出感染HIV。
1.2 護理方法
1.2.1 病房的消毒隔離要求 在普通病區病房位置要求靠邊,不與其他病房相鄰,并通風向陽?;颊咭笞稳碎g,安靜舒適。病房內放置專人專用的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等醫療用品,提供一次性生活用品,病房內有盛裝醫療廢物何生活垃圾的容器,要求防滲漏并加蓋,病房每天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劑擦拭2次,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劑拖地2次,通風2次,患者出院后進行嚴格終末消毒。手術器械先用含有效氯1000mg/L的消毒劑浸泡30min后再清洗干凈,黃色膠袋密封盛裝集中送供應室處理。
1.2.2 住院分娩的護理 (1)分娩時的護理:妊娠合并艾滋病產婦應收入隔離待產室待產,隔離分娩室分娩,按隔離技術規程護理和助產。認真觀察產程,耐心講解分娩知識,對于陰道分娩的產婦,除非有必要的產科指征,否則應避免采用侵襲性操作,如會陰側切術人工破膜器械助產等,盡量縮短第二產程,使胎兒盡量少接觸陰道分泌物、母體血液,減少新生兒被傳染的概率。需手術者,手術通知單上應注明隔離類別和感染疾病的診斷。隔離產房的一切器械、物品應單獨固定使用,所有物品嚴格按照消毒滅菌要求單獨處理,用后一次性物品及胎盤必須放入黃色膠袋內,密閉運送,無害化處理,分娩后應嚴格對隔離待產室、隔離分娩室及床單位進行終末消毒[2]。(2)分娩后護理:分娩后留在產房觀察2h,認真觀察宮縮和陰道出血量情況。產婦回病房后觀察子宮收縮、陰道出血量及產后小便情況,指導飲食,并指導回奶,減少與嬰兒的接觸。對產婦進行會陰部傷口護理、進行產后衛生宣教。剖宮產術后病人除按剖宮產術后常規護理以外,需按傳染病做好消毒隔離及防護工作,護士應按時巡視病房,主動給予生活協助和心理安慰,觀察生命體征及陰道流血情況。保持尿管通暢,做好各項基礎護理,鼓勵產婦盡早下床活動,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
1.2.3 新生兒的護理 剛出生的新生兒要進行阿氏評分,常規體檢。正常新生兒按常規護理,人工喂養,24h內注射乙肝疫苗,不能注射卡介苗。新生兒要進行藥物阻斷,具體的方法是:新生兒出生12h內口服NVP(奈韋拉平)0.2mg/kg,然后口服AZT(齊多夫定)4mg/kg,每日2次,連服1周。如果母親在孕期服藥不滿4周者,新生兒服AZT需4周[3]。母乳喂養傳播的額外風險為7%~22%,人工喂養成為阻斷母嬰傳播的重要措施[4]。
1.2.4 職業防護 對全科護士進行醫院感染及消毒隔離知識的培訓,充分認識醫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和艾滋病的相關知識防止發生職業暴露和職業暴露后的處理方法。對這類患者的治療護理均安排在最后完成,并相對固定護理人員,護士在操作前要仔細檢查皮膚、粘膜有無破損,如手指破潰或身體不適時應停止護理此類病人。在手術或接生過程中應注意做好防護措施,如穿一次防護衣、戴護目鏡和防滲透性口罩、帽子、穿鞋套。在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要保證足夠的光線,并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劃傷。使用后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銳器盒。禁止將使用后的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針頭、刀片等銳器。進行各項操作時護理人員應小心防止注射針頭刺傷自己的皮膚。
1.2.5 艾滋病職業暴露后的應急處理技術[5]醫務人員發生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后,應當立即實施以下局部處理措施: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黏膜。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局部擠壓。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用75%酒精、0.5%碘伏消毒液消毒,并包扎傷口。被暴露的黏膜,應當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同時進行患者、操作者的相關的血液監測。操作者發生艾滋病職業暴露后,由醫療衛生機構評估和確定其暴露的級別和暴露的病毒載量水平。實施定期追蹤觀察、實施預防性用藥。
在我院分娩的5例妊娠合并艾滋病產婦中,1例由于急產,在分娩后才檢測出感染HIV,但由于我院護理人員遵循標準性預防原則,自覺落實各種防護措施,養成良好的操作行為,助產士職業暴露的發生率為0,醫源性感染率為0。同時通過對產婦及家屬做好心理護理及艾滋病衛生知識的宣教,住院期間產婦及家屬情緒穩定,積極配合護理,住院期間未發生并發癥,達到預期護理目標,順利康復出院。
妊娠婦女的HIV感染已成為全球艾滋病流行中最令人關注的問題,母親和嬰兒的預后均不佳,母嬰傳播發生率達7%~40%,其發生主要集中在宮內、分娩期及母乳喂養期[6]。目前,中國HIV的流行正處于快速增長期,育齡婦女感染艾滋病的數目正在增加,艾滋病感染的孕婦也在增加。世界每年有250萬艾滋病感染婦女分娩,每天有2000名嬰兒受感染[7]。如何護理感染艾滋病的孕婦,以及在護理過程中如何進行職業防護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由于HIV感染者有不斷上升的趨勢,所以妊娠合并HIV感染者也會增加。這對我們護理人員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該類患者向外排泄的血液和體液多,護理檢查及操作也較多,在工作中要嚴格執行各項操作規章制度,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加強職業防護,學習醫院感染知識,關心愛護每一個患者,取得他們的信任,護理好每一位患者,盡量避免醫院感染的發生。
[1]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2.
[2]彭剛藝,陳偉菊.護理管理工作規范[M].4版.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1.
[3]望玉芹,白琳.妊娠合并HIV感染的護理[J].當代護士,2009(1):33.
[4]妮娜.9例妊娠合并HIV感染患者母嬰阻斷措施探討[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9(2):189-190.
[5]劉雪琴,彭剛藝.臨床護理技術規范(基礎篇)[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7:21-50.
[6]楊筱袢,李力.妊娠合并艾滋病的研究現狀及治療進展[M].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2003(4):226-228.
[7]李莉.1例妊娠合并艾滋病孕婦的護理[J].護理研究,2008(2):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