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自第1例斷肢再植手術在我國取得成功已有40多年,斷肢再植手術實施的數量、質量都處于國際領先地位。斷指和低位斷指再植技術已較為成熟,術后成活率高且肢體功能恢復良好;高位斷肢的再植成活率雖然高,但是在肢體功能恢復上還存在諸多問題。通過多年的發展,斷肢再植手術從最初的注重成活率到目前注重肢體的功能恢復,使得這門技術真正的體現出了應有的價值。現對徐州市云龍區云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的9例斷肢再植手術進行探討分析。
1.1 臨床資料 本組共9例(男6例,女3例)患者,年齡22~47歲,其中斷上肢4例,斷腕3例,斷足2例;完全斷離5例,次全斷離4例。按受傷原因分:砸傷3例,切割傷5例,撕裂傷1例。
1.2 方法
1.2.1 術前處理 傷者入院后立刻進行靜脈輸液,并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同時處理斷肢截面,用肥皂水、無菌生理鹽水、雙氧水、無菌生理鹽水依次沖洗,然后用碘伏紗布加壓包扎。使離斷肢體截斷面向下,使用無菌生理鹽水清洗,清洗液不要接觸斷面。清洗完截斷面以外的肢體后,斷端向下用無菌鹽水、雙氧水、碘伏鹽水依次清洗后,使用肝素鹽水灌注離斷肢體,然后用無菌敷料包扎好放入冷藏室等待手術的進行。
1.2.2 手術方法 上肢損傷者進行全身麻醉,下肢損傷者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1]。(1)麻醉顯效后,在肉眼下清除污染組織,切除壞死、失活的肌肉及軟組織,同時標記出兩截斷面的血管、神經,使用肝素鹽水灌洗離斷肢體,肝素化血液灌注肢體,并對骨骼驚醒短縮、固定,上臂、大腿用鋼板螺釘,小腿段用交叉骨圓針,腕、掌、指采用克氏針固定;(2)在手術顯微鏡下去除栓塞的血管段及受損的神經,修復動靜脈血管,動靜脈的吻合比例為1:3,盡可能地多吻合靜脈,必要時行大隱靜脈移植,對于一些缺血時間較長的肢體,也可先吻合動脈,待創面出血后再吻合靜脈;(3)對于神經的修復,有條件一期縫合的神經可采用外膜間斷縫合,避免神經的扭曲及可能產生的過大張力,對從肌肉止點處呈馬尾狀撕脫的神經損傷,采用神經植入的方法;(4)肌肉與肌腱修復采取由深至淺的縫合方式,屈伸肌腱用“Kessler”縫合法縫合,肌肉采用間斷褥式縫合或“8”字法縫合。
1.2.3 術后處理 由于組織的損傷、血液淋巴結回流障礙等原因,均可能引起組織水腫,甚至影響肢體的成活及功能的恢復[2]。(1)密切觀察全身情況,注意有無感染及腎功能衰竭等現象,時刻掌握患者的身體情況;(2)手術肢體放置的稍高于心臟平面,同時觀察斷肢腫脹程度、顏色、毛細血管充盈度、溫度及脈搏等情況,病房溫度要注意保持在22℃~25℃,如室溫過低,寒冷刺激可能引起血管痙攣;(3)抗凝劑使用修復血管時局部用肝素,防止血栓形成,如果手術時血管清創或血管縫合不完善,使用全身抗凝劑,并不能防止血管栓塞的形成。
1.2.4 康復練習 術后在斷肢成活的3個月內,給予患者神經營養類藥物配合患者的康復訓練;術后5~8周,患者開始進行斷肢的主動與被動功能鍛煉,手法保持平穩輕柔;術后9~12周,隨著骨、軟組織修復完成,可加大運動范圍及動作力度,每次動作使關節具有緊張和輕度疼痛感,同時輔以超短波及聲頻治療[3]。
9例斷肢再植成功8例,失敗1例,成活率88.89%。其中斷肢功能恢復良好5例,3例患者雖然再植斷肢成活但是功能恢復不盡人意。在術后1~6年的隨訪中,患者均無感染及其他并發癥。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醫療水平也不斷提高,斷肢再植的成活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再植術后的功能恢復一直是困擾手外科醫生的難題。如何使再植術后的肢體盡可能的成活并恢復功能,是每位醫生追求的目標。影響再植肢體存活和功能的因素很多,包括受傷原因、過程、程度,污染情況,離斷肢體的保存與運送,離斷時間,肢體清創灌注處理,吻合技術及術后處理等。通過這些因素制定出相應的應對方案,在此基礎上可提高患者斷肢再植的成功率及肢體功能的恢復。
[1]張志敏,李俊明,黃春霞,等.前臂斷肢再植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0,7(5):57-58.
[2]劉杰.斷臂再植21例護理體會[J].吉林醫學,2010,31(34):6349-6350.
[3]閏飛,梁家龍,王忠遠,等.復雜斷肢再植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手術雜志,2007,11(4):3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