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華 曾而明 劉越 孟偉 段劍 黃學鋒 李東海
頸內動脈-后交通動脈瘤是顱內常見的動脈瘤,約占顱內動脈瘤的40%,好發于頸內動脈-后交通動脈支的遠端,常合并同側的動眼神經麻痹。我科2006年1月~2012年1月共進行了278例后交通動脈瘤顯微手術,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78例后交通動脈瘤中男117例,女161例;年齡41~72歲,中位年齡54.5歲。均有蛛網膜下隙出血史,第1次出血者250例,第2次出血者18例,第3次出血者10例。根據Hunt&Hess分級,Ⅰ級45例,Ⅱ級201例,Ⅲ級21例,IV級11例。
1.2 影像資料 147例患者術前行CT血管造影(CTA)檢查,56例患者行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DSA)檢查,75例患者行CTA及DSA檢查。右側后交通動脈瘤168例,左側后交通動脈瘤94例,雙側后交通動脈瘤16例,合并煙霧病86例。
1.3 手術時機與方法 均采用常規翼點入路或改良翼點入路進行手術。腦室鏡輔助86例,269例行瘤頸夾閉術,9例行包裹加固術。于動脈瘤破裂后3d內行手術者214例,術前均未再出現破裂;4~14d手術者45例;14d以后手術者19例。
隨訪3~12個月。隨訪內容為GOS評分及CTA或DSA復查。術后隨訪3~12個月,術后GOS評分:4~5分256例,2~3分15例,死亡7例,無動脈瘤殘留及復發。
動脈瘤的治療目前主要采用開顱動脈瘤頸夾閉術和血管內栓塞術[1]。血管內栓塞治療具有微侵襲及并發癥少等特點,是治療顱內動脈瘤的重要手段,但費用較高。顯微手術治療仍然具有栓塞術無法取代的優點:(1)對于動脈瘤破裂伴有顱內血腫、顱內壓明顯增高者,手術能清除血腫,甚至必要時去除骨瓣,以緩解顱內高壓;(2)手術可以清除蛛網膜下隙出血,也有利于防止術后腦血管痙攣和改善患者的癥狀;(3)手術在夾閉動脈瘤的同時,可以解除動脈瘤造成的占位效應。后交通動脈瘤造成的動眼神經麻痹,直接手術完全恢復率為71.8%,而介入手術僅為35.7%[2]。
3.1 手術方法 手術時,患者取仰臥位,頭架固定,采用小型或中型改良翼點入路,要求頸略過伸,上半身抬高15°,并轉向對側30°,翼點區位于術野最高點,使額葉能夠借重力作用自然下垂,以減少腦壓板長時間牽拉腦組織所致損傷;盡可能用磨鉆磨除蝶骨嵴,暴露操作的錐形空間;在顯微鏡下解剖側裂池,為防止動脈瘤破裂,宜首先游離頸內動脈近端,再依次游離遠端和頸內動脈內側,最后游離動脈瘤,動脈瘤表面的蛛網膜常有增厚,特別見于出血史者,應小心用銳性切割粘連束帶。然后圍繞瘤頸用鈍頭號微型剝離子和探針輕輕插入,探出一個通道,便于動脈瘤夾通過。此時可借助神經內鏡深入頸內動脈內側間隙辨認清動脈瘤的大小、指向及瘤頸與周圍血管的關系,再選擇適合的動脈瘤夾,夾閉瘤頸。通過借助內鏡可擴大對動脈瘤及其周圍結構的可視范圍,增加手術安全性,提高動脈瘤手術療效[3-4]。
3.2 手術時機 目前多數學者[5]主張顱內破裂動脈瘤應早期手術(出血后3d內),早期手術具有降低等待手術期間再次出血的幾率,降低住院費用和改善預后等優點。顱內出血急性期的患者,雖然出血和腦水腫增加手術暴露的難度,但并不是手術的絕對禁忌證。術前行腰穿置管引流腦脊液,術中用甘露醇脫水和過度換氣,多能使顱內壓下降,只要能解剖開側裂池或頸動脈池釋放出腦脊液,多能順利地暴露動脈瘤。如顱內壓下降仍不滿意,可行腦室穿刺。如存在腦內血腫,可先行血腫清除,以降低顱內壓,有利于動脈瘤的暴露。
