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電力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孫 飛 李 檬 王歡林
農村剩余勞動力是指在農村的勞動邊際生產率為零,從農業部門轉移到非農部門并不會減少農業的總產量的那部分的勞動力。由于,這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解決農村的“三農”問題,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水平,增加農民的收入。
根據專家估算,其中有1.5億是剩余勞動力,我國龐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隊伍,由多種原因造成的:
我國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鄉二元分割的社會結構,使得城市化長期處于停滯狀態,更有在較長的一段時間里,實行的是“反城市化”戰略,使得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遠遠落后于其他國家,也明顯滯后于我國工業化的進程。我國現在已經進入工業化的中后期階段,然而到2011年,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工業化中后期應該具有的均值(60%)。
我國部分地區自然環境惡劣,農業生產受到限制,例如黃土高原地帶。在全球范圍看,我國耕地人均面積偏低,人均耕地面積只有1.4畝,還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一半兒。加拿大人均耕地面積是我國的18倍,印度是我國的20倍。目前我國已經有664個市縣的人均耕地在聯合國確定的人均耕地0.8畝的警戒線以下。
自從建國后,我國就提出建設現代化農業,可是由于眾多原因,農業現代化遲遲未能實現。在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政府部門有了充裕的資金,進行農業現代化投資,同時加大農業生產技術的研發,使我國農業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生產率有了較快增長。可是,由于農業的技術化和機械化,在農村的生產活動中,只需要部分勞動力就可以順利實現農業的生產,從而使得部分農村勞動力需要從第一產業轉移出去,形成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
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制度,農村戶口轉為城市戶口有著嚴格的限制條件,戶籍制度將居民限制在戶籍所在地,戶口不能隨著勞動者工作的地點改變而改變,戶籍制度的弊端嚴重影響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和自由遷移。雖然從80年代末,我國開始改革戶籍制度,但是并未從根本上改變。進入城市工作的農民與城市居民在地位、身份、就業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平等,同時農民工隨遷子女的上學也造成了許多困難。大部分農民工將子女留在農村,由祖父母或者親戚代為照管,形成了我國5800萬留守兒童。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很難轉為城市戶口,使得他們在城市中不能長期就業,當干到一定時間后,他們就只能回流到農村。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1年我國農民工調查監測報告》顯示,農民工以初中文化程度為主,青年農民工的文化程度相對較高。在農民工中,文盲占1.5%,小學文化程度占14.4%,初中文化程度占61.1%,高中文化程度占13.2%,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9.8%。年輕農民工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93.8%,青年農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最高,是最具潛力的農民工群體。在技能培訓方面,我國農民工群體中主體沒有接受過技能培訓,其中接受過農業技術培訓的占10.5%,接受過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占26.2%,既沒有參加農業技術培訓也沒有參加非農職業技能培訓的農民工占68.8%。農民自身文化水平低,接受教育不足,將會限制個人的可行能力,使其就業替代能力和轉換崗位的適應性差,也容易導致他們的后代陷入低收入—低教育投入—低可行能力—低收入的惡性循環。由于文化水平低,農民在外務工時只能從事一些簡單的體力勞動,其中從事制造業和是建筑業占53.7%。
依據經濟發展規律,一個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第二、第三產業將會創造大量的工作機會,農村勞動力不斷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但是由于國家在建國初期,著重發展重工業,制約了農村工業化的發展,限制了農村非農產業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雖然在改革開放后,農村的確出現了鄉鎮企業,但是他們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一帶的農村中,而且大部分鄉鎮企業規模小、生產設備陳舊、環境污染嚴重。隨著我國治理污染,淘汰落后產能,部分鄉鎮小企業被關停,部分鄉鎮企業由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為資本密集型企業,從而減少了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收能力。
鄉鎮企業作為農村工業化中的主體部門,在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是進入21世紀后,鄉鎮企業的發展停滯,無法跟上信息時代發展的步伐,同時沒有融資渠道,進行企業的升級換代。第一,各級政府在保持現有政策的基礎上,按照國家的政策法規,進一步落實鄉鎮企業的優惠政策,為鄉鎮企業的發展,創造一個有利的社會環境;第二,各級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外商到農村投資,并給予一定的支助,例如稅務優惠、農村企業財政補貼、物價補貼等。
首先,我國需要改革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現行的戶籍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實際上就是市場化的就業方式。我國應當建立全國統一的以身份證為核心的人口管理體制,戶籍跟隨勞動者工作地點的變化而變化,同時擴大農民在城市中就業應當享有的平等權利。其次,我國要改革現行的社保和醫保制度,取消對于農村居民的不平等待遇。建立一套完整的農村社保和醫保體系,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跨地區流動時,能夠享受城市居民所享有的服務。最后,我國還要逐步完善各種制度,保障農民工在進城務工后,在隨遷子女、生產安全和工資待遇等方面的權益,進一步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我國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主要是受長期以來農村教育體系不完整,教育制度不合理所致。第一,通過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鞏固、發展農村的免費義務教育,提高農村學校的教學質量。第二,全面發展農村的職業教育。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讓完成義務教育的農村學生,能夠有機會進入職校或技校學習相關專業技能,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第三,推進對農民的成人教育。由于歷史等原因,我國超過80%的文盲集中于農村地區,通過建立農村成人教育體系,根據農民的培訓需求,開展農業科技知識普及、專業知識培養,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
[1]國家統計局.中國農業統計年鑒2006[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2]國務院研究課題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
[3]蔣勇,林柏浪.我國農業勞動力轉移問題的思考[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09(8).
[4]涂云龍.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村內部吸納的思考[D].重慶:西南大學,2008:39.