3.3 術中動脈瘤破裂的預防和處理 術中動脈瘤破裂出血是十分危急的情況,應盡量避免。術前仔細研究DSA,確定動脈瘤的位置、指向及大小十分重要。CTA可以提供三維的血管影像,對決定手術方案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在手術中盡量避免牽拉瘤頂附著的腦葉,以免在動脈瘤尚未暴露之前就因牽拉而破裂,造成手術困難。在暴露瘤頸之前應先分離出頸內動脈近端,遇到動脈瘤破裂出血時,只需臨時阻斷動脈瘤近端的頸內動脈,血流便會明顯減小,即可一邊吸引一邊分離瘤頸并予以夾閉。術中常規準備兩套吸引器,遇到大出血時,則可將一塊小腦棉壓于出血處,由助手在腦棉處吸引大的出血,而術者則持另一吸引器暴露動脈瘤。在出血洶涌,難以看清術野時,切不可憑著感覺盲目上瘤夾,這樣做很容易誤傷后交通動脈或脈絡膜前動脈,甚至撕裂瘤頸。
3.4 特殊解剖結構的處理 大部分的后交通動脈瘤沒有必要磨除前床突,有時動脈瘤可能位于前床突近側或部分被前床突所覆蓋,所以必須將前床突的骨質磨除,使動脈瘤能在直視下夾閉,否則動脈瘤一旦破裂,將很難控制出血。本組有5例患者術中發現動脈瘤頸被前床突阻擋,故采用磨鉆磨除后即可很好地暴露動脈瘤。Park等[6]通過回顧性分析93例后交通動脈瘤中6例需磨除前床突患者的資料認為,術前通過CTA/DSA,測量頸內動脈末端的角度,有助于術前判斷是否需要磨除前床突。
3.5 后交通動脈的處理 在少數情況下,有動脈瘤從近端后交通動脈處發出,在這種情況下,應盡可能不要夾住后交通動脈,特別是動脈瘤起源于原始大腦后動脈,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的體會是,術前仔細閱片,如果血管造影明確患者不存在同側大腦后動脈先天缺如,同時證實后循環向該動脈供血,那么在術中可以將該動脈夾閉,然后再在動脈瘤和第一個丘腦穿通支之間上第二個夾[7]。同時術中借助內鏡以輔助手術,選用合適的動脈瘤夾,盡可能分離動脈瘤頸,最大程度保護后交通動脈,以防供應腦干的穿支血管缺血,造成不良的后果。
[1]朱培欣,盧占興,夏國強,等.可脫性微彈簧圈血管內栓塞治療顱內動脈瘤[J].當代醫學,2010,16(5):6-8.
[2]王劍波,李中林,葉群林,等.顯微手術治療頸內—后交通動脈瘤[J].重慶醫學,2009,38(23):3011-3022.
[3]趙冬,劉祺,姬云翔,等.內鏡輔助翼點入路顯微手術治療前循環動脈瘤[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10,15(9):414.
[4]Kalavakonda C,Sekhar LN,Ramachandran P,et al.Endoscopeassisted microsurgery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s[J].Neurosurgey,2002,51(5):1119-1127.
[5]劉翼,游潮,賀民,等.顱內破裂動脈瘤手術時機的探討[J].中國微侵襲神經外科雜志,2007,12(5):199-201.
[6]Park SK,Shin YS,Lim YC,et al.Preoper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the necessity for anterior clinoidectomy in 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clipping[J].Neurosurgery, 2009,65(2):281-286.
[7]MAHMOUD AlY,MCHristopher W.尤曼斯神經外科學[M].王任直,譯.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53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